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網路徵文】記憶中的學校午餐
2018/08/29 17:35:17瀏覽4713|回應79|推薦2

關於求學時代的午餐時光,你是自行帶便當?家人送飯盒到校門口?或端著餐盤打飯菜?在學校裡的那一餐,你記得的是鐘響後與同學將幾張桌子併在一起大快朵頤,還是忙著社團練習而在上課前匆匆扒光餿涼的飯菜?別人的午餐總是看起來比較好吃、忘了帶便當只能餓肚子……

來稿文長建議700~800字(含標點符號),每人投稿篇數不限,請於家庭好時光部落格本篇徵稿文案留言投稿,貼文主旨即為標題(「記憶中的學校午餐」為主題,請另訂標題),文中請註明姓名/筆名及所屬縣市,文末請附上email信箱。(附註:若無臉書帳號,請拉到最下方的「發表迴響」貼文,因新版word易產生格式不符的問題,請將文字複製於記事本,並刪除多餘的空格,再複製貼於部落格內,並無須填寫URL項目)

參考格式如下:

〈文章標題〉

王小明(新北汐止)

(文章內容)

email:family@udngroup.com

 

即日起即可貼文投稿,投稿作品切勿虛構或抄襲,優勝名單揭曉前不得投稿於其他媒體發表(包含家庭好時光部落格以外之網路平台)。

截稿日期為2018年9月15日24:00,優勝名單預計於10月公布,入選作品除致贈稿酬、擇期刊登於聯合報家庭版,還可獲贈幾米限量L夾及日本超人氣營養師松丸奨為台灣人撰寫的新食譜。

本次活動由聯合報家庭版、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大享食育協會共同主辦,並邀請「我愛你學田市集」創辦人劉昭儀及《飲食是最好的教養》作者游惠玲擔任評審。

家庭好時光部落格保有刪除回應文章之權力,本辦法如有未竟事宜得隨時修訂公布,若貼稿時間逾截稿時間,由家庭好時光部落格認定是否保留其參賽資格;主辦單位並保留取消、終止、修改或暫停本活動之權力。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amily123&aid=114633944

 回應文章 頁/共 8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恬恬
2018/09/10 17:34

傳承家訓的午餐〉

恬恬(桃園楊梅)
  
  由於學校離父親的公司不遠,高中時期的午餐大多是父親親自送達,菜色五花八門——紅燒刀削牛肉麵、葱油餅配酸辣湯、芋頭米粉、鮪魚潛艇堡、排骨便當……,總是我喜愛的食物。當時,學校的警衛室旁有一個大鐵櫃,專門讓家長放置送給子女的午餐。我去領取時,通常只見標示著我的名字的食物,不見父親;畢竟,他要上班,我要上課,大家各有時間限制。特別是身為學生的我,若遇老師興致高昂,下課時間沒個準兒。有時,拿到微涼的食物,因為它已在鐵櫃上吹了一刻鐘的風。有時,卻看到父親站在校門口等我,不但親手把午餐交給我,還從背後拿出驚喜小禮——天冷時一杯熱騰騰的熱巧克力,或是同學生日時一盒精緻的點心——父親總是帶給我與同學快樂。
 
  直到時間來到高中三年級,由於每天要晚自習,晚餐也在學校吃,無法品嘗母親精湛的廚藝,父母因而協議將為我準備午餐的「特權」轉移給母親。每天早晨六點,母親為我烹煮至少三道菜餚,將之放入有保溫功能的飯盒,讓我帶到學校,成為我的午餐。為什麼不帶前晚的飯菜當便當呢?媽媽說葉菜類不宜放入蒸飯箱,會失色失味,而且隔夜食物的營養價值易流失,為了給我充份的體力與健康,她清早現做當天的飯食,常常還附上一份去籽去皮的水果。
 
  高中時期的午餐顯示出父母對我的期望——父親希望我快樂,母親希望我健康。快樂健康正是吾家家訓。從小,父親以身作則,讓我感受到求知的愉悅,他強調讀書不是為了考試,因此他常常帶我去書店,要我挑自己喜歡讀的書,而不是只讀教科書。至於母親則要我健康,再喜歡讀書也不准熬夜,晚上十點準時熄燈。高三那年,這條家規有點難做到,母親通融我每天多讀半小時。父母的期望讓當時尚未成年的我體悟健康、快樂偶有杆格之處,兩者兼顧並不容易,我必須學會求取平衡。中學歲月以及其間穿插的午餐時光,證明父母同心給我愛的教育,使我能夠傳承他們美好的價值觀。如今成人,更是恪守家訓,永遠健康快樂。
 
