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良又一次語出驚人,他在立法院答詢時說,癌末病人急救是浪費生命。這句話出自官員之口,太容易引起誤解了,恐怕也只有快人快語、歐吉桑作風的楊署長敢於如此發言。立委認為楊志良的說法不妥,但也同意病人應有權、有資訊去選擇是否要用「太勉強的方式」維持太短暫的生命。國人通常忌諱的生死議題,這次難得搬上國事論壇,值得衍伸討論一下。
首先,楊署長的話不應被斷章取義或曲解原意。他指的對象是癌症末期、沒有治癒希望、處於痛苦狀態的病人,也補充解釋了「折磨生命就是浪費生命」的看法。已接近生命盡頭的病人,採用電擊、插管等激烈的急救方式,有些情況如車禍傷患可能救得回來,但如果是癌末等不治之症的病人,頂多是暫時延緩死亡,卻確實多受了很多折磨。所以楊署長主張病人有權放棄最終急救,應列為住院時的標準作業程序。
在生命末期採用安寧療護的方式,國內已有些團體在推廣這樣的想法和做法,但國人的接受度還不普遍。對於病危者應救到最後一秒鐘都不放棄,這不要說是家屬親情和傳統孝道觀念使然,現代醫學的分科專業也推進了這種「使命感」。各專科醫師努力精良救治個別器官的技術,各種醫療儀器也能發揮過去難以想像的延長維生效果,但某些狀況確實採取了「太勉強的方式」,而使得生命的終站反而變成痛苦的延長。美國的名醫和作家努蘭(S. B. Nuland)把這種情形稱為「無益的善意」,也是現代醫學作為「生命的科學」、卻無法處理「死亡的藝術」的侷限。以國內推廣安寧療法的用語來說,就是希望幫助末期病患求得「善終」。
生死議題很敏感,每個人對自己生命的意志和選擇都應受到尊重。但現代醫學不是只在技術的層次不停進步,觀念教育、甚至資源分配等議題也永遠要有新的考量。楊志良的「浪費生命」說,用詞未必得到共鳴,但這是現代人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的環境中終究要面對的現實情境,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