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教出有禮貌的小孩
2009/10/05 13:02:28瀏覽1906|回應0|推薦3

上週看報發現一則奇怪的新聞事件,很值得新時代爸媽深思。這起事件的來龍去脈大意是這樣的:某位中年男子與友人到餐廳吃飯,因為不堪鄰桌孩子嘻鬧玩耍,干擾其用餐,於是語帶威嚇的對著這一群孩子說:沒見過壞人啊!其中有幾個較年幼的孩子因此嚇哭了,這位男子則被控恐嚇罪,遭到起訴。

看到這則新聞時,作為孩子的父母,會有何感想呢?是覺得這位男子太小題大作,還是認為孩子吵鬧是正常的行為表現,並不需要管教或制止?當這位男子口出惡言之後,上述這群孩子的家長似乎並未對男子表示抱歉,反而覺得男子在斥責孩子之前,應該先跟大人說……如果孩子在餐廳嘻鬧的行為發生在過去,我的母親必然在別人斥責我們之前,早已經給予嚴厲的警告,又何需假他人之口來管教自己的孩子?

親子教養作家Bubu老師在她的著作《在愛裡相遇》這本書中回答一位母親,該不該帶孩子到餐廳用餐疑問時,特別提到:有些孩子雖然十八歲了,也並不適合外出用餐;但有些孩子雖然一歲八個月,卻可以成為餐廳怡人的風景。
孩子幾歲才適合外出用餐?或者更確切的問題是:在孩子多大的時候,父母「才能」要求孩子守規矩?1歲太小,3歲還不太懂事,5歲的孩子又太有自我意識?

對於禮儀養成感到困擾的爸媽,也許可以參考以下這篇文章:

教出有禮貌的小孩~聶雲‧蔡穎卿的教養秘方


「禮儀」這個詞,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繁複的西餐用餐禮儀,爸媽不免感到疑惑,小小孩需要學會什麼禮儀呢?這樣的要求,會不會太超過?其實,「禮儀」的意思,是將身心教養成美好的樣子,
對父母來說,真正的用意,是要培養孩子有一顆體貼他人的心,懂得尊重和關懷他人,不讓自己的情緒為他人帶來困擾,不以自我為中心的品格操守。而這樣的教養態度,即使是在最貧窮的家庭也能夠給予。
見人要問好,不小心弄壞別人的玩具會說對不起,需要幫忙的時候會說請幫忙、不在餐廳玩躲貓貓干擾其他用餐的人……這些基本的禮儀行為與態度,從小開始培養,就是為孩子奠定良好的品格基礎。

幸福,從管教開始

親子作家蔡穎卿在《在愛裡相遇》這本書當中,節錄松野宗純先生〈幸福〉這篇文章,標題寫著:幸福是從「管教」開始。對孩子有適當的管教與要求,培養孩子合宜的言行舉止,讓孩子擁抱這種美好的身形成長,將讓孩子處處受歡迎。重點是,在培養的過程中,爸媽應該要有正確的觀念,同時配合孩子的身心成長步調、提供具體的做法,做給孩子看,並且要「持之以恆」貫徹執行。


Point 1
改變觀念讓別人也愛我們的孩子

常聽許多父母說:「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跑跑跳跳的才活潑啊!」「我們都不敢帶孩子到餐廳用餐,孩子常常在公共場合撒野,讓我們感覺好丟臉。」身為新手父母,你是否也有這種困擾呢?教與不教之間的尺度似乎很難拿捏。
要培養一個人見人愛的孩子,首先,父母必須改變觀念。蔡穎卿表示,現代人對「禮儀」的了解有所偏差,並且將合乎禮節的行為過度表象化了(而覺得是虛偽造做的行為),事實上,從小要求孩子守規矩並不是(也不會)限制孩子的聰明可愛,培養一個有禮貌的孩子,將是父母給孩子最棒的禮物,因為,這會讓別人也喜愛我們的孩子。

