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著力點
2009/04/27 09:22:47瀏覽612|回應0|推薦0

著力點 常茂980420

依太極拳的運動角度來看行拳者的外形,無非強調的就是身形應該中正安舒,頭正、頸直、肩鬆,另外著重的是身體的重心落在腳跟,若是將前兩項做到,身體也許會有稍稍不穩而易予往後倒的傾向,因此第三項的要求就是鬆腰、鬆膝及鬆胯。我們將這三樣要點確實做到,所謂的就會下到身體的下盤,身體的下盤就會著實有力,上半身就會有揮灑的空間。身體的外形紮實做到了,接著我們來看一位行拳者的眼神是否聚光聚神,意念是否導引他的內勁外力做展延。假如是這樣去要求一位行拳者達到此一標準,我們就可以確定這位行拳者身體的內在力點安在丹田,身體外在力點安在胯上。

著力點安在丹田是怎麼一回事,其實就是身體的肺部仍然作後天的呼吸,而人體腦部的意念將先天之氣配合後天之氣的呼吸,也就是將大地之氣由百會經靈台下到丹田,這是一條直線,此時,會陰是輕提微閉。之後另一意念將丹田的先天之氣做鼓盪或是迴盪,激起內力及內勁,暫存胯中,而身體經過鼓盪或是迴盪之後的餘氣循身體的八髎出去,完成一個吐與納的過程。所以解釋意識的意力點集中在丹田,經丹田的作用後,內力勁力產生了。我們討論到先天之氣直下丹田的那一時刻當下,若是不做鼓盪或是迴盪,則內力內勁無由產生。火車的蒸汽機是因為蒸氣壓力使得活塞推動傳動桿,讓火車行駛。汽車由於引擎內燃機的油與點火器作用產生爆炸,使得活塞推動傳動桿,讓汽車行駛。先天之氣下到丹田的那一瞬間,意念就執使丹田因肺部的吸讓丹田內縮,逼壓丹田的先天之氣上提到中宮,之後肺部的呼又讓丹田的先天之氣下壓還原循八髎出去,這就是鼓盪。鼓盪過後產生的內力內勁亦瞬間存蓄在胯中。另外丹田迴盪的產生是在我們此時此刻要將身體作轉動或移動時,意念先期導引丹田做左轉、右轉或由左及由右圍繞一圈,產生迴盪及產生內纏勁的勁道,連帶趨使身體的胯產生內沉的沉轉勁或是胯的外纏勁。經由剛才解說之下我們理出身體的手及腳在做動作時,是需要丹田的先發作用,才會帶動胯的反應,順著這一發展也就趨動手與腳的武術肢體語言。這也印證太極拳是由內而往外順勢延展的道理了。

著力點安在胯中又是怎麼一回事,當然就是胯的作用使得身體獲得外力,有了外力,太極拳的動作就有了動源。身體外在的力點是經由胯的鬆沉而取得外力。因為,當我們的胯作鬆沉往下的當下,地面瞬間接受胯沉的落差能量,接著地面依據牛頓第三運動定理即時產生地心反作用力還給身體,而我們的身體立即將這地心反作用力蓄存在身體的胯中。所以,有了胯的鬆沉,身體的重量及重力才會下到腳版,有的人解釋此時力與氣可以下到湧泉穴上,姑不論氣與力是如何下在那裡?直覺上告訴我們是由於胯的鬆沉,力與氣才會下放到腳上。也由於地面還予地心反作用力,使得我們運用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指的道理出來。今天我們縱然運用跨的內沉,道理仍然是一樣的由於胯的落差鬆沉能量,使得有了外力的產生。因為我們將所謂的鬆沉做到沉於自然沉於無形,因此最終我們必須援用外力來做太極拳的武術動作。

我們有了丹田內在的內力內勁蓄存在胯中,再加上由於胯沉的結果獲得的外力一樣蓄存在胯中,如此胯中內與外的相加而成為合力。合力逕走尾閭、命門、夾脊、肩、肘、腕到掌根再博技出去。此時先天之氣的吐納配合後天的呼吸,將大地之氣循百會經靈台直下到單田,經丹田的作用後,餘氣再由腰背的八髎氣出。我們明白力有兩種,一是內力內勁,一是外力。當然武術動作是整體的,因此吐納呼吸與內勁外力都是相互配合協調,動作速度快則丹田與胯沉的頻率就加快,相對頻率就緩慢,基本上太極拳是不徐不急的,如果行拳的過程中有了發勁的動作時,所謂的頻率就會加快加深頓挫發勁出去。太極拳的同道有人認為氣走穴道,有的人是走骨骼,站在養生的角度去評議是沒有對與錯,身體健康心情快樂就好了。就怕練拳練到全身反而有病或是練到全身冰冷,那就應該檢討用的方法是不是有了問題。知道今天練的拳是合乎拳經拳理的道理,有了依據為本,身體就會一天一天的有所收獲。我們大家互相鼓勵加油。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120307&aid=2890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