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兩種不同的戰略:九二共識與擱置爭議
2008/04/23 10:38:01瀏覽295|回應0|推薦3
兩種不同的戰略:九二共識與擱置爭議
【聯合報╱社論】
這是一個有點渾沌的情勢。兩岸當局是否已有「擱置爭議」的共識?若有,是否連「九二共識」及「一中各表」的「爭議」皆要「擱置」?現在的情勢,彷彿是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與「擱置爭議」之間出現拉鋸。我們認為:博鰲論壇未聞胡錦濤提起「九二共識」或「一中各表」,事後又更改了出現「一中原則」的新聞稿,這若就是所謂的「擱置爭議」,即未免太過權謀與矯情,將會為兩岸未來隱伏更多的危機。這不是「處理爭議」的正確方法,而只是以權謀手段「掩蓋爭議」而已。

馬政府應當警覺「擱置爭議」的風險,不能因「擱置爭議」而自欺欺人。比較正確的做法是:固守「九二共識」的底線,並加強「九二共識」與其潛台詞「一中各表」的聯結,再努力建立「一中原則」與「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相容性。這樣才能在「擱置爭議」中,同時也「包容了爭議」、「處理了爭議」,庶不至於「掩蓋爭議」,而使台灣陷於「騙/養/套/殺」的風險。

此外,馬政府在與北京當局設法建立「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同時,亦須對內進行「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說服,以取得較穩固的社會支持。在十餘年前到大約四五年前,由於李登輝的黑金毀憲,及民進黨操作的「愛台/賣台」風潮,「中華民國」一度幾乎成為恥辱及不義的符號,連國民黨的集會與候選人也不敢標舉國號及國旗;又由於民進黨一度強勢主導了「國家及族群的詮釋權」,正名制憲、去蔣、鞭屍、拆匾、入聯公投、泛二二八史觀、去中華民國化,更使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創傷累累。

未來,馬政府應致力於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及族群關係的修補;唯有內部能將「中華民國認同」趨於穩固,始有操作「一中各表」甚至「一中原則」的主觀條件(「一中原則」應當亦不排斥「一中各表」)。馬政府倘若仍如過去那般簡直視「中華民國」為禁忌話題,能躲就躲,得過且過,未能在國民心理深處加強中華民國的合理性與正當性,則「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將連台灣內部的基礎亦不穩固,遑論欲使北京當局尊重及遵守「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兩岸情勢發展至今日地步,不宜倒退到一句更加虛無縹緲的「擱置爭議」;若要「擱置」,也應「擱置」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之上。

【2008/04/23】
---------------------------------------------------------------------
2008.04.14
讓務實與雙贏重回兩岸思維的主軸

首先就兩岸本質而論,它乃是國共內戰的國際冷戰及後冷戰的歷史延續。正因為它是歷史的延續,歷史過程中的意識型態和國際結構遂建構出了今天人們談論兩岸問題的所有辭彙,概念和邏輯。「統」是過去正統觀念的延長,而它又被近代帝國主義的侵略經驗所強化;而「獨」則是冷戰結構下的產物。「統」「獨」是兩岸由於歷史遺留而造成的「爭議」,也是兩岸在各種「實」的問題之後,所必須面對的「名」的問題,而任何人也都知道,由於過去的歷史壓縮而成的「統」「獨」兩種選項,對兩岸都將是災難,而非福祉。

但非常令人惋惜的,乃是過去民進黨所選擇的乃是選項中最極端的「獨」,由於民進黨將它與省籍、反共、本土等元素包裹在一起,成了一種「擬道德」的民粹問題,遂使得國民黨在畏懼之餘完全提不出自己的「兩岸論述」,只是追隨民進黨的指揮棒跳相當類似的舞。因而這邊「台灣主體性」,它就「台灣優先」;這邊「入聯」,它就「返聯」;這邊「愛台」,它就「愛台十二項建設」。國民黨由「終極統一論」到「台獨選項論」的搖擺;國民黨宣稱的「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不需獨立第二次」,全都是隨著民進黨而亦步亦趨的產物,而到了現在,則停留在一個最消極,但暫時最安全,只圖維持現狀的「不統、不獨、不武」和「擱置爭議」的立場上。它比起民進黨那種災難式的改變現狀當然好了太多,問題是無方向雖勝於錯方向,但只求維持現狀的無方向又能維繫到幾時?

