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2/04 18:16:44瀏覽60|回應0|推薦0 | |
當今焦慮、憂鬱、失眠已經成為了社會新的流行病,世界衛生組織對14個國家15個地區的25916名在基層醫療就診的病人進行調查,發現有27%的人有睡眠問題,據報導美國的失眠發生率高達32~50%,英國10~14%,日本20%,法國30%,中國30%以上。睡眠障礙對生活品質的負面影響很大,尤其是精神心理狀況,但相當多的病人沒有得到合理的診斷和治療。睡眠障礙現已成為威脅世界各國公眾的一個突出問題。 你睡眠不好的“三劍客”失眠、焦慮、憂鬱 有文獻顯示,40%的失眠患者有一種或幾種精神障礙,其中焦慮障礙占到24%,憂鬱障礙占到23%,物質依賴(酒精、藥物等)占到11%。失眠和焦慮憂鬱存在中等程度的相關性。其中在失眠與焦慮憂鬱共病的患者中,焦慮障礙先於失眠的情況占73%,而失眠先於憂鬱的占69%。因此說失眠是憂鬱、焦慮發作的常見症狀之一,也是憂鬱、焦慮發病的危險因素,反過來,焦慮憂鬱也可以是慢性失眠的危險因素。 長期的失眠會增加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和概率。睡眠不足會使人體免疫力下降,抗病和康復疾病的能力低下,容易感冒,並加重其他疾病或誘發原有疾病的發作,如心血管、腦血管、高血壓等疾病。實踐還證明,手術後的病人如睡眠不好,傷口癒合的時間會明顯延長。兒童如患有嚴重睡眠不足,可影響其身體發育。因為在睡眠時,特別是在深睡期,兒童腦內分泌的生長激素最多,這是促進孩子骨骼生長的主要物質。 失眠、焦慮、憂鬱多是心理問題 由生理因素、疾病因素、藥物因素及飲食因素所致者的病例數遠遠少於由心理因素所致病的病例數。常見的導致失眠的心理因素有:擔心失眠,對夢的誤解,生活工作壓力,童年創傷心理的再現,無助的心理等。 心理因素可引起失眠,同樣,失眠又能影響人的心理,失眠對心理影響程度取決於患者的心理狀態和對失眠的認知,比如有人雖患有失眠,但精神狀態正常,不影響白天的工作生活。 有人則會因偶爾的失眠變得精神萎靡,無精打采。失眠會直接影響次日的心情,導致情情低落,長此以往就會陷入憂鬱狀態。 自我檢查是否有焦慮憂鬱情緒 失眠患者如何覺察自己是否有焦慮憂鬱情緒呢? 1、清晨起床後不能恢復充沛精力,思維能力不清晰,白天容易疲乏、無力。2、有認知功能受損,工作與學習能力下降,注意力,集中精神的能力,記憶力損害。3、社會、職業功能受損或者學習成績較差。4、情緒障礙或易激惹。5、白天嗜睡,食欲差,體重下降。6、積極性、精力或主動性減少,不與人溝通交流,對前途沒有希望。7、工作易出錯或者駕駛時易發生意外。8、緊張性頭痛,胸悶憋氣,或胃腸道等軀體化症狀。9、對於睡眠的過度關注和焦慮。 因此,無論生活中是先出現失眠,還是先出現焦慮憂鬱,都希望引起大家的關注。首先改變對失眠的認識,瞭解自己的情緒變化,通過積極的調整,合理的運動鍛煉,改善睡眠和情緒狀況。 如果不能改善,積極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早日康復。 在相關門診中,尤其像是業務、設計、工程、教師、作業員等類型的職業,睡眠障礙的狀況最為明顯 尤其睡眠不足容易對身體產生各種不同的危害。對於有慢性疼痛的人來說,睡眠的重要性更是不言可喻。 失眠可能危害機體的消化系統,造成脾胃不調,引發消化系統疾病。 有研究顯示,胃和小腸在晚上會產生一種對消化道粘膜有修復用處的化學物品tff2蛋白質,假如睡眠不足,就會危害這種物品的產生,從而大增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的發作率。 偏頭痛:長期失眠引發偏頭痛的原因可能與顱內小動脈和毛細血管收縮致使腦部皮質缺血有關,這部分患者除了出現睡眠障礙外,還會在晚上睡眠期間反復出現頭痛症狀。 慢性疲勞綜合症:本病在臨床上很多見,特別是女性失眠患者,她們常訴說自己疲憊乏力,即使臥床休息也不能緩衝疲憊部分病者還具有低熱、畏寒、頭浦、咽喉浦、心煩、急躁等不舒適症狀。 此外,長期失眠還可引發中老年人腦病、女性更年期綜合症以及糖尿病等嚴重害人體健康的疾病。所以專家強烈建議大家,千萬不要忽視夜間失眠情況,長期失眠說不定會引起什麼病,大家應謹慎對待並應及時採取治療措施。 底下是長期失眠所引起的症狀,如果符合下列5點以上,可立即前往診所掛號尋求解決途徑 門診中最常觀察到的症狀如下: 對睡眠品質不滿意 .