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25 16:16:10瀏覽971|回應0|推薦2 | |
沉與栽 常茂 970725 太極拳大師 陳修姚老師說:「時下流行太極拳打得很花俏,只問結果,不注重過程,而我們需要的就是要沉身沉胯,栽力栽勁」。陳老師道盡了現在著重太極拳外在形體表象的要求,略過身體內在功力的訴求。並不是說,著重外架外形的打法是錯誤的,而是太極拳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回歸到基本面的內含功力。所以沉身沉胯及栽力栽勁的些許要求應該是不會過份。相對我們自己在沉身沉胯及栽力栽勁這方面真正有確實做到否?還是應付一下?如果我們用心的將沉身沉胯及栽力栽勁漸次練習,最後辛苦代價還是屬於我們自己,誰也搶不走。 首先應該知道勁力是怎麼來的,當然就是沉身沉胯來的。沉身沉胯的先期功課就是需要勤練各式各樣的功法,加強下半身,即所謂的下盤著實有力,讓身體的骨骼及肌肉習慣功法的重力,讓重力負荷動作在身體的功法上產生很實在的效應。我們有了紮實的功法動作做基礎,當身體沉身沉胯的當下,就會沉於自然、沉於無形。沉身沉胯的同時,我們應該要求自己身形中正安舒,全身鬆柔,上半身不著力,肩膀不僵硬,下額微收,尾閭輕收,鼠蹊部的胯要放鬆放柔。另外沉身沉胯的同時,我們的呼吸是採取逆式腹部先天吐納的方法,將先天之氣由頭頂的百會穴直下丹田,並且意念在吐納的過程中始終守在丹田裡,深長的吸,深長的吐,不急不徐,心無雜念。那!在沉身沉跨的同時,我們身體的九大關節裡的肌、筋、韌帶及骨骼放鬆了沒有?我們在沉身沉胯的那一瞬間,我們的合力安放在那裡?您的合力有雜質沒有?我們沉身是整個身體下沉,胯做接應。我們沉胯,是胯的內沉。不論它是沉身或是沉胯,由於沉的這個動作,視為身體位能的下降,位能的下降有了位能差,位能差直接下到地面,地面即刻產生牛頓第三運動定理的反作用力,這反作用力瞬間返回到胯中蓄存起來。這個反作用力是什麼?它就是”外力”。中國人很少去講”外力”,大部份都說身體有力、有勁。那!我們用中國的方式去解釋”外力”就是說我們的胯裡已經有了”力”、有了”勁”。所以”力”與”勁”就是這樣來的,就是這麼簡單不過了。假設現在我們不去做沉身沉胯的動作,而直接出手出腳,這時的力與勁是怎麼來的?其實還是”外力”。如何解釋?人在靜止狀態中,身體承受一個大氣壓力,大氣壓力與地心反作用力方向相反力量相等,也就是身體均衡的負荷一個大氣壓力,而人體不自覺這一大氣壓力的存在,這個大氣壓力及反作用力就是”外力”,因為這兩者”外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存在人體靜態中。如果,在沒有沉身沉胯的情形下,此時出擊一個手臂,這個出擊的手臂是有力量的大小及方向的向量,相對它的反作用力是力量大小相等方向的向量相反。但是這個反作用力,立即為身體吸收而下竄到腳根,由腳根與地面接觸產生磨擦力,這個磨擦力也就是是”外力”。所以,雖然不做沉身沉胯的動作,但是運動的肢體行為一直是受”外力”影響。由於我們當下若是沉身沉胯,由於沉身沉胯的牛頓反作用力的力量會加大加強,因此,主張沉身沉胯的理念是正確的。再者沉身沉胯表示您的身體鬆柔,您的力量下到下半身,也就是您的下半身著實有力,既然下半身著實有力,則上半身的手就能揮發自如。 我們內沉胯部或是外沉胯部的同時,旋轉我們的胯部,也就是旋沉身體的胯部,由於旋沉身體的胯部,使得下沉的力量會旋轉下達到地面,甚而深入鑽入地裡面,這時就形成栽力及栽勁。當然身體此時應該中正安舒輕靈,尾閭微收,吐納配合動作運用,身體的力與氣就會下到腳底,力量就會進到地裡面。我們依牛頓運動定理的延伸講栽力與栽勁,其實下到地裡的栽力或栽勁,它的反作用力即時就會還給胯部,也就是下沉多少力,胯部立即承受下沉多少的反作用力。只是!身體與下沉的力量相等但是方向相反,所以身體穩定在一個下沉的狀態及形架之中。我們學習太極拳應該多加一項工作,就是鍛鍊身體的下盤撐力,簡而言之就是多做功法,訓練身體的手力及腿力,當我們沉身或是沉胯的當下,就會沉的很自然,沉的像似無形。因此太極拳就可進入佳境了。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