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13 21:23:45瀏覽16453|回應35|推薦247 | |
2010/10/22(五)晨: 人到無求品自高,風花雪月難報到, 世間業債不隨身,還原本我最福報。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是清朝文學家紀曉嵐的先師陳伯崖撰的一副書聯。「無求」,是告誡人們要捨棄滿腦子的功利與浮躁,不為外物所羈絆,不為浮雲遮雙眼,從而風花雪月難報到,獲得一種超然物外的自在與寧靜。「無求」,不是人生的不思進取和漫不經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頭喪氣,更不是一籌莫展和難掩煩悶的消極態度或庸人哲學。而是要有所追求又不能貪圖,也就是說,有所為,有所不為,譬如說一個人應該是在事業上有所追求,有上進心、有責任心,而對私欲無所求,能夠「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才算得上是品格高尚的人,也才是「無求」的最高境界。這種境界,是一種胸懷,又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品格。要達到這樣的心境,需要時間的磨礪,人生的鎚鍊,更需要坦蕩心境、平靜如水的淡泊名利之心態。 蜀相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無求就是一種淡泊。人本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然而,在當今社會,人生要經歷無數考驗,我們在經濟飛速發展和物欲橫流的眾多誘惑面前,需要的是恪守情操和一無所求的淡泊心境,面對功和利,不可趨之若鶩;名和財,不必為其所累,名利雖然都是好東西,卻不必盡收囊中。人生在世,只有盡職盡責完成了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功和名才會順理成章,與付出艱辛成正比例增長的財和利,才會使人受用得高枕無憂,心安理得,世間業債才不會隨身。 陶淵明的無求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范仲淹的無求是「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楊慎的無求是「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林則徐的無求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齊白石的無求是「人譽之,一笑;人毀之,一笑。」一份份無求的境界,一份份高尚的品行,譜寫的是一曲曲可貴的人生之歌。在這流傳千古的詩詞歌賦中,會讓人懂得淡泊以明志,學會寧靜而致遠,體會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體味到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人生哲學和做人原則,體悟到還原本我才是人生真正最大的福報。(資料來源:人到无求品自高)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