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02 14:36:41瀏覽208|回應0|推薦2 | |
追求健康長壽是人類永恆的主題。現代生物遺傳基因學研究認為,哺乳動物的正常壽命是其生長期和性成熟期的8~10倍,由此推定,人的壽命應該在120~185歲之間。然而,現實生活中,能夠逾越百歲的人卻少得可憐,絕大多數人的壽命都達不到正常的生理壽限這道一直困惑人類的長壽難題至今仍無解決的辦法。近年來,隨著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拓寬和對生命本質的不斷揭示,發現人類壽命的長短與自身“生理磨損”的程度有關,如果能在生活中注重一個“慢”字,壽命就會超越現狀而向前延伸。 呼吸放慢。呼吸是生命的根本,是人身的樞機,人憑藉呼吸而生存。從表面上看,似乎人人都會呼吸,人人都在呼吸,但真正能通過科學地呼吸而使自己的壽命達到正常生理壽限的人卻寥寥無幾。可見,呼吸之道大有學問可談。科學地呼吸,就是要求通過對各種呼吸方法如胸式呼吸、腹式呼吸、體呼吸、胎息等的鍛煉,把呼吸的頻率調整到慢、細、勻、長、微、無的極限狀態,如古人形容的“吸氣綿綿如春蠶吐絲,呼氣微微似月影飄移”的境界。現代生物學研究認為,在自然界中,生物體呼吸的頻率與其壽命的長短密切相關,呼吸越慢,壽命越長。如大蟒每分鐘呼吸2次,壽命約500~700年;烏龜每分鐘呼吸5次,壽命為300年左右;人每分鐘呼吸16~18次,壽命約72~80年;狗每分鐘呼吸28次,壽命為16年。由此認定,放慢呼吸是延長壽命的關鍵之所在,人們只要根據自己的生活環境和體質狀況,把呼吸放慢到生理能夠承受的極限,人就會活到生命所賦予的正常的生理壽限。 進食細慢。 現代人首選的養生理念就是向飲食要健康。而健康飲食的重要環節就是細嚼慢嚥。明代養生家鄭瑄《昨非庵日纂·頤真》中說:“膳食之法,須細嚼慢嚥,用津液送下,使飯之精味散於脾中,華色充於肌膚,吃得快,嚼得粗,只是用糟粕來填充腸胃而已。”清代名醫周之緣也說:“食之玄機在於嚼,多嚼則壽。”現代生物學家也提倡,人要像螞蟻一樣地飲食,淺嘗輒止,食物多樣,粗細搭配,細嚼慢嚥,這樣有利於健康和長壽。進食細慢,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尤為重要,人到老年,由於各種腺體機能的退化和胃液、唾液、胰液及膽汁的相對減少,加之牙齒鬆落,進食更要講究細慢,以改善因吞咽反射遲鈍帶來的機能不協調。 勞作緩慢。運動勞作能健身,養精蓄銳可延年。傳統漢醫認為,久逸不勞則氣血鬱滯,減弱臟器的功能與活力。但凡事都有個度,如果勞作過度,體能消耗的就多,就會導致氣血的虧損。漢代司馬遷說過:“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敝者,形體疲勞,神色憔悴也。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引葛洪《抱樸子內篇》也說:“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挽弓引弩,傷也;…跳走喘乏,傷也;…積傷至盡,盡則早亡。”都說明勞作過度是有害人體健康的。生活當中,也有許多讓人深省的現象,如同是體育,拳擊、散打、競技項目,動作激烈、驚險,運動員多受傷和短命者。而悠慢的散步、柔和的太極拳和健身操卻能使人強身和長壽。說明勞作緩慢能減少能量的消耗,有利於養精蓄銳,延年益壽。 排便穩慢。 “前門鬆,後門緊”是人體健康的標誌,表明大小便排泄順暢,泌尿系統功能沒有毛病。但進入老年期後,便秘現象常會不請自到。有的老年人出現便秘後,排便時便使勁用力,過躁過急,從而引起脫肛和肛裂,甚至患有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還會出現“暈廁”現象,這是非常危險的。因此,排便時定要悠著點,要穩、要慢,避免用力過猛、過急。 行走要慢。徒步行走是一種有氧運動,老年人經常以步當車,可延緩機體的早衰,對強化腰腎,調節心腦功能,預防老年癡呆,失眠健忘,頭腦昏沉,肢體麻木等症大有裨益。但在舉步行走時應慢一點。因大步的年齡已過,人老腿衰,常常看到的多是蹣跚的前傾步態,這樣走快了易摔倒,所以,慢走一點,像龜行那樣,漫不經心,這樣既能調理心情,也能減少體能消耗,同時也起到了健身的作用。 心率減慢。與呼吸同理,心率的快慢也是影響人體壽命的一個重要因素。從事人類長壽研究的專家指出,每分鐘心率次數的多少,是評價一個人身體素質,估量一個人壽命長短的重要依據。研究資料顯示,動物體心臟跳動的極限次數是8億次,心率快則壽命短,心率慢則壽命長。現列舉幾種動物的心率次數與壽命長短作一比較:以上看出,正常人的心率每分鐘為72次,壽命約75年,離正常的生理壽限還有很長的距離。瑞士科學家迪茨爾認為,人一生的心臟跳動次數在14~19億次之間,心臟每跳動一次消耗的能量約為一焦耳,當心率達到一定極限後,壽命便會自行終結。他認為,人如果能保持心情平靜,不鬥不爭,加上正確的靜養和呼吸,心率就會減慢,壽命就會延長。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