Email: chh94@hotmail.com
(chh94@hotmail.com)

el
2018/09/10 11:19
           偶爾的嚐鮮解饞             高月卿 (台北市)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到高中畢業,午餐一直是從家裡帶便當到學校,魚
  肉之外,青菜果蔬都是家裡的種植,少有吃到不一樣的東西。
    上大學後,書都用手抱著,不像當今的大學生,用背包背。因此沒帶
  便當的習慣,縱使帶了也不知送到哪裡去蒸。再仔細回想,學校雖然有
  餐廳,住校生那麼多,因此在校四年我從未到學校餐廳用過餐,而是跟
  一兩位通學的同學結伴到校門口餐廳果腹,這家吃完換那家,才不會吃
  久吃膩食不下嚥。有時候獨自一人就到福利社點個紅豆湯,買個麵包,
  也就克難地解決一餐。
    因為學校在山上,我的住家則是在山上的山上。別人可以到山下找個
  家教分擔生活費,用錢方面也比較充裕,我則因交通不是很便利,無法
  做家教,所用的錢每一分每一毫都向父親伸手,因此用錢得自我節制。
    當年的物價不及今日的高昂,一頓自助餐3-4道菜一碗飯,湯則免費供
  應,我儘量控制在三塊到三塊半,也曾看過同學點到五元、六元甚至七
  元,我告訴自己何妨偶爾點個不一樣,讓自己嚐個鮮吧!於是點了一碗
  5元的大滷麵,這對以往只吃過一碗一塊半陽春麵的我,說是豪華也不
  為過。
    這碗大滷麵讓我回味無窮。另外還有我以為是炸豬排,一直不敢點,
  看到別人點,感覺很好吃的樣子。有一天鼓起勇氣點來吃,說來好笑,
  那根本不是豬排,好久以後才知道那是魚排,且商家將之切很薄,我這
  個土包子怎麼吃都吃不出來是魚肉,又考慮到自己的阮囊羞澀,這一餐
  少點一道菜,那一餐點較便宜的,久久才敢點這兩樣東西來吃,以滿足
  口腹之慾。不過,能夠這樣,自己也覺得前所未有的快樂。
 
   後來,在做事做人方面,我也採取這種方式,期能讓自己不囿於現實
  環境,來加以突破。從午餐中,我學到這一點:山不轉,人轉。
 
     Email:  yuehck@gmail.com
 

雨安妮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9/09 23:30
飄香氛圍裡,享受打餐樂
蔣雨儂(台北市)

年少唸書的時候,並沒有營養午餐這組關鍵字,當是此生無緣⋯豈料命運的轉折,前前後後居然情牽300多個日子。

話說,2年前,在新北某間國中兼了將近20堂課,因為天天都有排課,貪圖方便就自備餐具,包括專門裝湯的小碗公,展開了校際搭伙樂。

每個月初,教務處佈告欄的某個角落,會張貼一張當月某家營養餐飲公司、印刷精美的菜單,菜色力求多元與變化,麵食、米飯,也經常會更換,改變搭配的風味,上面還會註明該天餐飲的卡洛里,十分貼心⋯

1天的餐費約為48元,固定是3菜1湯、1主食。每周固定有2天還有附贈水果。每天中午,營養午餐配送服務人員,會將各年級各班的餐籃備妥,由值日生抬進各班級去。

而類似B5大小的餐籃,共10盒(同樣菜色是各裝2盒)以疏散尖峰時段,置放在校門前的川堂,供訂餐的散客師生,以流水席方式取用,在飄香的氛圍裡,享受打餐趣。

周間,有時與學子多互動一下,去晚了,只剩下菜尾。好心的供餐阿姨還會拿出(私房料理)來滿足需求。

「這?」我其實滿不好意思的。
「沒事啦,我們當然要有備案。」阿姨的說詞與笑容,讓我釋懷。

備案?雨天備案?哈。老實說,使用的油品看不到外,其他的?我覺得廚師中仍有高人,而且是(擺盤)高手。

以蒸蛋為例,其上竟鋪了一層:以香菇、紅蘿蔔、玉米粒、黑木耳與青豆等為主,細數一下,竟是彩虹七色加黑白兩色(黑木耳與白色蒸蛋)由是平添新鮮感,美食的創藝學,很棒!

