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漫遊 別鬧了 哥本哈根
2009-12-19 中國時報 【沈雲驄】
,,,,,......
這些大官們如果只是假氣候之名,行爭名奪利之實,這場會議閉幕時就算有結論,也注定不會是世界真正的共識。氣候變遷,是個必須長期討論與追蹤的課題,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科學觀察結果,而不是政治語言的渲染;需要更正確的財富創造方式,而不是繼續陷在病態的經濟成長競賽中。窮國的官員在證明治理能力之前,沒有講大話的權利;富國除了出錢出力,也得回頭澆熄多年來不斷鼓吹的消費主義才行。
否則,想靠哥本哈根,就讓世界既能繼續在成長競賽與消費主義中狂歡,又能不讓地球的負擔加重,別鬧了。
(作者為早安財經出版社發行人)
========
北歐諸國並不是在跟其他國家競爭,而只是在發展自己的特色而已。所有北歐的重要產業,像芬蘭的NOKIA,瑞典的IKEA等,都和應社會的自然與人文特色相結合,也因此能創造出獨特的產品。她們的競爭力來自於本土特色的極致發揮,才能創造出高額的附加價值。這是一種「質」的競爭力,與發展掛帥國家用「量」來取勝是不一樣的。而且,也因為這些產業與自然人文結合,更能呼應節能減碳的生態原則。
其實,從個人開始,北歐的中小學教育就聚焦在個人的自我探索。她們的中小學生都在找尋自己的興趣與方向,而不是在與其他學生競爭名次。其實,學校從來不排名次的。但是,學生並不會因為沒有名次競爭而不努力。相反地,因為她的所從事的工作都是自己喜歡的,所以都很認真愉快地工作,也表現出驚人的創造力。整個北歐的步調都很慢,因為她們內心篤定,不隨風起舞。只有清楚認識自己的人,才會有這種從容。
在國際舞台上,我們看到北歐也表現出同樣的從容,同樣的創造力,同樣的競爭力。這與東亞以發展掛帥的國家是截然不同的。這些東亞國家都沒有充分掌握自己的特色與資產,只是拼命地追趕。量的競爭,不只浪費資源人力,更犧牲人民的生活品質。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生活無味,當然也缺少創造力。社會更沒有主體與方向,而陷入一片忙亂之中。自然與人文資源都大量耗損。
本土化,是社會主體性的建立過程。它不是意識型態,更不應該與外界的割裂與斷絕。相反地,它需要全球化,或是說,它與全球化是互補的。只有在與全球的互動中,才能找出本土的特殊性,以及這種特殊性所代表的意義,進而才有可能深化這種特殊性,並把它變成這個社會的資產與特色。這才是這個社會的國際利基或競爭力所在。國民黨高喊三通或全球化是對的,但背後必須有「本土」的觀點,才不會讓台灣在全球的流轉中消逝。主體如果不能建立,先不談政治,縱使在經濟面向上也是致命的。
因此,在我們從事新生活運動時,除了把它當成一種省錢策略外,也要開始靜心審視自己的生活目標,慢慢體會,原來生活可以如此地簡單就可以快樂。只有內心清澈篤定之後,生活才有真正的趣味與方向,也才有創造力。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有能力觀看全球化,並且從台灣的位置來找尋與全球的接榫點。我們會慢慢發現,競爭力原來可以不用競爭的方式來生產。這時,不只個人可以更從容生活,社會也不必陷入發展迷思中而失去方向。當然,自然生態也可以在這些改變中逐漸恢復生機。
(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