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毗藍岩(寺) / 台郡清水寺尋根之旅2--三點鐘的部落格
2015/07/03 22:08:38瀏覽319|回應0|推薦12

毗藍岩() / 台郡清水寺尋根之旅2

民國《永春縣誌》記載毗藍岩,在烏石山,盛均裡居時別業也,後因之為佛刹

  位於桃城鎮桃溪社區盛畔角落的寺廟毗藍岩,與盛均有很深的淵源。盛均晚年歸隱家鄉永春,築別業烏石山下,今毗藍岩即其地也。也就是說,毗藍岩所在地原來是盛均隱居時所住的世外桃源。至於這裡什麼時候改建為佛寺,卻缺乏史料記載。但我們可以從地方誌的蛛絲馬跡中找出一點端倪。清乾隆五十二年《永春州志》收錄了盛奇的《毗藍岩》詩:別開洞壑翠微齊,蘿薜雲深路轉迷。一榻繁陰炎掃午,六秋岩畔是幽棲。根據南安詩山盛氏族譜的記載,盛奇是盛均的七世孫,再據《永春州志》的記載,盛奇是北宋天聖五年(1027年)的特奏名進士。由此我們推斷,至少在北宋中前期,毗藍岩就已存在了。

  梵語中有毗藍一詞,又作毗嵐、毗藍婆,一般譯作迅猛風、狂風,《西遊記》裡幫助孫悟空降服百眼魔君的就叫毗藍婆菩薩,是昴日星官的母親。不知這些與毗藍岩有何牽連?只是現在的毗藍岩,大門寺名和冠頭聯均將誤刻為,不免讓人有些掃興了。

  據守廟人介紹,解放初期毗藍岩曾被拆毀,只剩一間後殿。2006年開始才得以重建,現規模初具。我們仔細探查這座千年古刹的歷史遺痕,見到了兩個覆盆式石柱礎,兩個圓柱狀石柱礎與一個石砰砣。可惜的是,據說原來還有山門的石砛、一方古井以及一塊聖旨牌,如今卻已然無蹤。

  明嘉靖《永春縣誌》有這樣的記載:毗藍岩,在烏石山之原,其山由馬嶺分支,山下乃舊郵亭地,宋嘉定間建……”清乾隆二十二年《永春州志》引《閩書》的記載說:烏石山,山石盡黑,中有毗藍岩,岩下宋郵亭道也。道平如掌,花木繁陰,暑月如秋,四季似春,為州志一勝。這些描述勾起了我們尋勝的興致。烏石山並不高,我們從岩後一片果園小徑拾級而上,約200多米便到山頂,沿山頂走個來回,除了一些松樹和雜木,就是齊腰深甚至高過人頭的蒿草、芼草,竟找不到一塊稍微像樣的石頭。哪裡有山石盡黑的美景呢?下山途中碰到一位中年人,經過詢問,才知岩後數十米處原有一個石窟,已廢棄很久了。我們查看了這個石窟廢址,發現了僅存的一兩塊較大的花崗岩石頭,其石經日曬雨淋確實呈現黑色。大家這才恍然大悟:古人不我欺也!

  盛均祠的湮沒

  永春現存最早的地情文獻便是盛均的《桃林場記》。此文作于大中十三年(859年)。《全唐文》763卷、清乾隆二十二年《永春州志》卷十五古跡、乾隆五十二年《永春州志》卷十二藝文一中均有收錄。

  《桃林場記》是描述永春風土人情的文學作品,具有很高的地情史料價值,為我們想像千年前的桃源風貌提供了真實的依據。

  在南安詩山盛氏族譜中,收錄著一篇清末舉人戴鳳儀寫的《唐昭州刺史鄉賢盛平庵先生傳》(平庵為盛均之號),提到:都人士慕先生風範,祀為永春第一鄉賢,複建祠於州城教場下。洎萬曆甲寅忽遭馮夷,祠宇漂沒,後複立祠於象山,名曰象卷,迄今嘗祀猶以時焉。

  根據《永春州志》的記載,永春州文廟內的鄉賢祠奉祀的第一位鄉賢就是盛均,但鄉賢祠現已不存了。根據戴鳳儀的說法,永春還有一座專門紀念盛均的祠堂,原在州城教場下(現永春體育場附近一帶),萬曆甲寅(1614年)因遭洪災,遷到象山象卷(現桃城鎮桃溪社區過溪周一帶)。這座盛均祠到清末還是存在的。但令人困惑的是,從明迄今的永春地方誌中找不到盛均祠的絲毫記載。更可惜的是,過溪周象山腳下一帶經過變遷,現已找不到盛均祠的蹤跡了。

  一鳴驚人的甲第開先

  在毗藍岩,守廟人的另一番話讓我們眼前一亮:我們這邊有幾面鼓,上面有字。在急切的要求下,我們終於在一個角落裡見到三面鼓,一大二小。守廟人說,這些鼓是民國年間的。除鼓面稍有掉漆和邊沿稍有開裂外,保存還是相當完整的,兩面均有朱漆描寫的字,一面寫著甲第開先,一面寫著廣陵盛記

  永春盛姓源於廣陵,也就是今天的江蘇省揚州市,所以鼓面上有廣陵盛字樣。至於甲第開先,讓人很自然地聯想到泉州歷史上的第一位進士歐陽詹,南宋朱熹撰聯稱讚他:事業經邦,閩海賢才開氣運;文章華國,溫陵甲第破天荒。歐陽詹溫陵甲第破天荒,盛均則是永春的甲第開先,兩人均生活在唐代,相隔只有數十年,都是當年一鳴驚人的風流人物。

  我們本來以為甲第開先鼓為毗藍岩所有,後來在採訪盛畔一位老人時才得知:這三面鼓最早是存放在盛氏三房祖厝的,鼓上的文字代代相傳,如果鼓壞了,新制的鼓就沿襲這些文字。70多年前三房祖厝遭遇一場火災,原先的鼓毀於灰燼,於是重新造了三面,收藏于族人家中。近些年毗藍岩重建後,又將鼓移置在毗藍岩。根據這位元盛氏老人的說法,永春盛氏祖厝原先還懸掛著一塊木匾,上面寫的也是甲第開先四個大字,該匾可能毀於破四舊年代。

  輕輕地敲擊一下甲第開先鼓,仔細聽,這是來自遙遠的大唐的榮耀之聲啊!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0938767770&aid=2524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