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5/07 22:36:49瀏覽312|回應0|推薦0 | |
觀察如今大城市的人就可以看到這一點,他們的物質生活與一些落後國家和地區相比,如同處在天堂一般,然而很多人的內心卻籠罩著痛苦的陰霾,甚至有些人痛不欲生而選擇了自殺。 二、最重要的財富是福報 外財富,內財富 如今的人們常常將財富跟金錢劃等號,其實這不盡合理。財富有外內兩種:外財富,指一個人擁有的錢財、轎車等外在物質,也是一般人所謂的福報;內財富,指一個人內在的涵養、造詣,諸如智慧、信心等素質。 絕大多數人總覺得有錢人就是有福人,沒錢的人即便具有智慧等內在功德,也難以得到他人的敬重,他自己也缺乏自信。但實際上真正給人帶來快樂的並非外財富,而是內財富——不可否認,外財富確實給生活帶來種種便利,但如果僅僅擁有外財富,而缺乏心靈調節的能力,那麼當內心起現苦惱時,必定是束手無策,只能深陷其中。比如有的人為了幾百塊錢起早摸黑地勞作,一旦沒有得到就傷心難過,有的人為了幾千塊錢而奔波,還有人為了幾萬塊錢,甚至幾千萬、幾億或幾十億而奮鬥,沒有達成所願時同樣會痛苦憂傷。因幾百塊而痛苦與因幾十億而痛苦,就痛苦的滋味而言,沒有什麼差別。 一切內外財富中最重要的是哪一種呢?有人認為是智慧,有人認為是精進,有人認為是技術,有人覺得相貌最為關鍵,還有人主張具有福報才是當務之急……種種觀點不一而足。 佛陀在《佛說國王五人經》中講過一個故事,往昔有位國王,他有五個王子,個個具有特長:一個王子的智慧最高超,一個王子的工巧最精湛,一個王子的相貌最莊嚴,一個王子精進最超勝,一個王子的福報最為深厚。他們都自認是最優秀的,因此常常爭論不休。後來,福報第一的王子成為釋迦牟尼佛,智慧第一的成為舍利子,工巧第一的成為阿那律,相貌第一的成為阿難……由此看來,福報確實最為重要。福報並非僅僅憑藉今生的勤奮就能完全獲得,比如有的人一生辛苦拚搏,但卻始終貧困潦倒、生活不順,這就說明除了即生的努力,福報還有背後隱蔽的因緣。 是自己沒福報吃熱飯 很多人在工作中、家庭裡常常抱怨,「這個人不對,那個人有錯」,認為都是別人錯了,而自己無可挑剔。這其實不合理。 我以前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法師曾經到一座寺院參學,那裡的院長要求僧人每天念完經後才可以吃飯,雖然飯九點多就煮好了,卻要等到十一點多才能吃,那時飯已經涼了,吃了涼飯導致很多人上吐下瀉。 後來這位法師拜訪廣欽老和尚時,抱怨道:「我們那個院長總是讓我們吃冷飯冷菜。」 結果廣欽老和尚大喝:「住口。不要講別人用冷飯給你吃,要說你沒有福報吃熱飯。」 表面上廣欽老和尚說的好像不對,明明是別人讓飯放冷了,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老和尚的話的確有道理。 生活中有些人看所有人都是壞人,這其實是自己戴了「這是壞人」的有色眼鏡,導致眼睛已經不清淨了,同時,也不能認為自己十全十美,什麼煩惱、毛病都沒有,如果真是這樣當然好,但這樣的人在現實中也難覓一二。 世間上所有的好事, 都會有一個盡頭。 你一定要記住師父這一句話:「聰明的人會用今生的福報, 去培養生生世世的福報。」 三、福報背後的因緣 福報既然如此重要,如何才能獲得呢?世上的事物都由因緣造就,福報也不例外,那麼首先了解一下因緣的道理。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很多現代家庭中,夫妻矛盾頻發,而不論熱戰還是冷戰,都是導致世界不和平的根本因素,因為即便外面的世界很平靜,但如果家庭中戰火紛飛,那麼人心的感覺依然是:這個世界不和平、不安全。 家庭中的爭吵,究其根源就是雙方缺乏包容——各自都在心裡想:「我是對的,所以必須不留情面地回擊他(她)」。結果給對方造成傷害的同時,自己也需要承受痛苦,這其實就反映出佛教所講的因果律。 這種因果律有些類似於物理學中的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比如我用拳頭捶打牆壁,雖然牆壁沒有要回我一拳的意識,但依靠自然規律,我的手還是像被還了一拳,很疼痛。同樣,如果我們善待別人、幫助別人,那麼得到的回報必定是快樂與幸福;反之,如果嫉恨別人、傷害別人,那麼得到的也會是痛苦與惆悵,這是一種反作用力,一種自然的因果律。 如今科學界所講的「吸引力法則」,本質上也是佛教的因果律。 