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陀說明唯有故意作業,才會產生果報。至於無心之失,則不算業
2022/05/12 15:32:34瀏覽284|回應0|推薦1
本經是佛陀說明唯有故意作業,才會產生果報。至於無心之失,則不算業,也不會招果報,例如南傳《法句經註釋》中的盲眼比丘,在經行時不小心踩死螞蟻,世尊說這名比丘因為看不見,且沒有殺意,所以不犯殺生戒。 


我曾偶然看過一齣介紹泰國風俗民情的旅遊節目,其中主持人拜訪曾幫好萊塢巨星安潔莉娜裘莉刺青的阿姜(師傅),據傳聞裘莉就是因為刺青而星運亨通,享譽國際。這名阿姜在節目中宣稱刺青的法力很神奇,但被刺的人必須不邪淫,而他對不邪淫的定義是:不可以跟有夫之婦發生性關係,但~~可以跟有婦之夫發生性關係。結果聽得主持人當場傻眼,這一段內容相當搞笑噴飯,但不管怎樣,世尊對不邪淫的內涵自有很周延的定義,可詳見本經的說明。不邪淫的精神貴在不能有荒唐淫亂的性關係,就算是回教國家的一夫四妻制,當丈夫欲迎娶第二、三、四名妻子時,也都必須得到其他妻子們的同意,甚至必須跪地取得諒解。


最後,世尊非常鼓勵弟子們勤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並說道修四無量心可證得三果阿那含,甚至是四果阿羅漢。


選譯自北傳《中阿含經》業相應品之《思經》


喬正一譯於中華民國一○二年一月十二日星期六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遊行至古印度的舍衛國,並住在勝林給孤獨園裡。


當時,世尊是這麼告訴諸比丘們:「若有人故意作業,我說此人必受其報,有可能是現世受,也可能是後世來生受;但若此人不是出於故意作業,我說此人不必受報。在這些業行當中,若故意作出身體方面的不善業行,必感招苦果,承受於苦報;言語方面有四種不善業,心意方面有三種不善業,都會招來苦果,承受於苦報。」


「什麼是身體方面的三種不善業行?一、殺生,若有人殘暴兇惡嗜血,心中毫無悲憫,心中有傷害他人、動物、甚至是昆蟲的惡意而殺害眾生。二、不與取,貪著他人的財物,並以不法所有之意圖偷盜而取。三、邪淫,性交的對象不論是男或女,只要此人有父親所監護,或母親所監護,或父母所監護,或姊妹所監護,或兄弟所監護,或親人所監護,或同姓親友所監護,或是他人的太太、女朋友(丈夫、男朋友),或刑事法規所禁止性交的對象,或受雇的女僕(男僕),或已經訂婚的女子(男子)。只要跟以上的人發生性關係,就算是邪淫。這就是身體方面的三種不善業,會感招苦果,承受於苦報。」


「什麼是言語方面的四種惡業?分別是:一、妄言:也就是此人或在大眾中,或在親友間,或在政府機關、議會、檢察署、法院等處,若有人問他說:『你知道什麼,或看見什麼,便說什麼』,結果此人竟然不知卻說知,知道卻說不知,不見說見,見說不見。不論此人的動機是出於為了自己或為了他人的利益,或為是了財物,都算是妄語。二、兩舌:也就是挑撥離間,破壞他人的感情與和睦的關係。此人喜歡亂傳話,嚼舌根,滋生是非,愛說八卦,從甲方聽到的話惡意傳到乙方,欲造成甲乙的不合;或看見別人的感情很好,就心生嫉妒,想要破壞對方的關係;或者在團體間搞派系、分裂,樂於結黨營私,這就是所謂的群黨。三、粗言(惡口):也就是此人說話時,言詞粗鄙,滿口髒話,惡聲罵人,眾所不喜,眾所不愛,使他人苦惱,令他人的自尊與情緒受傷,這就是惡口。四、綺語:也就是此人不看時間、場合、對象而亂說話(譯按:白目),誇大其詞,言不及義,言語的內容不當,聒噪,喋喋不休,所以綺語又稱作不止息事。以上就是言語方面的四種惡業,會感招苦果,承受於苦報。」


「什麼又是心意方面的三種惡業?分別是:一、貪婪:也就是看見他人使用及享受高級或名牌的財物、車子、房屋等財產,便心中不斷暗自希求,希望自己能獲得如此財富。二、嫉妒與瞋恚:也就是心懷憎恨、嫉妒等敵意而作此念:『哼!這些人,都應該殺掉,應該綁起來,應該抓起來,應該除之而後快,應將他驅逐擯出…。』心中希望他人受到無量的痛苦與折磨。三、邪見:所知所見或是非價值觀顛倒,譬如:不認同也不相信布施、持五戒、八關齋戒、說願迴向、善惡業及善惡業報,不相信此世及來生,不孝敬父母,不相信世間有聖人會往至善處、善趣、善向,此世及來世,可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譯按:指四雙八輩】。以上就是心意方面的三種惡業,會感招苦果,承受於苦報。」


「而多聞聖弟子會捨棄身體方面的不善業,勤修身善業;捨棄言語、心意等不善業,勤修口、意等善業。這些多聞聖弟子如是具足精進戒德,成就身淨業,成就口、意等淨業,離恚離諍,除去睡眠,無掉舉、貢高驕慢,斷疑惑,具足正念、正智,沒有愚癡,心境與慈心相應,將慈愛之念遍滿一方,二、三、四方、四維上下等一切方向,普及一切的眾生,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心量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這名聖弟子會鞭策自己:『我以前年輕的時候不善修業,所以我現在更要把握時間,修無量善業。』這名多聞的聖弟子因為其心如是無量修善,就算他過去誤交惡友,受惡知識的影響,作出許多放逸及荒唐的行徑,這些不善業也不能穢汙此人,也不再相隨。若有幼少的男孩、女孩,年輕時便能行慈心解脫,那麼這些人長大以後,他們的身、口、意還會作出不善業嗎?」