上床後翻來覆去睡不著,往往需要躺30分鐘甚至更久才能入睡; 白天正常活動受到影響 .白天精神狀態不佳,感到困倦、疲勞,想睡覺; 而失眠與睡眠障礙治療真的不難! 桃園八德廣仁堂中醫診所運用傳統中藥來調理過度緊繃、亢奮的情緒,依據中醫藥的學理來調理體質;多管其下,改變您的體質,調理平衡 不是單純以藥物來壓制症狀;經過一系列的療程,很多患者就慢慢減少甚至停止安眠藥、抗憂鬱藥物等西藥的長期依賴,回歸到身體原始的平衡統合狀態,這就是身體原始自然和諧的狀態。 透過我們診治改善失眠狀況的患者都可以漸漸找回正常的睡眠品質,使用正確的方式將幫助您擺脫失眠的痛苦! 桃園八德廣仁堂中醫深獲在地居民的一致推薦,也有民眾跨縣市前來尋求專業失眠睡不著的專業諮詢 醫師叮嚀:病狀和體質因人而異,須找有經驗的中醫師才能對症下藥都能看到滿意的改善效果。 數十年的調理經驗,值得你的信賴。 門診表提供給大家參考,如果需要也可以加他們的LINE詢問更多詳細內容 桃園八德廣仁堂中醫診所
本文由《Nature 自然科研》授權轉載,歡迎訪問關注。 ... Peter J. Turnbaugh 原文作者 為什麼科學家無法告訴你吃什麼才能不生病?聽聽Peter J. Turnbaugh的解釋。 最近,一項關於食用紅肉和加工肉類對健康有何影響的研究1,再次開啟了一個存在已久的爭論,即我們需要預先掌握哪些證據,才能告訴老百姓什麼食物不能吃。這方面我有非常切身的體會。我們實驗室的研究發現,食用肉類會改變人類和小鼠的腸道微生物組;經常也有人問我,吃肉是不是「對腸道微生物不好」。...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食用肉類會促進細菌的生長,加劇小鼠模型的炎癥性腸病,降低能代謝纖維的細菌水平2。不過,在肉類攝入方面,我們的人類和小鼠研究都存在時間較短、受到控制、條件極端的問題。這真的能反映攝入常規飲食的人類的情況嗎? 以微生物組研究為基礎,提出膳食建議,等於假設不同微生物群對健康的影響是有可能預測的,但其實這種預測距離真正實現還很遠。即使是已經廣泛深入研究了的機制,也會對人類健康產生目前尚不可知的影響。比方說,短鏈脂肪酸(SCFA)是細菌消化纖維的產物,對我們研究的細菌細胞和宿主細胞的多個組織和靶標都有影響。而且,所有短鏈脂肪酸不可一概而論,它們在碳水化合物和胺基酸發酵產物中的作用也未研究過,更不要說可以增強或抵消這些特定化合物影響的其它微生物代謝產物,種類繁多。因此,通過飲食增強短鏈脂肪酸,以預防代謝疾病和其他疾病的建議,縱然聽起來很好,但這對微生物組的整體影響,以及它與宿主之間的複雜作用是很難預測的。 當前認知的另一個主要空白是,除了三大營養元素(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我們的飲食對健康的作用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微生物組,或受到微生物組的調節。我們實驗室的研究結果顯示,生土豆對腸道微生物組的影響明顯有別於熟土豆3。雖然烹飪對碳水化合物造成的改變,是產生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但我們的數據還表明,植物的整體化學多樣性也應被考慮在內。另有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可以讓烹飪過程中產生的潛在有害化學物質失去活性4。這些結果表明,針對飲食與微生物組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不僅需要考慮食物的組成,還要考慮食物的烹飪方式。 飲食和腸道微生物組的研究問題具有開放性,因此,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在我們不斷深入了解微生物組作用機制的過程中,我們必須以可靠的方式,使用新出現的數據。 對於微生物組數據的使用,不妨從常規藥物開發中借鑑兩條明確策略:發現生物標誌物和靶標導向型篩選。最早提出將腸道微生物作為生物標誌物的,是以色列威茲曼科學院的Eran Segal,他的團隊率先利用微生物組特徵圖譜和其他數據,預測餐後血糖水平。雖然在這種預測中加入微生物組數據的意義仍有爭議,但這種方法存在一個普遍問題,那就是這些數據幾乎不能提供涉及作用機制的任何信息。