夠了,高手料理在學校的營養午餐裡,那以後,心情不錯吃。偶爾,想換換口味,還可以去訂(素食餐)餐費的價格不變,哇,那是一段愉快的經驗。

每個月初,辦公桌上也會出現一張繳費單據,在臨近衛教中心,供餐的業者會安排一名女性的駐校人員,專門負責訂餐師生的收費與衍生相關工作、或等待盤點的事宜。

「哇!妳在學校工作的時間,超過妳在自家上班的時間吧?」有回我這麼好奇著。

「是沒錯,不過總要固定時間回去交辦事項的。」女人笑著說。

哇,難怪每天她總是近中午11點才到班⋯想想業者除了調製營養供餐,還有顧全整個行政動線,為食品安全把關,掌控細部流程,且容我獻上感謝,他們辛苦了。

springrain19551004@gmail.com

喬伊絲
2018/09/09 21:38
〈青春食憶〉
喬伊絲(嘉義縣)

時鐘駐守在黑板頭頂,從高處故作嚴肅地俯視監督,畢竟專注兩個字是何等神聖的精神標語,必須恪遵如此的態度才行。指針按著規矩跳著一成不變的體操,蜷縮在桌前的青青學子們都知曉,當體操進行到「那個」階段時,響起一段熟悉的旋律,封印會解除,我們也將被救贖。

深深的吸了口氣,長針和短針闔起雙眸,優雅的抬高纖細的腿在12的格線上,沒有絲毫誤差,一群人魯莽的躍起,胡亂抓著鐵餐盒橫衝直撞,在教室後頭排一條長長的人龍。午餐是學校廚房烹調的,待負責扛回餐桶的五六人返來,普渡各自的五臟廟。

但掀開蓋子後,又是另一回事。

厚重的油花飄浮在烏黑的湯汁上層,抓起湯杓自底部舀起,除了醃瓜碎屑點綴外,其餘的都是油的令人頭皮發麻的肥肉。每每都是一陣哀鴻遍野,當掀開蓋子時,裡頭正是多年來口味始終如一,傳說中的「瓜仔肉」時。有人率先研究了菜單,在「瓜仔肉」華麗登場的那日,帥氣的泡上一碗香氣逼得眾人憤懣的泡麵,而我通常只能掃興的摸著鼻子,拿出早上來不及吃完的麵包勉強果腹。

當然,並不是每次掀開鍋蓋都是如此令人落寞的。百無聊賴的日常裡,總是能為某一些荒唐的小事而欣喜若狂。

蝦餃、魚餃、蟹肉棒、豆皮、高麗菜、肉片… …等,雖然同在一大鍋湯湯水水裡悠游,卻沒有一絲違和,身上沾染了彼此的香氣,但一口咬下,裡頭卻又各自保留最初始的美味。吃法也簡單,在白飯上盛上一匙配料,淋上些許湯汁,彷似湯飯,也就是最受到瘋狂愛戴的「大鍋菜」。

狼吞虎嚥的大啖之後,終究沒有人說得明白集體迷戀大鍋菜的原因。但我們總愛時不時把「大鍋菜」掛在嘴邊,像口頭禪一樣頻繁。

「中午吃大鍋菜啦!」
「沒關係啦!中午吃大鍋菜喔!」
「這星期五有大鍋菜喔!」

後來,大鍋菜竟成為百無聊賴的緊繃生活裡最為愉悅的話題,而且用途極廣: 鼓勵考試失手的朋友、振奮念書的士氣、和解誤會的友誼、小歇片刻時的閒話家常… …。生活依舊疲憊,被倉促的倒數日子追趕得氣喘吁吁,但是不要緊啊!別忘了還有大鍋菜值得引頸期盼。

所有的一切都結束了,在吃完最後一次大鍋菜後。

瑣碎的青春廚餘倒入空罄的餐桶裡,包括那些荒唐和不堪。蓋上鍋蓋,抬回時空廚房。

email: zxcvb125661@yahoo.com.tw
(zxcvb125661@yahoo.com.tw)

kiki
2018/09/09 16:58

那些年我們一起吃的午餐

Kiki(彰化縣)

  「噹噹噹噹~噹噹噹噹~」正午的下課鐘一響起,方才還安靜無聲的教室立刻喧鬧了起來,老師卻彷彿充耳不聞一般,繼續在黑板上寫下洋洋灑灑的數學公式,耐不住飢餓的同學開始不斷催促老師,台下的哀怨聲此起彼落的響起,讓老師不得不趕緊放人。

