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05 11:54:48瀏覽319|回應0|推薦1 | |
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女性,留下姓名的並不算多;花木蘭算是一個,不過「代父從軍」於兵役法不合,一個人要等到女兒可以取代從軍的年齡,大概也到了除役的歲月了,所以現代人就是有心,也難以效法。 花木蘭算是有名有姓,冠夫姓的女性偉大人物要佔多數,其中岳母算是一位,就是在岳飛背上刺青的那位,而不是您的泰水,這種行為雖然自古被稱頌,但是奇怪的是似乎後繼無人,自宋朝以後就沒聽說哪個母親在子女的身上刻刻寫寫的,考其原因可能是同時要有「不正常」的母親及「不正常」的兒子,才會有這種奇怪的事發生。 若是從以上兩個例子推斷,可以得到如此結論:在中國留名的偉大女性,都是後人難以效法的,套句時髦的術語就是「行為異常」。 但是這個定論被另一個偉大的女性,給推翻了,不僅後人效法,而且被及海外;古風雖遠,至今猶熾,這位女性叫做孟母。 如果真有「教化」,最成功的案例就是「孟母三遷」,這個三遷遷出一個中國「亞聖」,自此天下父母心,不重課子重「學區」,如果你翻開溫哥華的華文報紙房屋招租廣告,就能了然於心了。 西文招租廣告三大要項:地址、租金、電話,若有特色也只是房間大小、有風景或是洗碗機提供等等;以上三項在中文廣告則是化簡為一,僅存電話一項,地址變成在某街及某街附近,租金則多數不列出,整篇廣告藏頭暱尾,除非電話前去查證,否則每篇招租廣告都是神秘、不可解之謎。 不過通常刊登字數都要比西文的廣告要多,部分會提及「房間寬敞」或是「光猛」﹝望文字即知是廣東同胞刊登的﹞,絕大多數會寫「近小學」、「近中、小學」,這是拘謹老實的;有些就寫「近名校」,至於是怎麼樣出名的就未詳述了;如果真是有名的大學或是學院,那就不得了,不僅非特別註明,而且讓讀者產生離學校只是一牆之隔的印象,有一則廣告聲稱地近數所知名學府,而這幾所學府相距七、八公里之外。 而所謂的「近」,有的還真是近,我見過一家後門出去,跨過後巷車道就抵學校了,不過一般都在十分鐘步行的距離之內,加上小學都是按社區規模規劃的,在市區內要找到不近小學的住家還真不容易。 溫哥華的中文報紙就三家,聯合報系的世界日報和香港的星島日報、明報,星島日報廣告量居冠,單是房屋招租就佔三版以上,每日三、四百則,而世界日報則只有四欄,優劣立判。 刊登中文招租廣告,用心就是篩選房客,不僅表明是華人房東,而且非吾族類不得租賃,起碼你要會讀得懂中文,知道招租內容。其實在深入參予之後,我發覺除了「讀」這個關卡外,還有「口試」。 當你打電話詢問時,常有廣東話應答,如果沒有懂得國語或是英語的人接手,大抵就是「無緣」了,等通過了口試才有面試的機會。面試也非必然有機會,曾有過前一晚約好次日一早看房子,去時告訴你:「抱歉!已經出租了。」 曾遇見房東在電話中就做身家調查的,調查的內容幾乎是銀行徵信及工作面談的集大成;不過這樣高姿態的房東卻不多,多數還是急於出脫的。訪問過的幾家,還有房客在住的只有一家,其他都是「歡迎立即遷入」。所以較積極的房東在電話裡就跟你講:「前有水、後有山、花朵紅、鳥兒唱。」 有一家的女主人在電話裡跟我說:「鄰居都十分親切,相處和樂。」,去看時男主人還在內部整修,剛遷入只一星期而已,附近商家玻璃窗內都是鐵條護衛,險惡狀況不言可喻。 大抵華人都樂於置產,置產後除了日後增值可變賣,賺一手,平日出租底層也是收入一筆,算盤怎麼打都合算,所以房東就多了。不過花園洋房要維持的開銷並不小,就內部而言,一年有八、九個月要用暖氣,房屋越大這筆開銷越驚人,而暖氣又不像冷氣機有窗形的,啟動之後就是全棟屋內的系統在跑,用燒鈔票形容並不為過。更不用提內部需要維修的花費了。 此外外觀要維持,割草蒔花必不可免,那個割草只是個通稱,裡頭的花樣多得很,要澆水得有洒水器、打草邊,就是水泥路面和草皮之間要有一吋多的空間,那也有特殊工具、草地上還得打氣洞、施肥、除雜草等;這些不經常注意,等草皮開始出了嚴重問題,找園藝人員又是大開銷一筆。 如果你曾經質疑,親友在國外擁有華宅而出售後,為何絲毫不疼惜的,現在或許可以體會其痛之一、二了。 所以房客有房客的煩惱,房東呢,大概獲利出脫時是比較快樂的吧!講到此處,當房客似乎是種慈善事業,雖然無七級浮屠的功德,三、四級總也有。不過,話說回來,有條件當房東的話,則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了。 感覺敏銳、善於觀色察言、富有推理能力的你,或許已經知道,我又要搬家了。 2004.06.28撰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