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22 00:34:49瀏覽152|回應0|推薦0 | |
在你身上,也曾發生過類似的情況嗎? 這些惱人的壞習慣,看起來好像不太嚴重,卻給日常生活帶來很多困擾。 其實,這只是你的大腦運作模式跟一般人不太一樣。 當這些症狀開始對生活造成影響,就有可能是「注意力缺乏症(ADHD型)」。 在台灣,大多把注意力放在罹患ADHD的孩童身上,因為過動與不容易專心的外顯反應,讓他們在求學路上倍感艱辛。然而,有許多成年人其實也是ADHD隱性患者而不自知,誤以為困擾自己的症狀是自我管理不佳或是生活習慣不良,痛苦不堪卻又不知如何是好。 本書是日本精神與心理科名醫櫻井公子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特別為注意力缺乏症的患者和偶爾會陷入類似狀態的人撰寫的生活指南。並提供十五項貼心建議,克服ADHD型人的四大煩惱。 什麼是ADHD? 造成此症狀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前額葉的功能不全,進行SPECT檢查後發現,許多案例均顯示腦血流偏向前額葉及側邊額葉等。一般認為ADHD的患者約為5%左右,最早引起注意的是,因為過動而無法維持注意力的兒童問題。然而,到了最近,卻發現雖然過動症狀引起大家的注意,但在部分成人身上也發現了無法持續注意力的問題。 此外,也有人將症狀區分為兒童時期未出現過動狀況的種類,以及具有強烈完美主義的種類等等。 有時,針對過動不是那麼明顯的類型,將其中的H去除,稱為「ADD」也就是注意力缺失症。 作者簡介 開設了「新宿成人ADD中心」,是日本第一家治療ADD成人患者的醫院。 作者自序 先認識大腦運作模式,人生就會進展的比較順利: 「不知道為什麼,我的房間總是一團亂……」 「稍不留意時間我就會不小心遲到……」 「一旦集中心思在某件事情上,我就無法分心其他的事……」然後,就會變成工作無法順利進行,也會對別人造成困擾,最後陷入厭惡自己的狀況中…… 我是個「一無是處的人」嗎? 如果有上述情況的話,有些人可能會這樣想吧! 有這種念頭的人,事實上可能就是ADHD型的人或是患者。 莎莉.索登(Sari Solden)女士撰寫的《有注意力缺乏症的女人》(Wom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變成話題暢銷書,或許有些人已經知道這個現象。當然,ADHD並非「疾病」。索登女士訪日時也曾表示,在美國把ADHD的症狀稱為「大腦的性格」或「大腦運作的模式」。 無法妥善地整理、來不及等等情況,大家都遇過類似的經驗。問題在於,ADHD型的人會慢性地反覆持續這些惱人的狀況。但如果能了解大腦運作模式的話,就可以積極面對,加以適當處理。 本書是為了ADHD型的人,或是偶爾會陷入類似狀態的人而寫的。 認識大腦運作的模式, 以及書中簡單舉出的一些實用生活技巧, 讓ADHD型的人能輕鬆度日。而擔心自己說不定是ADHD型的你,或是偶爾的確會發生這樣的狀況的你,這本書一定能帶給你一些幫助。 依個性來進行討論 身為一個精神科醫生,我每天都在醫護現場從事臨床工作。 透過診察,我發現即使外表看不出來,但我們的大腦及內臟器官,和臉部或身體一樣,都存在著個別差異,具有不同的性格。 除了診察之外,我最重要的工作是,尊重不同的個性,不妄下定論。由負責治療的人與患者雙方一起探討問題發生的原因、理由與事實,透過不斷討論,直到可以完全相互理解。患者不會責備自己或是他人,慢慢地可以接受自己做不到某些事的事實,進而能好好地處理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像這樣,治療者也從這些患者身上學習到許多東西。 本書中提到的案例,並不是某個特定個人的經驗。 這是我從看診時諸多類似的臨床經驗中彙整出來的綜合狀況,說不定讀者會有「這是在說我嗎?!」的疑問,這也說明了這些症狀就是如此「頻繁地發生」在我們生活週遭。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也有與大部分人相似的地方。當然,也並不是所有ADHD型的人都會出現書中提到的症狀。 實際上,ADHD的症狀在臨床上已經廣為人知。我以平常心來撰寫本書的內容。但這並不表示我是以草率的心情來看待這個問題。 不論是誰,都曾因為社會適應不良而受傷,或者遭受批評而穿上保護自己的盔甲。現在,請卸下盔甲,放開心胸接受原本的自己,穿上忠於自己原味性格的衣服,一起摸索能讓人感到愉悅的生活方式吧! 接受原本的自我,這應該是誰都能做得到的事,探尋過程中如果有「同伴」、「正確的觀念」、「親情」、「助力」在身邊提供協助,那一定會覺得更快樂吧! 最重要的是,也是我總是掛在嘴邊的話──與其自責不如好好想辦法來解決問題,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大家的「助力」。 書名:為什麼我這麼容易分心,愛亂買,不會收拾:心理醫生寫給注意力缺乏症的13項生活指南 作者:櫻井公子 譯者:李姵蓉 出版社: 漫遊者文化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