什麼是吸引力法則?舉例而言,如果我很吝嗇,不願把錢財佈施給任何人,這叫「窮人心態」,以這種心態就會吸引來貧窮;如果我非常慷慨、寬容,經常佈施別人財物,給予別人幫助,這叫「富人心態」,以這種心態會吸引來財富。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吸引力法則,這些「科學因果論」可能更加側重於觀察今世中的因果關聯,而佛教的因果論,則會探究更加長遠的因緣果報。 四個道理 佛教中講到四種理:作用理、觀待理、證成理與法爾理。這四理也可以很好地詮釋因果律。 作用理是從因分析:一旦積聚了因就必定會產生果。觀待理則是從果分析:任何果法都由因而生,與因密切關聯。比如人與人發生爭吵時,雖然都指責對方不對,但其實雙方都有錯,所以雙方都要承受由此帶來的痛苦。 作用理和觀待理,依靠證成理可以證明——明顯的部分用現量成立,隱藏的部分用比量成立。 如果問:為什麼行善得善報、作惡得惡報呢?這就是一種法爾理,如同種下毒種子長出毒果、種下妙種子結出妙果一樣。 看不見的因緣 生活中,很多人常會陷入困惑:「我沒有種這個因,為什麼會遭受這個果?」實際上,你今生也許沒有種,但是前世種了。這方面的道理很深奧,如果沒有深入微細層面觀察,一直憑藉膚淺的分別心來分析,可能就會滿腹疑團。 我特別希望年輕人認真學習因果律,因為這樣,你們生活中的很多困惑就能迎刃而解。 比如兩個人同時創業,啟動資金都有100萬,一番打拼後的結果是:一個人一夜成名,一個人卻一敗塗地。造成這種巨大差異的原因何在?從表面上如何觀察,都看不出其中的端倪,這時就要分析深層的因緣,才能找出原因所在。 就好比三塊地,農民花費同樣的工夫去耕作,陽光、水分、空氣等因緣也相同,但是一塊地的莊稼生長茂盛,另一塊地莊稼長勢一般,還有一塊地根本沒有長出莊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異?那就不得不觀察一下種子,如果地裡根本沒有播下種子,那麼即使肉眼可見的因緣都具足,也永遠不可能出現果法。 與此類似,每件事的因緣,除了肉眼可見的之外,還有看不見的深層因素。 現在很多人在面對人和事時,只是圍繞看得見、聽得到、想得出的淺層面進行觀察,這是很局限的,因為人眼只能看清一定範圍內的事物,再遠就望塵莫及;人耳只是能聽到一定距離內的聲音,再遠就無能為力;人心中想到的東西,也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每當我置身於城市鱗次櫛比的樓群之中,都愈發感覺人類的渺小,正因為這樣,人類不能盲信自己的感官。實際上人類不了知的真理,不必說有關整個宇宙的,即便是自身方面的,也比比皆是——比如對於前後世的存在,很多人就絲毫不了知,有的人甚至矢口否認;再比如對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規律,很多人也是一竅不通的,甚至輕率地排斥。 有人常說:「你們佛教認為善有善報。」其實不能認為「善有善報」是佛教獨樹一幟的觀點,如果佛教秉持一種唯有自己承認、卻跟科學以及自然規律背道而馳的觀點,那佛教就是邪教,不成正教了。但這是絕不可能的。佛教所抉擇的觀點,不僅有理論的依據,也經得起實踐的考驗,如果去實修實證,更會有直觀的體悟。 四、福報的源泉是心 福報的因緣是什麼?福報的因緣不在別處,就在心中——人心中種種賢善的品德,人一旦擁有這些品德,不僅今生快樂,來世也會幸福。 心靈訓練 在座諸位所學的知識大多關乎外在物質,很少涉及內在精神,因為精神領域的知識,可能除了宗教學院講授,在一般的高等院校中很少傳講。然而,物質和精神之中,精神卻更為重要。 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如果是匱乏的,那麼即便他擁有非常豐裕的物質生活,也無法幸福,甚至會深陷痛苦,乃至走上自我毀滅之路,有這個可能性;相反,如果這個人精神非常富足,那麼即便物質上不很充裕,依然可以怡然自樂、處事不驚。在西方一些金融風暴中,有的企業家資金都損失殆盡了,但因為內心非常堅強,能夠重振旗鼓,最後也有很多再創輝煌的。 在我自己修行、生活的經歷中,我發現心靈的訓練對於當前的企業家、知識分子來說,至關重要。 如果一個人有良好的心態,或者具備一定的佛教修行境界,那麼即便面對常人難以承受的可怕之事,心中也會有所依托,知道如何解決,跟一般人的巨大差異就會顯現出來。