   伴隨著飯菜的香氣,大家開始爭先恐後的搶著排隊,深怕夾不到自己喜歡的菜色。「今天有炸雞腿唉!」「哇!這裡還有義大利麵」,原來又到了星期三了。國小跟國中時我最喜歡禮拜三的到來,因為每個禮拜三的菜色最為豐盛,主食通常都會由白飯改為義大利麵或炒飯,配菜則是平常不太會出現的炸雞、熱狗、刈包…等,湯品除了鹹湯有時更會多一道甜品呢!每個月月初,班長剛把新菜單貼在後面佈告欄,我就會迫不及待的和朋友手拉著手到後面看哪天的菜色是我們喜歡的,那天就要早點去排隊卡位。上學的日子裡,我最期待的就是午餐時間的到來,因為不只有好吃的菜餚還能和朋友談天說地,所以每每到了午餐時間,我就會盡快地去排隊打菜。打完菜後,我會和好友坐在鄰近的位子,前面的人把椅子轉過來,左右的人就拉著椅子靠近,大家圍在一起說哪堂課好無聊,哪個老師好機車,哪個班的學長最帥,往往聊到午休了都還欲罷不能呢!

   升上高中後,教室裝設了電腦及投螢幕,因此午餐時間不再只是聊天,同學會使用電腦播放音樂MV或影片,讓午餐時間不僅有美食佳餚還有音樂及影集陪伴左右。但也因為大家都過於投入在影集中,往往到了要午休時才發現飯都沒吃上幾口,這時大夥才趕快的狼吞虎嚥,然後在一窩蜂地擠到洗手台前搶著洗碗,邊排隊邊討論剛剛影片的劇情,結果總被路過的秩序評分老師念了一頓,午休也沒休息到就結束了!

   大學後不用再吃學校的營養午餐,學校餐廳有各種中西式餐點供你選擇,校外亦有數不清的各式異國料理任君挑選,但是因為上課時間的不同或飲食習慣不一樣,大多時後都是一個人的午餐,儘管美食當前卻總感覺少了一味,或許是那期待午餐的悸動還有和好友相聚的雀躍。

email:s1032393@gm.pu.edu.tw

(s1032393@gm.pu.edu.tw)

liuliu
2018/09/08 16:49
有幅最感人的風景 /劉洪貞  (台北信義區)

   假如說,母親餵食幼子的畫面很感人。那麼一個小女孩,姊代母職傾己之愛照顧年幼的弟弟,相信那種姊弟緊密的相依,會更讓人不捨和憐愛。

    升上小三後因要上全天課,必須帶便當。「帶便當」對八九歲大的五十多個小蘿蔔頭來說,既興奮又期待。那是戰後百廢待舉的年代,大環境差所以便當裡除了地瓜飯,就一些蔬菜。

   儘管,物資缺乏大家吃的簡單。但是,每到了午餐時間全班乃鬧哄哄的。畢竟,一次和那麼多人一起吃飯的感覺很稀奇。幾個調皮的男生總是坐不住,端著便當走來走去。好奇的左看右瞧,看誰帶了甚麼菜?若看到少見的菜就會驚呼。然後會向同學交換菜或是「先借」一片魚、一撮花生,來滿足口腹之慾,並言明以後會還。

   那年,開學後沒幾天的早上,和我同坐,個兒矮小的阿美,吃力的背著兩歲大的弟弟,在鄰居阿嬤的陪同下,來到教室找老師。阿嬤告訴老師,阿美的媽媽因難產走了,留下四個幼子,她爸爸要做工無暇照顧。

   阿美是老大另外有三個弟弟。六歲和四歲的暫時寄養在親戚家,最小的阿弟仔只有兩歲,家族要阿美不要上學了,就在家裡照顧弟弟。阿美不從,執意要背著弟弟來上學。

  從那以後,阿弟仔不是在阿美背上睡覺,就是在教室外玩堆石頭。每天午餐時,姊弟倆一高一低的坐在走廊的門檻上。阿美拿著便當,一小匙一小匙的,把飯菜拌勻,再放入弟弟嘴裡。有時弟弟吃著吃著就哭鬧時,阿美會邊安撫邊逗他。捏捏他的小臉蛋、搔搔他的腳底,弟弟笑了她也跟著笑。那開心的笑,讓兩張稚氣的臉蛋洋溢著幸福。

