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1/30 15:17:58瀏覽1037|回應0|推薦7 | |
看著大家說英語,孩子們隨著裡面的對話笑開懷,我卻只能可憐的等候翻譯。 當年的我們,國中時才開始接觸ABC,生活周遭看不到任何和英文有關的文化、訊息。英語只是為考試而學習,能做的就是想辦法把英語課本裡面的每一個中文句子用英語寫出來。 到了大學,面對一整本的豆芽菜,唯一能用的方法就是拼命翻字典,把每個字的中文意義找出來,試著解出中文意思,然後消化句子後面的知識。 長期用「翻譯」方法閱讀英文的結果是,現在看到(聽到)一個英文句子,腦袋的反應是翻譯,翻譯出中文含意,然後大腦再吸收理解,即使是簡單的數字也無法避開這樣的步驟。 翻譯然後理解,讓我聽力總是卡在前幾個句子而無法往下走,閱讀也是進度緩慢。 當了媽媽以後,閱讀了大量的大腦發展、語言學習等方面的書籍,再加上自身的英語痛苦學習經驗,所以我盡量讓小孩在低年級以前就接觸英語。而且盡量找「口語」為主的英語班。 但國語還是母語,不能本末倒置,原則上還是應該把國語的口語、基本認知先架構好再來學英語,所以我家老三學英語最早,大班才開始,到國小二年級共三年,每天半天英語學習。老大、老二因當時鄉下缺乏中口語的英語班所以較晚開始,但也盡量在中、低年級開始。現在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老三的聽、說能力比老大、老二好。
小一學英語效果比小三好 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系主任陳錦芬一項「英語教育對小一中文能力影響」的研究指出,小一開始學英文的學生,其注音符號的拼讀能力、國語文的閱讀及簡易寫作能力,都和從小三開始學英語的小朋友差不多。也就是說,小一開始學英文,不影響中文能力。 陳錦芬先從台北縣、市各一所學校進行前測,挑選出308位智商程度相當的小一學生,其中北市從小一開始學英文,北縣則小三才上英文,結果發現開學前10周時,同時上英文課的小朋友,其國語四聲的發音有混淆現象,但一年後再針對兩校學生進行同一份國語科成就評量,兩者並沒有顯著差異。她的結論是,提早學英語對國語文能力的全面性發展,沒有顯著負面影響。 她指出,不斷提供小孩新的、大量的語言刺激,孩子腦部神經細胞的分枝會更茂盛,神經迴路間的連結會越緊密,因而訊息的傳遞越快,而快速的訊息處理才有敏銳的思考能力和完整的語言學習能力。尤其聽力的學習有關鍵期,越小開始接觸學習,效果越好。 陳錦芬也發現,台北市從小一開始學英語,有助降低學生英語能力的雙峰現象,但她也憂心還有很多縣市小學生從小三才開始上英語,會擴大城鄉落差。 【2008/01/26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研究:青春期學語言 非常困難 陳錦芬認為英語從小一開始學效果較好,但她反對「全美語」教學,因為從腦神經研究證實,「單一語言」學習,如「全中文」或「全美語」的學習,會造成部分語言神經樹突與突觸的萎縮與消失,會犧牲幼兒對不同語音辨識能力。 【2008/01/26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