比如家庭出現變故時,如果善於調整心態,就會想:一切都是無常的,家人的心態也不例外。既然如此,我為什麼不坦然接受呢? 我們可以發現,有時一些突發性災難出現時,大家就非常恐慌,感嘆世事無常,但實際上大多數人在百年之內都會以不同的方式離開世間。既然如此,有沒有為離開作些準備呢? 佛教中會提前對死亡做一些訓練。訓練得好的人死亡時,對於應對之策可以運用自如;訓練得不太好的人,雖然不能熟練使用這些方法,但因為畢竟接受過訓練,就像接受過培訓的軍人到了戰場上一樣,還是會多一分把握。 不僅是死亡,對於人生中可能出現的種種困境與挫折,都需要有所準備。雖然很多人夢想著一切美好、順心,每天心裡這樣想、口裡這樣說,但實際上人生的路是曲折的,不可能從小到老一直順順利利,所以要有兩手準備。 我看到現在很多創業的人,都只在好的方面規劃,壞的方面從不考慮,比如一直盤算著「我這樣能賺多少錢,賺來的錢再怎麼投資……」,但實際上對於不好的方面也同樣要有所打算,「萬一沒有成功該怎麼辦?」就像學駕駛的人,面對平坦寬敞的路如何開,要訓練;面對狹窄坎坷的路如何開,也需要訓練。 其實每個人都是人生路上的駕駛員,而這條路並不都是坦途大道,有時冷不丁會冒出一個急轉彎,如果你提前心中有所防備,那麼到時就能輕鬆應對。總之,提升心靈的素質至關重要,而這其中的要點,我歸納為兩個——增長智慧、培養慈悲。 增長智慧 人需要智慧,如果不具備智慧,人生的路上可能會舉步維艱,面對任何事都懵懵懂懂、迷迷糊糊,最後陷入生活的泥水坑。而這種智慧,不僅僅是對世間專業知識及各類知識的通曉,還包括對出世間真理的洞達。 要獲得智慧,需要長期的學習與積累。當然人與人也有很大差異,有些人與生俱來就心智敏銳,而有些人一生下來就呆頭呆腦,記性不好、做事粗心,一旦上了年紀,記憶更加下降,加之科技日新月異,似乎都難以跟上時代。 如今的社會表面看來通信、交通等都非常發達,但這到底是提陞還是退化?比如很多人整天沉溺於手機中,然而手機上紛至沓來的信息中,可能80%對你的人生沒有多大作用。同樣,人們耳邊應接不暇的聲音,比如各種流行歌曲,對人生也沒有益處。在這種時代,我覺得很重要的是具備智慧取舍的能力——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知道什麼對自己真正有用。現在很多人心中想要的特別多,但真的需要嗎?好像從沒思考過。 有些人買一棟房或買一輛車時,其實並不是出於需要,而是因為虛榮,「其他人都有,我為什麼沒有?我沒有,就比不上他們了」,但是買房、買車的壓力,你也不得不承受了。 所以,很多時候壓力不是社會給的,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找的——自己的慾望過度膨脹招來的。實際上我們不需要跟別人競賽,每個人有自己的人生路,能做到多少就做多少。 培養慈悲 現代人還需要培養的是愛心,有了愛心,自然會散發出溫暖。 當然,有些愛是一種自私、佔有、控制的心態,這很危險,因為當這種愛越來越增長時,被愛的人也就被控制得越來越緊,最後徹底失去自由。對方沒有了自由就會痛苦,這種痛苦積聚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爆發,最終導致自他俱傷。原來的愛就演變成了恨。 如果真正是無私、無條件地愛別人,就一定會給對方留下空間,而且會把對方帶到接近真理的地方,這樣才能真正給他(她)帶來幸福,自己也會獲得安樂。 我希望在座的很多成功人士能夠常常行持善法,做一些正能量的事。人生在世,不應只是為自己而活,而應當散發光和愛溫暖周圍的人。如果每個人都能這樣,整個社會就會很祥和。當然,這也不是強迫你們去行善,如果能明白一些因果道理,就會自然發起行善的願望 五、結語 如果運用智慧觀察,就會發現世界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一個人造下怎樣的業,就要承受怎樣的果報,絲毫不會錯亂。因此我們在取舍因果、行善斷惡方面要小心翼翼,如果能做到這樣,今生和來世都會充滿光明。 佛陀曾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中講:「樂修福業人,今世來世樂。」願意修福德、造善業的人,即生快樂,來世也會幸福。這個道理,對佛法知之甚少的人不一定理解,但真正去靠近真理時,就會逐漸明白其中的深義。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