這會讓推斷因果關係、提出機制假說,以及在這些預測因素中加入日後有關宿主或微生物組的新發現,都變得困難。 另一種方法是選擇特定的細菌靶標,作為飲食的調節對象。這種方法已被用於為營養不良兒童,做膳食搭配5。標準膳食的設計目標是,促進嚴重急性營養不良兒童體內較為缺乏的細菌生長。在對小鼠和豬體內的這些微生物進行大規模臨床前表征後,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隨機、雙盲、對照餵養實驗,以獲得有關人類效果的臨床前證據。這種靶標導向型的方法,顯然比生物標誌物發現更具優勢,因為今後發現的與疾病密切相關的微生物組分的各種機制,都可以更好地用於設計治療性飲食。 有關飲食和腸道微生物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越來越多。有必要思考一下,隨著我們有關微生物之於營養的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化,膳食推薦是否是運用這種認識的最好方式。調整我們攝入食物的種類或數量,看起來是種很不錯的干預手段,因為它很簡單;但是,限制性飲食可能難以長期保持,對於患有嚴重疾病的人來說,更是如此。將來,研究人員可能會將飲食作為人類和動物模型的一個平臺,藉此發現特定物種、基因或酶,作為常規小分子藥物、生物製劑或細胞療法的靶標。如果是這樣,與其問「人們應該吃什麼?」,或許應該問「如何才能設計出面向未來的基於微生物組的藥物?」 參考文獻: 1.Johnston, B. C. et al. Ann. Intern. Med. 171, 756–764 (2019). 2.David, L. A. et al. Nature 505, 559–563 (2014). PubMed 3.Carmody, R. N. et al. Nature Microbiol. 4, 2052–2063 (2019). 4.Wolf, A. R. et al. Cell Host Microbe 26, 463–477 (2019). 5.Gehrig, J. L. et al. Science 365, eaau4732 (2019). 原文以Diet should be a tool for researchers, not a treatment為標題發表在2020年1月29日的《自然》Outlook:The gut microbiome上 © nature Nature|doi:10.1038/d41586-020-00202-5 版權聲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辦公室負責翻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郵件 Chinapress@nature.com。未經授權的翻譯是侵權行為,版權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 2020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part of Springer Nature.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BJjzg63.html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台北淡水青春痘治療中醫推薦台北板橋心悸治療推薦中醫桃園八德失眠治療中醫推薦 台北永和更年期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狀調理中醫推薦 台北永和睡眠障礙喉嚨卡卡焦慮中醫推薦 外遇引起的焦慮台北內湖失眠治療中醫門診 苗栗容易頭暈中醫門診 年輕白領患上“回家心病”台北內湖失眠治療中醫推薦ptt 新竹Dcard恐慌治療中醫推薦 體內缺鈣容易情緒煩躁發脾氣台北信義睡眠障礙心悸焦慮中醫推薦 台北板橋容易頭暈焦慮中醫門診 孕婦焦慮臨床表現及危害中壢Dcard自律神經失調治療中醫推薦 台北板橋喉嚨卡卡治療中醫推薦ptt 如何識別焦慮症? |
|
( 休閒生活|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