比丘們回答曰:「不會。世尊!因為已不作惡業,惡業又從何而生?」


「所以不論是男、是女、在家、出家,都應當勤修慈心解脫,若彼男、女、在家、出家能勤修慈心解脫者,肉身雖無法帶去來生,但這些人會隨善心而往生。所以修慈心的比丘應這麼想:『我以前很放逸荒唐,曾作過許多的不善業,但這一切今可受輕報,來生不會再受惡報了。』若有如此修行慈心解脫無量善修的人,必得三果阿那含,甚至可證得更高的阿羅漢果。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心量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此人應作是念:『我過去此心不修善,我現在應令此心勤修無量善業。』多聞聖弟子令其心勤修如是無量善業,就算他過去因惡友、惡眷屬、惡知識,而作出放逸惡行,作不善業,他們也不能被帶往惡道,不能受到穢汙,惡業也不復相隨。若有年輕的男女,很早便能行捨心解脫,而於到了長大後,他們的身、口、意還會再作出不善業嗎?」


比丘們回答:「不會。世尊!因為他們不作惡業,惡業又從何而生?」


「所以不論是男、女、在家、出家的弟子,都應當常勤修捨心解脫。若這些男、女、在家、出家的弟子們能勤修捨心解脫者,雖肉身無法帶到來生,但會隨善心而往生。所以修捨心解脫的比丘應作此念:『我過去放逸荒唐,曾作不善業,但是一切今可受報,來生不再受惡報。』若有如此勤修捨心解脫無量善行者,必得三果阿那含,或甚至可證得更高的阿羅漢果。」


當佛陀說完以後,諸比丘們都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原文/


(一五)中阿含業相應品思經第五(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

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故作業,

我說彼必受其報,或現世受,或後世受;

若不故作業,我說此不必受報。於中,身故作三業,

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口有四業,

意有三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

「云何身故作三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一曰殺生,

極惡飲血,其欲傷害,不慈眾生,乃至[虫*昆]蟲。

二曰不與取,著他財物以偷意取。三曰邪婬,

彼或有父所護,或母所護,或父母所護,

或姊妹所護,或兄弟所護,或婦父母所護,

或親親所護,或同姓所護,或為他婦女,有鞭罰恐怖,

及有名假賃至華鬘,親犯如此女。

是謂身故作三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

「云何口故作四業,

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一曰妄言,彼或在眾,或在眷屬,或在王家,

若呼彼問,汝知便說,彼不知言知,知言不知,

不見言見,見言不見,為己為他,或為財物,

知已妄言。二曰兩舌,欲離別他,聞此語彼,

欲破壞此,聞彼語此,欲破壞彼,合者欲離,

離者復離,而作群黨,樂於群黨,稱說群黨。

三曰麤言,彼若有言,辭氣麤獷,惡聲逆耳,

眾所不喜,眾所不愛,使他苦惱,令不得定,

說如是言。四曰綺語,彼非時說,不真實說,

無義說,非法說,不止息說,

又復稱歎不止息事,違背於時而不善教,亦不善訶。

是謂口故作四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

「云何意故作三業,

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一曰貪伺,見他財物諸生活具,常伺求望,

欲令我得。二曰嫉恚,意懷憎嫉而作是念:

『彼眾生者,應殺、應縛、應收、應免、應逐擯出。』

其欲令彼受無量苦。三曰邪見,所見顛倒,

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齋、無有咒說,

無善惡業,無善惡業報,無此世彼世,無父無母,

世無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

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是謂意故作三業,

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

「多聞聖弟子捨身不善業,修身善業,捨口、意不善業,修口、

意善業。彼多聞聖弟子如是具足精進戒德,

成就身淨業,成就口、意淨業,離恚離諍,

除去睡眠,無調、貢高,斷疑、度慢,正念正智,

無有愚癡,彼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

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

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

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彼作是念:

『我本此心少不善修,我今此心無量善修。』

多聞聖弟子其心如是無量善修,若本因惡知識,

為放逸行,作不善業,彼不能將去,不能穢汙,

不復相隨。若有幼少童男、童女,

生便能行慈心解脫者,而於後時,彼身、口、

意寧可復作不善業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自不作惡業,惡業何由生?」 「是以男女在家、

出家,常當勤修慈心解脫,若彼男女在家、

出家修慈心解脫者,不持此身往至彼世,

但隨心去此。比丘應作是念:『我本放逸,

作不善業,是一切今可受報,終不後世。』

若有如是行慈心解脫無量善修者,必得阿那含,

或復上得。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

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

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彼作是念:

『我本此心少不善修,我今此心無量善修。』

多聞聖弟子其心如是無量善修,若本因惡知識,為放逸行,

作不善業,彼不能將去,不能穢汙,

不復相隨。若有幼少童男、童女,

生便能行捨心解脫者,而於後時,彼身、口、

意寧可復作不善業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自不作惡業,惡業何由生?」 「是以男女在家、出家,

常當勤修捨心解脫。若彼男女在家、

出家修捨心解脫者,不持此身往至彼世,

但隨心去此。比丘應作是念:『我本放逸,作不善業,

是一切今可受報,終不後世。』

若有如是行捨心解脫無量善修者,必得阿那含,

或復上得。」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思經第五竟(千一百七十四字)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nergy7429&aid=17415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