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四維來修身
2007/04/08 03:40:06瀏覽2016|回應0|推薦12

96/4/3()

四維來修身,五倫來齊家,

八德來治國,三綱平天下。

(待人處事類,解[960403b]禮記˙大學:「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四維乃修身之道,管子˙牧民:「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義、廉、恥乃為人的基本準則。禮為「規規矩矩的態度」,義為「正正當當的行為」,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恥是「切切實實的覺悟」。省心錄:「禮、義、廉、恥、以之責己,則能寡過;以之責人,必致寡合。」鏡子是用來照自己,而不是去照別人,所以四維的準則,是用來匡正自己的行為舉止,端正自己的品格情操,不是用來要求別人遵從效法,成為統治他人的工具。

五倫是人際之間五種最主要的關係,一是父子關係、一是君臣關係、一是夫婦關係、一是長幼兄弟關係,還有一個朋友關係。在整個社會結構中,屬於家庭之內的有:父子、夫婦、兄弟三種關係;屬於家庭之外的有:君臣、朋友二種關係。而屬於上下關係的有父子、君臣關係;屬於平行關係的有夫婦、兄弟、朋友關係。人一誕生下來,首先就有第一種父子、也就是父母與子女、上下之間的關係,由於父子關係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孝」也就是與生俱來的第一「倫」,是五倫的根本,是這五個關係的核心。在家庭之外,「孝」這種上下之間的人倫對外的表現就成了「忠」,所以五倫的第二個重要關係是君臣關係,以現代社會來說便是處理職場上長官與部屬、上級與下級、個人與整體的問題,能不能做到工作上忠於職守、任事時忠於老闆、社群中忠於國家。《孝經》說:『以孝事君則忠』,故『忠』是孝道的完善和擴大,是五倫中的大義。至於平行關係,在家庭內的兄弟有悌、夫婦有義,這是孝的延伸;家庭外的朋友有信,則是忠的延伸。故五倫齊備了,家庭也能和睦共處,共享安樂了。

八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種固有的美德。包括負責盡職、孝敬尊長、尊重生命、愛惜萬物、信守承諾、為人設想、心平氣和、與人和睦等行為表現,都是八德所強調的。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在上位者以德化民,以德服人,則人民和睦,近悅遠來。

人,是世間法。在世間法有一句話,要作好人,要有八德。在世間法,八德以忠孝為根本,仁愛信義和平圍繞著忠孝。佛法也是一樣,所謂「佛法不離世間覺」,所以不能和世間法兩樣。不過,要以佛法覺悟世間,所以佛法中說的忠孝,有其不同意義。世間法是忠於君,孝於父母,範圍太狹隘。佛法是忠於無上菩提,孝於一切眾生。忠於無上菩提,上求佛道;孝於一切眾生,下化眾生。上求佛道,在佛法當中,稱為智慧門;下化一切眾生,佛法稱為福德門。一旦智慧福德具足,稱為福慧兩足尊。到那時候,就完成佛道了(參閱釋智諭於西蓮淨苑佛七講話第八集)。八德是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思想之一,佛法不離世間覺,修行也是在生活中修正行為〈修正自己的稟性,改正習性,還原天性〉。

三綱指大學中「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三綱領。這三大綱領是屬於學理的,也是孔子教育的目的論。第一綱:在明明德。明德,即指孔孟所說人性本善的光明德性,與生俱來,具備眾理,足以應付萬事;但有時為人欲所蔽,使昏迷不明。如果日隱於烏雲,明鏡蒙於灰塵,看來似乎昏暗,本有性光,卻未消失。把烏雲吹散了,灰塵拭淨了,仍可恢復不從外來的本有的光明性德。所以說「明明德」,上面的明字是動詞,可當恢復的復字解。人生能恢復明德,是修身的第一步工夫,也正是佛學上的自覺工夫。因自覺工夫便是叫人循著修養的方法,斷除煩惱的不良心理,而開發內在本有的佛性靈光罷了。

第二綱﹕在親民。親民是親愛於民,為利人方面的工作,等於佛學上的覺他工夫。儒學的宗旨,和佛學一樣地要推己及人,自己覺悟了還要覺悟他人。所以自己恢復了明德,還要使他人也個個都恢復明德。如我們現在因求學而知書達禮,同時也要使他人也知書達禮。蓋禮者,理也。我一人明理,想做好天下的事就很難,必須人人都明理,大家做事都合於理,都顧住天下,那麼天下的事就好辦了。所以這親民,是由自己推之親族,由親族推至社會全民,乃至推至世界所有的人類,所謂「平章百姓,協和萬邦」。這在佛學上就是菩薩「自覺覺他,普渡眾生」的境界;而在儒學的伊尹是「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在孔子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在中庸是「成己、成物」﹔在孟子是「養其至剛至柔的浩然之氣」﹔在荀子是「物物而不役於物」﹔在董仲舒是「正其誼而不謀其利,明其道而不計其功」﹔在杜甫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開顏」﹔在范仲淹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些人物,都是儒家歷史文化學術精神的產物,也是由明明德而親民的代表。所以這一綱領,不但獨善其身﹐還要兼善天下!

第三綱:在止於至善。至善是純善、最善的意思。人生在世,為善最樂,能做到至善,自然是更大的快樂;但行善也須行得到家才好,不能中途而止,正是俗語說的「送佛送到西天」。若半途而止,便不能達到為善最高境界。所以這「止於至善」,就是對於修己的明德,化他的親民,都要做到恰到好處的地步,也正是佛學上的自覺覺他,而止於「覺行圓滿」的境界。大學上還說:「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這些都是人生每個單位上的善行,處世接物,都少不了要學習的;但要綜合每個行善的單位,做得完美不缺,那就非佛學上的大智大悲的「覺行圓滿」不可了。(參閱:佛之「三覺」與儒之「三綱」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90冊,竺摩))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zmind&aid=879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