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世界日報社論
2009/08/09 04:33:03瀏覽229|回應0|推薦5
多些面對現實,少喊一國兩制August 08, 2009

「正視現實」是目前兩岸唯一的選擇,經濟的整合,社會的磨合,應先於政治的融合,而先決的條件,又會是港澳式的兩制應當作重新的組合。

曾蔭權 想找回香港中介角色
香港特派員李春
October 15, 2009
去年5月以前,香港特首想訪問台灣,是「不可能的任務」;14日,現任特首曾蔭權藉著提交一年一度施政報告之機,突然宣布希望任內訪台,兩岸三地政壇同感震撼。

在此之前,香港下屆特首熱門人選梁振英,已兩度訪台;不論是身為香港行政會議召集人,還是作為潛在的特首競逐者,梁振英的訪台,除了凸顯個人濃厚色彩,又蘊含了綿密的政治布局。看在想對台港關係有所大突破的曾蔭權眼中,別有一番滋味。

身為特首,談到香港對台事務,曾蔭權不能隨心所欲。他14日宣布訪台的動作,經過精心規畫。曾蔭權在上午公布施政報告時、下午施政報告的記者會和晚上的施政報告論壇中,都談台港關係;下午的記者會上,他首度提出訪台意願;晚上又強調,訪台不是單方面的,至少要有對方的邀請,重申希望任內可以完成此事,他相信可以做到。

雖然曾蔭權強調,在適當的時間和場合到訪台灣,但有個前提,是在「任內」;換言之,曾蔭權要在2012年離任前訪台,時間已相當緊迫。對台港關係來說,特首訪台是重大突破,因為香港在對台事務上,向來比北京還保守。

現在,曾蔭權大作台港關係文章,主動提出訪台之議,首先是香港戰略位置生變,兩岸三通已「抽掉」香港這塊跳板,待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之時,就是香港成為「珠三角主要城市」之日。因此台港關係新的熱絡發展,對香港未來布局有特殊意義。

以個人來看,曾蔭權特首的任期不長,當年他向北京拍胸脯保證的事,到目前一件也沒辦成;經濟上繼續向北京「伸手」,香港的政改能拖則拖。因此,曾蔭權主動出招,打出「台灣牌」,如能在台港關係上有大突破,也算對港民有個交代。

從香港回歸以來的時空框架看,由早年北京寄望香港成為「典範」,到首任特首董建華時代的刻意閃躲;繼之下屆特首人選梁振英的數度訪台,到現在曾蔭權的急迫主動,勾勒出兩岸關係和台港關係起伏跌宕、物換星移的大時代輪廓。如何在兩岸關係中,重新找回香港的中介角色價值,甚至台港關係能超越兩岸關係,應是曾蔭權期望任內能完成的大事。
=========
中共由造反起家,以革命黨身分奪取政權,以單一信仰和意識形態保持執政地位,以階級專政形式鞏固政權。步入改革開放年代,特別是在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中,革命黨被迫要變成執政黨,迷信被打破,不同利益主體出現,多元化社會漸成,執政權力受到多重考驗。迫使中共和中國,要去迎接新的政治發展模式。(一甲子後的中共和中國政經發展模式待變/社論October 01, 2009)


( 時事評論兩岸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rlingwuliu77&aid=3208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