因此,現階段國民黨閃躲「名」和「爭議」的問題,只在諸如「直航」、「陸客觀光」等「實」的問題上著力,這對台灣的氣氛當然有提振之效。但兩岸之間「名」「實」的各種問題,如果國民黨不能根據自己的價值,歷史觀和國際觀以及對台灣利益的堅持而形成自己的兩岸雙贏論述,它過去那種搖擺不定的辭彙和動作,即會不定期的凸槌,讓兩岸的「互信」以及「實」的互惠上受到創傷。這也就是說,隨著政權的再輪替,國民黨已取得了實現自己願景的籌碼,它畏懼提出自己兩岸論述的心態,已到了必須振作的時候。在兩岸之間,沒有「擱置爭議」這麼容易的策略,國民黨必須提出真正的兩岸論述,來創新願景,「超越爭議」。那才是兩岸長治久安,共享和平安定的真正願景。在選舉時,選民的投票行為裡都會表現出某種「集體的無意識」,它是一種因為沒有被人帶領而說不出來的感覺的期望。過去民進黨在選舉上已「三連敗」,而且已愈敗愈多,貪腐無能以及人民受到傷害當然是表面原因,但三次選舉,民進黨已將它的「台獨論述」宣揚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也將煽動兩岸敵對以及恐共症到了極端,但都證明只有反效果。由此其實已顯示出台灣選民的集體無意識裡,已在等待另外一種對雙方都有利的兩岸新論述。有論述始可能不必左搖右擺,往後的國民黨在兩岸問題上只要能把台灣百姓的利益放在心裡,已根本沒有繼續畏懼的理由。

兩岸過去的歷史瘡痍滿目,乃是兩岸在所處的國際結構下的身不由己,到了今天,由於兩岸各自的付出與努力,再加上世局的改變,已到了近三百年來最好的狀況,也到了兩岸可以攜手合寫的兩岸未來史的時候了。台灣所能做的最大角色,乃是獻身於東亞的和平與穩定,不再像美國前亞太助卿謝淑敏所說的躲在美日鷹派背後,而是扮演中國開明派與美日進步派中間的橋樑角色,為亞洲帶來和平,為自己創造空間,而中國大陸應為的,則是同樣拋棄它的悲情民族主義,對台灣發揮手足之情,不是在國體上求「統」,而是在血緣、感情和文化上求統,而在終極「名」上,則兩岸已必須在行省、聯邦、邦聯、國協這些複雜的「名」上做出最有創意皆都滿意的開創。兩岸的未來,不是「實」這種利益上的雙贏,而是透過對歷史、文化、國際視野這些深刻的「共識」,而創造「義」上的雙贏。合寫兩岸未來史的認知,也才是兩岸新論述核心價值。兩岸的未來不是「交朋友」,而是「變兄弟」!所謂「返聯」所謂「國際人格」,在此種願景下,也都不是難事!

談到自由貿易協定連戰引用義大利麵碗效應(Spaghetti bowl effects)的專業術語,還解釋「就是一條一條的」(雖然攪在一碗裡),也讓眾人笑翻。

旺報開講-我們已經站在一起    * 2009-11-16

     不可否認,兩天的會期當中,兩岸專家學者暢所欲言,把顧忌降到最低,但仍難掩雙方對今後兩岸交流「最終目的」看法的明顯分歧,大陸代表尤其在台灣國際生存空間和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等議題上,要「爭一時也爭千秋」,未能跳脫既有窠臼,始終把北京定義的一個中國與統一模式擺為前提條件;而目前台灣主流民意似乎更傾向於爭一時,由於種種歷史與現實因素,卻難對千秋許下承諾。

     馬英九執政以來,在「以小事大」方面,於九二共識、外交休兵、反對法理台獨等問題上已充分表達善意與誠意。至於在「以大事小」上,大陸方面除了「個案處理」台灣國際空間,以及釋出經濟利多外,如何面對現實存在的中華民國,如何更體會台灣人民的心理意識,恐怕還是要下番功夫。鄭必堅在研討會上提到,對於「台灣意識」,大陸方面必須以包容的心態加以面對。其實,除了「包容」,還需要「理解」與「設身處地」。



( 興趣嗜好收藏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rlingwuliu77&aid=180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