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時電子報
2008/02/21 08:21:04瀏覽225|回應0|推薦2

我見我思-新疆、西藏與波多黎各

    * 2009-07-09
    * 中國時報
    * 【莊佩璋】

     去年,中國歡天喜地籌備奧運,西藏暴動,把中國的國際形象搞得灰頭土臉。今年,胡錦濤在歐洲與昔日的帝國主義「列強」平起平坐,商討國際大事,新疆暴動又把他整得臉上無光。

     鎮暴只要造成平民傷亡,就是不及格。國際當然會有批評之聲。今年「六四」,馬總統剛肯定中共在人權上有進步,現在兩岸關係又是糖裡調蜜,新疆暴動難免令馬政府尷尬。

     不過,無可否認地,中國從聯美制蘇之後,已與北韓分道揚鑣,逐漸走向開放,當經濟與全球接軌後,也必須受到「普世價值」的約束,想嚴打強壓已有所顧忌。也因此,各地的維權、自力救濟此起彼落,藏、維民的積怨也趁機暴動。

     現在的中國,頗像蔣經國時代的台灣,因為是軟威權,從歷史上看,比起蔣介石統治,人權上當然有進步;但,從「普世價值」的標準來打分數,則還是不及格。

     再從台灣經驗看中國,當十三億人的生活因改革開放而改善,國家因全球貿易而更富強時,政治就不可能走回頭路,所以威權只會越來越軟,各種不滿之聲也會「軟土深掘」。當然,西藏、新疆也將是「三年一反,五年一亂」的局面。

     既然威權終將不再,中國對藏、疆的統治,當然也應改弦易轍。美國對波多黎各的政策,或許可以借鏡。

     美西戰爭後,西班牙將波多黎各割讓給美國。一九三○年代,波獨運動風起雲湧。一九四八年,波多黎各總督改成民選;五二年,立憲自治。當美國不在乎波多黎各獨不獨立之後,波獨反而日漸式微。目前,波多黎各幾乎只有維持美國屬地現狀與爭取成為美國一州的聲音。

     更反諷的是,三○年代,波獨起義,美國鎮壓。現在,波多黎各「建國」之聲式微,「建州」之願漸強,美國國會反而拿翹表示,要「建國」請便,想「建州」還要看我願不願意。

     目前,藏民、維民看中國,就像三○年代波人看美國,是不折不扣的帝國主義殖民統治。卅年前,沒人能預料到中國現在的發展,誰敢保證卅年後,波多黎各歷史不會在藏、疆重演?
========



中國時報 2008.02.18 
楊儒門邀馬謝 談台灣農業生路
朱武智/台北報導
一分耕耘若不等於一分收穫,農民的心情會如何?農運人士「白米詐彈客」楊儒門說,藍綠陣營與總統候選人發表的「口水」比政見多,雖然雙方網站已公布農業政策,但他更期待馬謝二人能親口表述對台灣農業未來的主張,以提供台灣農業一條生路。

     除了楊儒門,「穀東俱樂部」賴青松、「梨山阿寶」李寶蓮及綠色陣線協會等保育團體昨天都出席參加「給台灣農業及土地一條生路」活動。楊儒門表示,台灣農業若缺乏以台灣為主體的整體性政策規畫,任由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國際談判而予取予求,台灣糧價將隨國際價格任意漲跌,威脅國人糧食安全,甚至良田變荒地,農村凋零,生態受汙染,進而斷送後代子孫與台灣傳統歷史、文化的連結。

     他說,生存在這塊土地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共同承擔、深思,並提出具體解決之道。他希望馬謝二位總統候選人能以對話方式,表述他們的農業與土地政策主張。

     從事有機米耕作的賴青松說,法國人一手賣精密工業的幻象戰鬥機,另一手賣農業的陳年葡萄酒;日本人一邊賣汽車,一邊大賣頂級味噌、醬油。顯示人的生命與飲食脫不了關係,食物的另一端更緊緊與土地相繫。

     反觀台灣農業現況,賴青松沉重地表示,餵養整個社會的農民已面臨走投無路且毫無尊嚴,只能睜眼被消費市場無情壓榨。他建議,未來的執政者應針對台灣農業的休耕政策、《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有機農業與小農認證等議題,發表想法與政策藍圖。

中國時報 2008.02.21 
飛魚悲歌
中時小社論

     漁業署計畫限制捕飛魚卵,漁民抗議:「最近魚源枯竭,已沒啥魚可捕了;現在連飛魚也限捕,難道要漁民喝西北風?何況台灣不捕,大陸捕,只是白白讓自己吃虧,真是豈有此理?」

     台灣人真聰明,飛魚都在海草上產卵,腦筋轉得快的人就用破草蓆騙飛魚,等笨飛魚上當產卵後,守蓆待卵的漁民就輕易地把魚卵收一收,高價賣給日本人。」

     洋人可就蠢多啦,傻傻的鮭魚每年固定要溯河而上產卵,漁民其實只要一小張網,就可以捕幾十輛卡車的母鮭,取卵做「鮭魚子」或魚子醬。可是洋人政府准熊獵魚吃,就是不准人捕。

     洋人的傻,讓台灣漁船至今仍有鮭魚可捕;台灣人的聰明,讓原來滿海跳躍的飛魚,日漸稀有,不久恐怕難逃滅絕的命運。

     其實,台灣人的小聰明,只要昇華成大智慧,生物與人類之間,絕對可以永續共存。

     例如,海洋生態遭破壞,「軟絲」常找不到可產卵的海藻,有些人便砍竹子放到海中,充作「軟絲」的臨時產房;有些人則培養魚苗放流,完全不求回報。

     目前台灣的漁源枯竭形同「十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現在投藥送醫,三年內都未必看得到成效;但如冷眼束手,我們四周將成「死海」。

     當然,這問題並非我們獨力可解決,仍須周邊國家合作。但,我們能做的先做,才有立場與鄰國協商,限捕飛魚卵是個好起點,漁民何不把眼光看遠一點?

( 興趣嗜好收藏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rlingwuliu77&aid=163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