Point 2配合孩子禮儀養成事半功倍

「孩子已經
5歲了,從不會對人說謝謝,長輩都說孩子沒有禮貌,現在開始教還來得及嗎?」輔仁大學民生學院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陳富美表示,父母管教孩子並沒有所謂的黃金時間,因此,父母不要擔心「來不及」而選擇放棄。但是,從小奠定好品格的基礎,將這些好的禮儀行為養成習慣,總是比逐漸長大再來糾正孩子的言行,要孩子改掉來得容易許多,特別是在親子關係已經很緊繃的情況之下,要孩子改變,父母需要更大的耐心與毅力。而父母若能配合孩子的身心發展步調,適時的提供孩子正確的做法,對禮儀養成將會事半功倍。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會發現這樣的堅持是值得的。

配合孩子的成長步調

年齡

兒童身心發展概況

禮儀養成技巧

出生至6個月大

離開媽媽的子宮,正在努力的適應環境。

提供孩子穩定、規律的作息,讓孩子在充滿安全感的環境成長。

6個月大至1

能夠與人有更多的互動,開始發展肢體動作,例如翻身、爬行、站立。

對孩子微笑,與孩子有溫暖的肢體接觸例如抱抱,能幫助孩子建立對人的信任感,獲得與人互動的美好經驗。

1歲~2

牙牙學語階段,自我中心很強,會嘗試模仿大人的行為。

教孩子說「請、謝謝、不客氣」等基本禮貌用語之外,還要實際做給孩子看,例如請孩子拿玩具給父母,父母跟孩子說謝謝。孩子自然而然會模仿大人的行為。

2歲~3

喜歡模仿大人、有同理心,能試著從別人的角度看事情。

可以給孩子說繪本故事,並且教導孩子用正確的言語提出自己的需求,例如當孩子肚子餓時,請孩子這樣說:媽媽,我想吃飯,請幫忙。

3歲~4

逐漸社會化,能夠與他人一同遊戲。

讓孩子多接觸其他小朋友,從與其他孩子的互動中,讓孩子實際去感受有禮的行為能夠讓自己與他人都感到舒服。反之,粗魯的行為則會讓彼此都不開心。

Point 3身教示範言行一致做給孩子看


「究竟要怎麼說,你才懂得?」「媽媽告訴你,看到阿姨要問好,你怎麼都不說呢?」陳富美副教授指出,許多父母只是不停的叮嚀孩子,自己卻沒有做,又或者自己做的方式與要求孩子表現的方式不一,所以,這樣的要求往往是得不到效果。她說:「有一回我問女兒,看到阿姨怎麼都不跟人家打招呼、問好?女兒回答我說,媽媽,妳也從來沒有這麼做啊!」她才明白,因為自己都是以禮貌的微笑、點頭來打招呼,而不是大聲的問好,孩子觀察大人的行為,所以,也用同樣的方式來表現罷了,並不是因為孩子沒有禮貌。


由此可見,孩子是從父母的身教示範來學習的。陳富美副教授說:「父母應該注意並修正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孩子美好適當的身教示範。唯有讓自己變得更好,當自己也是這樣的人,才能成為孩子的最佳典範。」


Point 4
修正期待接受孩子的天生氣質

「不要對孩子有不符年齡的期待,也不讓他們有不符年齡的依賴。」這是蔡穎卿在《在愛裡相遇》這本書中,
叮嚀爸媽在教養時要特別留意的地方。陳富美副教授表示,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必須考量孩子的能力發展。她說:「在3歲以前,孩子的小肌肉發展還不成熟,父母要求孩子不要將食物吃得到處都是,那就是一個不符年齡的期待。但是,若父母對禮儀過分堅持,擔心孩子吃得很髒亂,所以就一路餵到底,那將是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也將造成孩子有不符年齡的依賴。」

此外,陳富美副教授強調,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但是人人都可以養成好習慣。重點是,父母必須了解並接受孩子的天生氣質,「例如,慢熱型的孩子,總是在人都走了以後,才揮手說再見;活動量強的孩子,就是沒辦法在餐廳裡乖乖久坐不吵鬧。」了解到這些事實,父母比較不會在教養的路上感到挫折,也不會對孩子有不恰當的期待。


此文摘錄自《
bobo小天才》雜誌10月號(隨《媽媽寶寶雜誌》10月號附贈)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ssay&aid=3378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