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在台灣培養「香蕉」
2009/09/06 16:41:25瀏覽620|回應2|推薦6
剛剛在車上聽廣播,小S唱歌,他子女搭配穿插的錄音。全程英文,沒有半個中文字。他孩子可是小到聽得出臭奶呆聲的嬰幼兒。

以前鼓勵學生利用暑假看古典書籍(紅樓、水滸、三國等),有個學生問我,可不可以看英文的小說。因為對他而言,看英文比看中文容易(或親切、習慣吧)。

當然,家長要怎麼教孩子是他家的事,但我就是看不習慣「重英輕中式的教育」,畢竟他們都是黃皮膚生長在台灣的中國人(華人)。

過去我們認為華僑第二代在國外長大,外黃內白,稱之為香蕉。今天我發現有些家長刻意在台灣培養香蕉。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urekaphy&aid=3292834

 回應文章

matt22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如果是真香蕉也就罷了,就怕是假的
2009/10/02 09:35

剝開來不是白的香蕉,誰愛?

美國名大學現在也流行學中文,老么的室友(白人)在學校是佼佼者,也抱著中文課本唸,他回家學洋腔洋調:宜嫁非己(一架飛機),讓全家笑的直不起腰來。

我家的香蕉可是真的。從小本來也是從注音符號學起,國小課本千里迢迢運到美國,唐詩三百首背了許多,上到小三,我發覺完全是事倍功半,乾脆放棄,只要不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不如當個真香蕉!


柳林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雙語一起來
2009/09/06 16:47

這是多年前發表的一篇文章,再找出來,敝帚自尊一下。這個孩子目前高三。

雙語一起來

看著電視的英語教學節目,孩子笑得很開心,我只能請孩子解釋,他們在笑什麼。我的英語聽力有一個瓶頸,就是要先在大腦內翻譯成中文,才能聽得懂。所以我每段對話都只能聽懂前兩句,到第三句就來不及了。

我生長在四十年前的嘉義鄉下,父母親忙於農務,照顧衣食已很吃力,更不可能送孩子上才藝班,更何況,當年也無才藝班可上。

在那個閱讀、文法重於聽說能力的時代,我的英語能力勉強可以適應大學課程的要求,在今日卻暴露了無法跨越聽說瓶頸的問題。

當了媽媽,不能讓我的英語聽說夢魘在孩子身上重演,如何安排呢?在孩子還牙牙學語的年紀,我陪著孩子背誦唐詩、千家詩,唱著中文兒歌。孩子上幼稚園後,小班、中班我選擇的是有著大樹、草地、沙坑的普通幼稚園,學校一星期由外聘的本國籍老師教兩次英文課。課餘,我仍陪著她念中文詩詞、唱英文兒歌。

到了大班及小一、小二,我幫孩子選擇每天上英文的「no Chinese」課程,每天上英文三小時,讓孩子能聽英語、敢說英語。雖是「no Chinese」課程,但主要還是本國籍老師,因為我認為當孩子有任何需要無法用英語表達時,老師要能理解孩子的需求。

今年,孩子上小六,英文不是頂好,但英語教學節目能聽、能看。唐詩三百首陸續背了不少,喜歡看琦君的書,目前我正想辦法要讓她喜歡「紅樓夢」。

當了十幾年的媽、廿幾年的學校教師,我想說的是:「不要忘了,孩子最好的老師就是媽媽呀!」

【2004-03-16/聯合報/E5版/家庭與婦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