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永嘉大師《證道歌》語譯(上)
2009/03/18 07:02:35瀏覽1177|回應0|推薦3

永嘉大師《證道歌》語譯(上)

君不見︰絕學無為閑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

諸位難道沒有看見︰那個本來就在

的第八識如來藏,祂是離見聞覺知

而絕學無念、無作無為的悠閑道人,

祂既不勤求斷除妄想,也不企求能

證得真實理;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不管是出生無明煩惱,或者展現真實

如如的體性,都是此第八識如來藏本

具的成佛之性,對於幻化的五陰身以

及如來藏本身自體所展現的空性之功

德,都是這個第八識如來藏所生、所

顯之法身功德相分;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一旦親證此如來藏,即能覺了此如來

藏法身之自住境界中,無有三界五陰

十八界的任何一法、一物,而祂是本

來就在的萬法根源,是具有無量無邊

天真純淨且無漏自性的自性佛。

五陰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

證悟者從如來藏自住境界來看待三界

萬法時,發覺那些生滅的五陰,就如

同空中的浮雲一般,空有來去之相,

只在如來藏的表面上來來去去;而貪

瞋癡三毒又恰似水面浮泡一般的虛妄

無實,一向虛出妄沒而無有真實不壞

的自體性。

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阿鼻業;

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若得契證此一法界實相而轉依的人,

現觀如來藏心體自身本無一切人我,

亦無一切法我,一念相應而親證如來

藏時,在剎那之間就發現原來祂不與

阿鼻地獄業相應,與阿鼻地獄之業毫

不相干,從此就滅掉了對無明妄計的

一切阿鼻地獄的業行;上面所說若是

妄語欺瞞眾生,我永嘉玄覺便是自己

招引塵沙劫數拔舌地獄惡業!

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

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一念相應即頓時覺悟,了知如來所說

真實義禪的旨趣,悟後猶待轉依法身

理體而廣修普賢行,漸次圓滿菩薩六

度萬行。沒有親證此一實相之前,如

同眾生處於三界生死幻夢之中,明明

看見有輪迴六趣的有情存在;但是覺

悟之後卻如同大夢初醒一般,親見六

趣有情都不是真實的存在,甚至也沒

有三千大千世界可說了。

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

比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析。

從如來藏自己所住的境界來說,本來

就無罪無福,亦無損減或增益可言;

真如心體乃是純然寂滅之性,在祂自

己所住絕對寂滅的境界中,根本不需

詢問及尋覓生死與解脫。自從證悟以

來看見眾生各自都有的這一面蒙塵的

污垢銅鏡,是從來都未曾磨治修淨的,

我今日應該很分明的剖析給大眾知道。

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

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

諸位應該探求到底本來無念的是誰?

本來無生的又是誰?若所悟的確實是

本來無生的心,這個無生之心是沒有

一法不能從祂出生的;假使不能好好

的自己參究體驗一番,老是在經中所

說的「機關、木人」等語句中,作文

字訓詁或思惟研究,是不可能開悟明

心的;若是每天求佛施以佛力加持而

不肯自己努力參禪體究,要到何年何

月才能成就見道的功德?

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

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

應該放開對四大之身的錯計與執著,

千萬別像一般眾生那樣執取不放、

把捉不捨!於此如來藏真常心的涅槃

寂滅性中,只需隨著四大之身的需要

而飲水吃飯就行了!當你悟得如來藏

以後,若能了悟一切身口意行都是無

常,三界一切法都是生滅壞空而無常

住的自性,即能觸證如來所證第八識

的大圓滿覺悟境界。

決定說、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徵;

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

此是我永嘉玄覺決定而不改易的真實

說,我也用這個親證的如來藏的妙理,

來表顯真實第一義諦的大乘教,如此

實證而得決定之人才是真實出家的僧

寶,若是有人不肯我這個說法,那就

由他任意的依他的情識臆想來徵詰,

我是不可能被詰倒而改變說法的。

想要證悟大乘真諦之禪和子!應當直

接的截斷彎曲纏繞的種種葛藤,而向

根源尋覓,這是諸佛世尊親所印可的

大乘真諦宗旨;若是要捨本逐末而在

經論中的文字言語上面,猶如尋枝摘

葉一般的作研究、訓鈷,是我永嘉玄

覺做不到的事。

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

經中所說的無價摩尼寶珠,世俗人及

佛門未悟、錯悟的人都不能認識祂,

若是想要獲得這個無價的摩尼寶珠,

只需參禪求證如來藏就行了;當你證

悟如來藏時,就從如來藏裡面親自收

得摩尼寶珠了。證得如來藏以後來現

觀,你就能看到猶如摩尼寶珠一般的

如來藏,不但能映現出萬法,而且也

常常出生六識而顯現出能見之性、能

聞之性……乃至能覺、能知之性等六

種神奇作用;這六種性用雖然是緣起

而性空的,若是將這六種神用轉而依

止及歸屬於常住的如來藏以後,成為

如來藏的一部分了,也就成為常住而

不空的法性了;然後再來反觀這一顆

如來藏寶珠的時候,卻又看到祂如同

摩尼寶珠能顯示種種影像一樣,不斷

的顯現山河大地、五陰眾生;祂自己

雖然不是物質之法,卻有能生種種物

質及七識心法,所以當你說祂是色法

時,祂卻又不是色法。

淨五眼、得五力,唯證乃知難可測;

鏡裏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經由實證如來藏、轉依如來藏而修行,

最後一定可以清淨五眼,發起五力;

然而這卻是唯證乃知的事,未悟及錯

悟的人窮盡意識思惟以後,仍然是很

難加以猜測出來的。從鏡子中看到所

映現的種種身形的影像並不困難(不

落入鏡中影像而直接找到鏡子才是困

難的),如同愚癡人一般想要從水中

撈到那天上的月亮,要到哪一天才能

拿到天上的月亮呢?

