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21 04:12:18瀏覽2075|回應4|推薦43 | |
98/6/17(三)晨: 飛蛾撲火,險境求生, 重則焚身,輕則傷體。 魯迅在〈秋夜〉一文中描述過當時屋內的小蟲對著燈罩撞的叮叮響,象徵不懂如何改革的傳統志士,以及笑破他人大牙的義和團,他批判換湯不換藥的自強運動、維新運動,嘆一再的改革終究在甲午戰爭之中也只像是飛蛾撲火...。「飛蛾撲火」這句成語是用來比喻自尋死路,自取滅亡,但是飛蛾為什麼要撲火呢?是喜愛光明嗎?是想取暖嗎?還是真的精神不正常想自投火窟呢? 飛蛾屬夜行昆蟲,在晚上靠星光和月光來導向和定位,有一定的趨光性。這種「天文導航」昆蟲延用了億億萬萬年都很順到,已經成為它的一種本能。那時候,地球所有的光源不是日、月就是星星,距地球都有四十萬公里以上。它們的光都能當為「平行光」。(資料來源:飛蛾為何撲火?) 自從人類給地球帶來光明以後,昆蟲的惡運就到了。它們雖有億萬年的累積經驗,但不知道這種「人造光」不是平行光。它仍藉本能的技術航行,結果呢?夜晚出行的飛蛾被人類的燈光搞糊塗了,分不清哪是星光?哪是燈光?於是沖著燈光就飛過來了,結果重則焚身,輕則傷體。而燈光距離飛蛾很近,飛蛾按本能仍然使自己與光源保持著固定的角度,嚐試險境求生,在燈泡周圍轉圈圈,但常常不是不幸撞上燈火,使得牠們的翅膀因熱而燒掉,就是繞著燈光打轉轉,直到最後筋疲力盡而死去。 人們看到這種撲火現象,就以人的思惟,賦予了飛蛾為追求光明和正義,而奮不顧身或自取滅亡的境界。從這裏我們似乎可以學到一點,那就是:環境改變之後,原來的方法就需要修正和補充,不可一味依賴本能。否則,我們人類不就和「撲火」的飛蛾,不相上下,終至面臨被「淘汰」的危機。修行者也是要努力跳脫慣性定律的本能束縛,才不會一直陷入輪迴的苦惱之中。 Funny Babies 2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