   有時餵到一半阿弟仔就睡著了,嘴角還流著口水。此時阿美會把她抱入懷裡,拉著衣角幫他嘴角擦乾淨,然後安心的在他臉頰親一下,再把他背在背上。把弟弟打理好,自己再把剩飯吃完。

   每天午餐時,阿美就是這樣耐著性子餵飽弟弟。雖然年紀小,但動作俐落,舉手投足間都充滿了手足之愛,那是真情的流露,也是親情的呵護。

    很慶幸在午餐時,能看到這麼感人的風景,讓我感動、難忘。 

  Email----liu350805@gmail.com

 
(liu350805@gmail.com)

愉凡
2018/09/08 16:40

未來接班人的午餐約會

愉凡(高雄左營)

記憶中的學校午餐時光,國小存有片段的記憶裡,是媽媽頂著大太陽,無畏酷熱日曬,風雨無阻騎著腳踏車到校幫我送便當,那個便當袋,至今印象深刻,是她親手縫製設計穩固獨一無二的袋子,遠遠就可以輕易看見,因為媽媽就站在那裡,執意要親手交到我手裡,暖心的溫度伴我度過午餐時刻。

小學共桌的同學,從攤開的便當盒就可以知道家境狀況為何,賣早餐店的常有熱狗、煎蛋,有時炸饅頭還會附上一大袋紅茶包,賣魚貨的常有各種大小煎魚、魚鬆拌飯,賣豬肉攤的不是滷肉、控肉、樣樣都有炒肉絲,賣菜的是青菜蘿蔔從沒少放過,而我媽媽善變的私房手路菜,一道簡單沙茶燴肉絲勾芡,就讓人口齒留香意猶未盡,早已吸引同學觀望的期待,互相交換菜色,是當時平凡的小確幸。

國中時期,難得的緣分大家都剛好分在同一班,繼續由家長專送便當到校,因為都不喜歡蒸飯吃隔夜飯的味道,當年校園風氣質樸單純,升學壓力不如現在緊迫,就我們而言,午餐時間是快樂分享的時候,會開始談論著未來發展的願望,升學或是就業與否的選擇,有人要跟著父母所願方向前進,有人要傳承衣缽接管家中事業,「五朵花」的同窗情誼,在那時刻正是屬於「含苞待放」,一起守著約定迎向未知的未來。

高中午餐難以再享有「媽媽味」美味食光,「五朵花」各分東西不同學校劃下句點,僅能在假日相聚用餐約會說心事,彼此維持的友情至今依然熱線不斷,回首當年午餐的時候,沒發現的是便當都是特大盒容量的,原來家長們知道交換菜色的事,故意盛裝豐富讓大家盡歡,讓我們自然擁有絕對滿足的口福,享受開心愉悅的共食好時光。

有度量無私的家長教育下的我們,果然隨心如意願望成真,「百花齊放」過著美滿知足的人生,想來真是幸運,那些年在學校吃午餐的日子,是以後未來接班人的午餐約會,充滿感恩與感謝,因為媽媽們的愛心,同學們的真心誠意,留下永難忘懷的便當情緣。

y04267@yahoo.com.tw

(y04267@yahoo.com.tw)

可凡
2018/09/07 21:38

享受美味邊聊天我喜歡                  可凡

    出生於四、五零年代的我,直到大學畢業都不曾聽過所謂的學校午餐,反而當時是一般家庭流行各自帶便當到校,由學校為學生蒸便當。

    在學校和同學一起吃午餐邊聊天雖然頗令人期待,但便當盒內的乾坤卻常被拿來比較每個人的家境。雞腿、滷肉、鴨翅、排骨、香腸、火腿等都是當時公認的美食佳餚,看在別人眼裡,或許口水直流,偏偏我卻無動於衷,這些美味也幾乎不曾出現在我的餐盒裡。倒不是酸葡萄的心理,只因從小我就只對海鮮與蛋最感興趣,但海鮮一旦被重新蒸過,鮮味立刻蕩然無存,因此母親總是煞費苦心,將我最愛吃的肉鯽、秋刀與白帶等魚類,佐以哈姆、荷包、蔥花與滷蛋的組合,巧妙地分配在每一次的便當盒中,總讓我的午餐吃得津津有味,一點也不覺得比別人的美食大餐遜色。