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

調古神清風自高,貌骨剛人不顧。

證悟如來藏的人是極稀有的,總是獨

行無偶,往往是獨步於人間而難可覓

得知音的,只有同樣是已經通達如來

藏之人,才能攜手共同遊行於涅槃路

上!大凡真悟之菩薩都會轉依如來藏

而進修成佛之道,只是如來藏這個曲

調太古老了;而證悟如來藏寶珠的人

智慧勃發而離愚昧以後,看來是精神

清朗的,這樣安住如來藏境界的人所

顯現出來的風格自然而然就很清高;

縱使沒有珍饈美食,使得色身不壯而

瘦峭,可是他的風骨卻是高峻的,然

而一般人不懂得尊敬這種真悟的菩薩,

往往棄之不顧。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

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

窮於世間錢財的佛門真正出家僧人,

並不貪求錢財,由於一貧如洗的緣故

所以嘴裏常常自稱貧僧,其實這樣的

僧人只是身上貧於錢財罷了,但他在

佛法之道上其實是廣有法財的,所以

這樣自稱貧僧的出家僧人其實是一點

都不貧!這些在世俗錢財上貧窮的僧

人,身上常常只能穿著破爛而有許多

布毛的深色僧袍;然而若是說到佛法

之道,他的心中其實是收藏著無量的

無價法財珍寶。

 

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

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

這樣的貧僧心中收藏無量的無價佛藏

珍寶,永遠也受用不盡!這樣的貧僧

可以用這種無價珍寶來利益有緣的人

物,可以應機逗教而不會吝惜自己所

擁有無價法寶。未來佛地的法身、報

身、化身,以及大圓鏡智等四種智慧,

都可以在這個如來藏摩尼寶珠中圓滿

證得;乃至二乘聖人所證的八解脫與

六通,都可以用這個如來藏心的境界

來印定(確認其真假)

  

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聞多不信;

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

上品之士經由如來藏寶珠的實證而能

夠對真諦獲得決定及了知以後,就可

以對一切佛法都同樣獲得決了;可是

中根之人及下根之人,越是多聞上根

菩薩從如來藏中直接流露而說出來的

妙法時,卻是越多的人不能信受。這

時候,深悟的菩薩就只能向自己的懷

中,解下為眾辛苦而汗污了的僧衣,

還有誰能向外面那些愚癡無聞凡夫誇

耀自己是何等的精進不懈呢?

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

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

然而證悟者於此三界之中,卻是知音

難尋,別人想要怎麼毀謗、怎麼非議,

就任由他們去吧!法界的事實卻不因

為他們不信的毀謗、非議而消失,那

些毀謗與非議,就像高舉火把想要焚

燒整個天空一般,最後仍將是自己疲

累而徒勞無功,法界實相仍將繼續存

在而不改變。那些毀謗與非議的言語,

我聽了就當作是暢飲甘露一般,當作

是逆增上緣,來幫助自己銷融業種,

反而頓時更深入如來藏的不可思議境

界中。

觀惡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識;

不因訕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我總是觀察這些凡夫們對我所做的惡

言惡語,當作是來幫助我轉化習氣種

子的功德法,所以那些對我惡言惡語

的人們,就成為我的善知識了。假使

不能夠因為那些訕笑與毀謗的因緣,

而示現自己不會因此而增加更多的冤

家與親近的人,又如何能表顯出證悟

無生的人應有的慈悲力與無生忍之功

德力?

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

非但我今獨達了,恒沙諸佛體皆同。

由於真實親證如來藏本心的緣故,便

能於離言說而證第一義諦的宗門也通

達;對於不離言說而教導第一義諦的

經教以及為人說法的教門,也都能通

達!(因此,每一位證悟者的力量,

都可以使人通達宗門和教門。唯有親

證如來藏的人才能通達般若,通達般

若的緣故,所以宗門可以通,說門也

可以通。)對於禪定的定位以及般若

智慧的定位,已經能圓滿而光明的顯

現出來,決不耽溺或停滯於斷滅空、

頑空的惡見當中!這個如來藏本心法

界實相的道理,決非只有今日我永嘉

玄覺一個人才能獨自通達與了知,恆

河沙數的諸佛所證悟的實體都一樣是

這個如來藏,體性完全無二!(待續)

 

 

 

 

 

 

 

 

 

 

 

 

 

 

 

 

 

 

( 知識學習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nlightenment&aid=2756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