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用同理心終結霸凌
2011/04/08 12:33:57瀏覽174|回應0|推薦0

引用文章

用同理心終結霸凌
解決霸凌,口號、懲罰都無濟於事,培養孩子同理他人的能力,才是解決之道。長期透入霸凌工作的王美恩分享她如何運用ORID策略與孩子對話,幫孩子從「心」開始,遠離霸凌。
【文/王美恩(前兒福聯盟知識長)】

ORID模式開啟對話

校園中的霸凌問題,不管是同學間的欺負、嘲笑、排擠、肢體衝突等問題,都是校園人際間(包括同儕和師生之間)缺少尊重、友愛、正義等同理他人的特質。當然,霸凌他人的孩子最需要培養同理心;但其他所有知悉霸凌的「第三者」們,若也能有強烈的同理心,那整體校園文化就會呈現出友善氣氛,霸凌的現象自然也會減少。

同理心不光是用教的,最重要的是要儲存「被同理」的經驗。當經驗值儲存量足夠,孩子就會有同理他人的能力。但如何讓孩子感受到「被同理」?「被同理」是怎樣的感受?

當一個人內在的感覺、感觸、情緒被他人了解,被了解的同時也被接納,敢把自己內在最真實的部分展現出來,而不被論斷對錯,就是「被同理」了。

但是,大人常會說:「孩子有些觀念要指導啊,他不能私下罵老師!」、「這點小挫折不需要難過,想想比我們更可憐的人都有啊!要堅強一點。」、「不能討厭自己的妹妹!」、「怎麼可以這樣自私!」、「跟朋友相處不能那麼愛生氣。」……的確,有時聽到孩子的觀點,大人會覺得他們需要「被教育」;但急著糾正孩子不代表他們就會聽進去或被導正。大多時候,他們只是壓抑自己,或不在成人面前表現而已。僅僅是糾正,並沒有達到「教育」效果。因為外在的指責與論斷,沒有被孩子內化、接受。孩子缺乏「被同理」的經驗,就難以產生同理他人的能力。這也是校園中霸凌現象隨孩子年齡增長,而愈演愈烈的原因。很多道理不是老師、爸媽沒有教,而是沒有教到有內化效果。

內化同理心的ORID策略

如何在生活中增加「被同理」與「同理他人」的經驗?我在《終結霸凌》書中推薦一個「ORID」的對話、互動模式:藉由閱讀或電影,透過ORID模式的聊天分享,達到同理與內化教育的效果。

所謂ORID,是將我們的思路結構化。當我們看到或經驗到一個客觀事實(O- Objective),通常第一個反應是情緒、情感、感受層面(R- Reflective),接著才會有自己詮釋的角度、理解的方式出現(I- Interpretive)。最後會依據前面的過程而產生一個「決定」,可能是價值判斷,也可能是行動(D- Decisional)。

例如,當孩子說出:「真希望所有同學都不要理那個令人討厭的國志。」成人不必急著說「友愛同學」之類的大道理,可先從客觀(O)事實開始理解、探詢:「國志做了什麼事,讓你這麼討厭?」從孩子的回應,來了解一些「基本事實」;接著進入情緒被同理的層面(R):「難怪你會這麼生氣。」、「有時候這樣的行為真令人討厭。」……這樣的回應,會讓願意分享的孩子感覺到被接納、同理。有了同理後,孩子的理性會開始運作,接下來才要引導比較友善成熟的思考。

在理解(I)的層面,可問孩子:「你覺得國志為何會這樣?」、「他只對你這樣嗎?」、「是不是別人做了什麼事,他才會這樣?」這個層面的討論,意在幫助孩子拉高視野,看到事件的不同角度:自己是不是也要負責任?國志是不是需要他人協助?跟老師說有用嗎?同時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有令別人不悅的時候?當時自己為何會那樣?這樣的思考會讓孩子的同理能力更進一步,體會到他人行為背後的心境。

最後,導引到行動(D)的層面。請孩子想一個不傷害國志又可解決問題的方法:「下次國志還是一樣時,你可以做什麼,讓自己不要那麼生氣?」、「什麼方法可以改善國志的狀況?」這樣的對話過程沒有否定孩子的負向情緒,但漸進的引導孩子走向理性與同理。

【小辭典】ORID對話模式

ORID的焦點討論法是由約瑟夫‧馬修(Joseph Mathews)研究提出。原本在軍隊中擔任牧師的他,看到軍人在戰爭中心理受創,便苦思協助他們釐清內在感受及尋找生命意義的方法。戰後,馬修進大學任教,結合哲學家齊克果和20世紀思想家的想法:「自我感」是來自於一連串的關係與觀察。人們觀察生命中發生的事物,從內在做出反應,再創造出意義和洞見。馬修觀察人對事物的反應過程,整理出ORID的架構。ORID對話形式可用來解決問題、療癒創傷、激發團體達成共識、建立願景等。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2011年3月號】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t4135&aid=5065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