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腦硬體將因環境而改變
2009/05/09 21:53:42瀏覽735|回應2|推薦3

學習會不會讓人變聰明?另一種問法是:「學習只是增長知識而已,還是會改變大腦硬體結構?」很久很久以前,看過一些有關小孩發展的書,都提到了這一點:小小孩的學習會在腦細胞間增加連結、迴路,所以會使人變聰明。大小孩的學習則只有增加知識的功能而已。

洪蘭,腦神經生理學研究的專家,在他的諸多研究中也有類似的發現。正面學習對大腦會有好的影養,負面的、不良的情緒與反應,同樣也會對大腦硬體帶來壞的結果。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4895155.shtml

科學家已在受虐兒的大腦中發現他們聯結兩個腦半球的胼胝體比較小,小腦皮質的血流量比較少,因此他們常情緒不穩定,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長期施虐竟然改變了大腦的結構,

但家長必須瞭解一點,所謂學習不是拼命塞知識,而是讓小孩接觸、與之對談、思考、、、等。硬填知識反而製造不良情緒,破壞大腦硬體。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urekaphy&aid=2933191

 回應文章

柳林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研究:辱罵會傷害兒童大腦
2009/05/17 08:09

研究:辱罵會傷害兒童大腦

 更新日期:2009/04/14 15:37 陳念怡

哈佛醫學院最新研究指出,成人不經意的辱罵或刻薄話語,將導致兒童大腦發育受創,產生憂鬱、焦慮及語言表達障礙。

每件事、每個影像和聲音,會連同當時的情緒感受,一併存在大腦中。這些東西往往很難記得,但是它所造成的影響卻不容小覷。根據哈佛醫學院最新一期《Focus》報導,父母的言語暴力會對孩子的腦部發展造成持續性的破壞。

哈佛大學附屬醫院麥克連(McLean)精神病學副教授泰闕(Martin Teicher)指出,父母的辱罵、貶損和威脅等負面言語,會損害孩子大腦的神經迴路,導致憂鬱、焦慮等傾向,甚至產生語言表達障礙。當大腦長期接收到辱罵的言語、影像,甚至痛苦的負面訊息時,基於保護機制,大腦會降低對這些言語暴力的敏感度,進而抑制了感官系統的發展。

這是首次針對嘲笑、羞辱及蔑視等言語對腦部造成負面影響的研究,研究人員從那些歷經父母辱罵的孩童當中,統計出三個主要受到擾亂的神經迴路,包括:語言處理區域的「弓狀束」、和創傷後處理壓力障礙、抑鬱症及分裂症患者相關的「扣帶神經束」,以及和焦慮有關的「穹窿」。不過,研究也指出,本次實驗採用的樣本數有限,仍需進一步擴大研究。

父母親的言語暴力,有如棍棒石頭使骨頭碎裂一般,破壞力十足。25年前,泰闕發現一名病患僅因曾遭父母親的言語暴力,而出現童年精神創傷者的各種症狀,激發他研究此類行為影響的興趣。


柳林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洪蘭全文
2009/05/09 21:54

洪蘭:當受虐者變成施虐者…
 
【聯合報╱洪蘭】 2009.05.09 04:10 am 
 
中國人說「虎毒不食子」,但是從最近發生的幾件虐童事件看來,這句話竟是錯的,因為下毒手把孩子丟到鍋中去煮的、打斷掃帚柄的竟然都是親生父親,真是駭人聽聞。不可思議之餘我們要問,為什麼現在有這麼多的虐童案?比人類低等的動物都有惻隱之心,打敗的動物只要做出臣服的姿勢—跪下來、頸子伸長「引頸待戮」,對方就會放他一馬,為什麼人會對沒有自衛能力的親生孩子下這麼狠的毒手?

在實驗上,我們看到受虐兒長大變成施虐者,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哈洛教授(Harry Harlow)將小猴子一出生就與母親隔離,給牠一個絨布的媽媽、一個鐵絲網的媽媽,絨布的溫暖,身上沒有奶瓶;鐵絲網的冰冷,身上有個奶瓶,小猴子可以吸吮。結果發現小猴子所有時間都抱著絨布媽媽,只有肚子餓時才會過去鐵絲網媽媽那邊,一吃完又馬上回到絨布媽媽身上。如果給牠新奇的玩具,牠會一隻腳鉤著絨布媽媽的身體,儘量的往前延伸自己身體使能摸到玩具。

父母喜怒無常 孩子無所適從

所以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父母的情緒不可以喜怒無常,使孩子無所適從。這些小猴子長大後,實驗者發現牠們不能正常的交配,用人工授精的方式讓牠們懷孕了以後,牠們會把親生孩子虐待死,施虐的方式非常殘忍,用嘴咬、用手撕、把小猴從籠子頂往下摔,所用的手法也是令人匪夷所思。

當然更多的虐童案是來自同居人,這種「灰姑娘效應」(Cinderella Effect)在動物界也常見,但人類社會的複雜,加上毒品藥物的衝擊,使虐童的事件愈來愈殘忍,令人怵目心驚。

我們不能再忽略影視媒體暴力的影響了。科學家已在受虐兒的大腦中發現他們聯結兩個腦半球的胼胝體比較小,小腦皮質的血流量比較少,因此他們常情緒不穩定,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長期施虐竟然改變了大腦的結構,因此公權力對家暴事件一定要介入,不可再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了,因為現在不管,將來要付沉重的社會成本。

疼他愛他 別把孩子當出氣筒

研究者發現暴力有基因上的關係,在X染色體P11的地方,但是基因只占百分之廿九,其餘的百分之七十一是後天環境的潛移默化。一個孩子從小在家裡看到父母用拳頭解決事情,或在學校中被老師羞辱及體罰,這些負面的經驗會使他在潛意識中,認為打人是可以的;我父母都打人,我的老師、主任、校長都打人,他將來遇到挫折時,會想都沒想,手就伸出去打人了。

受虐兒變成施虐者是個可怕的惡性循環,一定要遏止,孩子是上天的福賜,父母不要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投射到孩子身上,造成他的壓力,也不要遷怒,把孩子當出氣筒,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應該要疼惜他、愛護他。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