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12/29 01:44:29瀏覽455|回應0|推薦3 | |
接續文章 易經繫辭 第一章天尊地卑 (上) (原文) 第一章 天尊地卑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 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 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 剛柔相互摩擦產生動能。 → 卦,則透過相互激盪產生循環,如同宇宙、天地、太陽、星球、萬物都在放射,如同太陽光永遠不停放射能量,影響地球、甚至每個星球。以文王後天八卦為例,離卦若像秋千一樣甩到坎卦下面碰攏成為「水火既濟」 (坎水、離火);反之,坎卦盪到離卦下面產生了「水火未濟」(離火、坎水)的新卦。倘若離卦盪到艮卦上面就稱為「火山旅卦」;反之,離卦盪到艮卦下面稱為「山火賁卦」,如此一卦一盪有八個卦;一個卦盪成八個掛,如此成為八八六十四卦。所以天地間的事情,如同蝴蝶效應一般相互影響,就如同八卦相盪的原理。 → 鼓為膨脹、生長。意味雷電動能變化,此乃震卦的作用,雷電變化過後的氣流---陰陽摩擦之間就有雷電的產生,如果消散就轉為氣流,氣流再有陰、陽---摩擦發電就是剛柔相摩、八卦相盪的原理,而當氣流碰到物體發出聲音,因此原本沒有聲音的風,因碰撞而產生反擊的聲音。
重點7、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 太陽與月亮的運行是反轉,而地球是正轉;正所謂天道左旋,地道右旋,不同方向的轉動維繫了太陽系統的和諧。而在太陽、月亮中間各有一種引力,剛好影響地球也是一正一反。而受到太陽照射角度的位移,產生了四季寒暑變化。 重點8、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 能。」
→在人文世界中,以乾坤作為代號來表示男女,例如早期算命師看八字會先問乾命還是坤命,其實是問男女,故不能當作男人是陽,女人是陰。因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相對地,在宇宙變化的體系中則是:「陰根於陽,陽根於陰,獨陰不生,獨陽不長,陰變陽合,循環無端。[1]」 →延伸到易經的邏輯,以乾代表形而上學[2],探究宇宙萬物生命的起源;在易經中,孔子將這種在現代科學稱為「生命的能」的假定名詞稱之為「易」,在不同宗教信仰中有人認為是上帝、是菩薩、是阿拉…等;而這種能的發動構成物質的代號稱為「坤」,是故孔子認為要瞭解宇宙萬物的功能與起源,就必須研究易經,真正懂得易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故子曰:「五十學易可以無過[3]」。 →坤以簡能就是指最高深的學問往往最為平凡,一種平凡中見偉大的道理;回歸坤卦本身的三爻皆為陰,象徵「包含萬物的大地」對比於乾卦三爻屬陽以象徵陽、天,而能主宰萬物[4]。 重點9、「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過去的三易,係指交易、變易、簡易。後人有一增添說法:不易,此乃意指宇宙萬物間不變之原理。實際上的交易、變易則指一切變化從交互之中產生複雜性的變化,理解後悟了就深知易經最高深處,卻也最簡單,容易理解才能夠實行。 重點10、 「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如此而學習易經,以易經作為處事方針,而能建功留名青史、獲人尊崇,故說天下的法則道理都涵蓋於此部易經之中。
[1] 周春才,漫畫易經,台灣先智:台北,2004,頁42。 [2] 「形而上」一名詞最早由孔子提出,繫傳中提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前文引用自南懷瑾先生講述,易經繫傳別講,老古文化,2009,頁34。 [3] 子曰﹕「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第七〕,這裡的五與十乃分別代表陽、陰,以及中間的數;因此從陰陽回歸於無極(無陰陽之別,回歸天人合一),處於無過而不及的修真、中定狀態,故能無過。(同時參考周春才,漫畫易經,台灣先智:台北,2004,頁34。)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