    偶而母親早上忙,不及準備好便當,她都會叮嚀我午餐時到校門口去拿便當。不曉得是否已吃膩了蒸煮過的食物,總覺得母親中午送來的便當特別香。當然在學校吃午餐,除了填飽肚子的目的外,能和同學閒話家常也是一大樂趣,不管是否有礙健康,但卻成了如今最甜蜜的回憶。

kbt4797@gmail.com

(kbt4797@gmail.com)

tss3663box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換菜,交心
2018/09/07 16:17
換菜,交心

(蔡興祥/台北市)


到高中畢業為止,我都住台北家裡,每天通勤上下學。因此,放學和吃午餐,成了一天中兩個最快樂的時刻。

我中小學唸的是私立學校,一個年級只有三班,每班五十多人,人少感情自然比較好。在那個還沒有營養午餐的年代,中餐帶便當、蒸便當是理所當然。而每到中午用餐時間,當值日生去抬飯盒時,大家便開始和三五好友併桌,而拿到便當後的邊吃邊聊,就成了繁重課業的最好紓壓。

那時的私校,外省子弟居多,父母親或祖父母來自大陸各省,口味自然不同。而當時的便當菜,常是前一天晚餐的預留或是剩下,連吃兩餐,難免食慾不振、興致缺缺。因此,併桌後的交換菜色成了一種期待和享受。有時還會整個便當和別人交換,吃完後直呼: [好好吃喔,明天再來一次!] 本省籍同學是少數,相對地,他們的便當菜也成為眾人覬覦的對象;畢竟,要在自己家裡吃到道地的台灣菜,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 在[僧多粥少]、[物以稀為貴]的心理下,往往要一到兩塊的[外省菜],才能換到一塊[台灣菜]呢。

在那物質不充裕的年代,午餐時間的換菜交心,不但品嘗到了美食,更促進了同學情感的交流。知道嗎? 中學畢業後的四十年我們開了一次同學會,到場的人很多是[相見不相識],但當話題回到了當年的午餐時間,所有的回憶又都湧上了心頭。

tss3663@yahoo.com.tw

庭院深深
2018/09/07 14:01

《奶媽的撲鼻香》

許瑞庭/ 庭院深深/ 台北內湖

猶記得幼稚園、國小時候,因為自家母親身為五星級飯店的設計主管,幾乎天天早出晚歸,而當時的老爸則是天天努力的拼經濟,也因此當時年幼的我和弟妹,便托付給鄰居的介紹的奶媽照顧。

奶媽身子瘦弱,但卻有著一身的好廚藝,我們家三個孩子,加上奶媽的四個孩子,奶媽天天晚上都要準備「九人吃」的餐點,加上隔天的「七人吃」便當,每當香味四溢的晚餐吃完了,我們七個人便難免爭鋒相對「搶食大作戰」,有默契的、急急忙忙的盛裝起隔天要帶到學校品嚐的美味便當,而且總是要等到便當盒再也裝不下了,才願意善罷甘休。

吃慣了奶媽的味道,每當週末假日,不由自主的,我們三姊弟妹往往不給辛苦工作的老媽面子,每當吃到老媽自己烹飪的食物,總是很難像吃奶媽的便當一樣大快朵頤,雖然我們清楚明白要飲水思源,懂得感恩,無論對象是誰。

每天中午從學校蒸氣箱所取出來的便當,往往是我最期待的,雖然是隔夜的菜飯,無論是菜色或是味道都不如前一天晚上的好看又好吃,然而在前一天、每一天、日積月累的「好滋味」熏陶之下,我始終珍惜並認真的品嚐,而吃慣了、聞慣了奶媽的撲鼻香,我始終很難適應奶媽以外的味道,當便當透過學校蒸氣箱所蒸出來的香味與奶媽的用心調味,對我而言那不再只有好吃、可口的價值,更是一種滿足舌尖、口腹之慾的另一種幸福,而且有福氣的日復一日享受著。

國小六年,每一天的便當都有著奶媽的印記,國中時期也不忘會「回娘家」品嚐奶媽的道地好滋味,繼續滿足自己的味蕾,然而就在我高中歲月,奶媽因為一場意外的肝癌末期,竟在短時間內離開了她的四個孩子與自家中的三個孩子,於是過往平日奶媽家餐桌上都會出現的七個便當,便漸漸成了一個「幸福」的回憶,永遠飄香撲鼻並四溢,每當看到便當,我便會想起曾經深深疼惜著我的奶媽,與便當盒中裝滿愛的記憶。

 

channl0210@gmail.com

 

(channl0210@gmail.com)
頁/共 8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