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學園地:【真正的禪是一顆平常心】-自在禪心 / 文清
2015/11/16 22:30:53瀏覽355|回應0|推薦19

佛學園地:【真正的禪是一顆平常心】-自在禪心

上世紀,胡適與日本著名禪宗學者鈴木大拙曾有過一場關於禪宗的爭論。胡適不相信佛教的生命價值,他認為科學昌明之後,宗教都是胡說八道。而鈴木大拙既是一個現代學者,也是一個禪師,他講道,禪學不立文字,更多的要依靠個人的真心體會。

禪一向被認為玄之又玄的高深學問,普通人很難參透,但中山大學人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龔雋教授卻走上嶺南大講壇,用淺顯易懂的生活禪講述做人的道理。

領悟禪宗的第一步是懷疑 禪宗的宗旨歸結起來,只有簡單的幾句話:不立文學、教外別傳、以心傳心、直指心性,見性成佛。禪宗裡,真正的佛法精神是直指心性,即直接指往我們的本心。佛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也不像基督教只有一個上帝。只要修行的人能夠看到自己的本心,悟出佛性,那麼這個普通的修行者也就成了神。

曾有徒弟問溈山大師,在十二部經書中,哪些是佛說,哪些是魔說?溈山大師的回答讓所有的佛教徒大驚失色,他說通通是魔說,即使是佛說的經典,從個體的意識和知覺去理解它,它就變成一種魔說。

領悟禪宗更深入一步地就要懷疑。想要開悟,沒有懷疑是不可能的。正如同學習,知識取於懷疑。佛教講信,要相信經典上的每一句話,然而禪宗還強調要先起疑心,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不疑就不悟。小的懷疑就獲得一點小開悟,大的懷疑就得到大的開悟,不懷疑就一輩子開悟不了。因此禪師常常用桶子底脫來描繪開悟的經驗,腦袋裡面裝滿了知識,必須全部清空才能開悟。禪不是要求學很多外在的知識,而是把所學的東西通通忘掉。開悟就如老子所講為道日損,損之又損,統統放下才是悟。

守住本心才是明心見性

達摩曾說,如果修行卻不見性,念佛誦經有什麼用呢?不見本心,任何外在的東西都得不到好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可以得聰明,持戒得升天,佈施得福報,然而通過這些方式去找佛,覓佛終不得也!做不到明心見性,天天念佛都沒有用,修行再苦,見不到本心也只是空過一生。

如何觀心?五祖弘忍大師在《最上乘論》中講道,觀心就是,要把自己的信念、意志守在這個上面,就是,就是我們的本心。守一不移,守住了就不要動,這就是禪門觀心的方法,正所謂萬法歸一

因此,不論做什麼事情,就看在當下能不能守住心。達摩的觀念將蓋廟、出家都歸為外道,引起了佛教界激烈的反對。曾經有一個弟子問慧能,梁武帝大興寺廟,達摩祖師為何說他一點功德都沒有?慧能回答說: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佈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蘇軾曾寫了一首詩,讓書童送到江對岸給禪師佛印,詩曰:稽首天外天,佛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表明自己修行的境界很高,已不執著于世界或名利。佛印禪師寫了放屁二字,便讓書童拿回去。蘇軾氣得立即坐船過江欲與佛印禪師一辯雌雄,而佛印早就為他準備了一副對聯: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蘇東坡一看,深感自愧不如。 平常心才是真的悟禪的最高境界就是平常心是道

天外天,佛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表明自己修行的境界很高,已不執著于世界或名利。佛印禪師寫了放屁二字,便讓書童拿回去。蘇軾氣得立即坐船過江欲與佛印禪師一辯雌雄,而佛印早就為他準備了一副對聯: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蘇東坡一看,深感自愧不如。 平常心才是真的悟禪的最高境界就是平常心是道

在白居易當職的地方,有一位鳥巢禪師,他因在樹上做了一個木屋,平時就生活在樹上而得名。有一次,白居易向他請教佛法大意,禪師說得很簡單,諸善奉行、諸惡莫做,見到好事就去做,不好的事就別幹。白居易很不滿意,這個三歲小孩都會說的道理何必要一個禪師來講。

鳥巢禪師回答說:三歲兒童雖道得,八十歲老翁行不得。可見,禪的精神是落實在日常生活裡,是行門。不在乎說法多麼玄妙,而是看做不做得到。 禪師的智慧貫穿于人生的每一個細節中,高等的宴定不只是打坐,真正的大定是融入生活當中,動中取靜。禪師能夠融入各種日常生活,但他的心一直很平靜,這種境界就是遊戲三昧三昧就是禪定的意思,通常人禪定時不能遊戲,要閉關隱居。中國禪的精神認為高等的禪的境界,是在活動當中找到、平靜和安靜,而不是躲進深山。真的大定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在複雜的紛紜各種關係當中,人的心還能不能保持清靜,所謂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山

宋代的崇慧禪師講:一朝風月,萬古長空,就是說遊戲人間,方能體會永恆。但大部分人只是遊戲人間,而不能瞭解躲藏在人間背後的實像。有些人認為世界太過骯髒,於是便躲進深山老林中,一天到晚冥想著萬古長空,這樣的人是不能融入到一朝風月當中的。異舊時人,不異舊時行履處,開悟是內在的精神世界發生了變化,但是人還在原來的空間中生活。而非一旦開悟後,人就成了一個怪人,沒有平常心。平常心是道,開悟以後反而更加平常,經歷過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階段,好像不能融入日常生活,表示還沒有跨越。跨越以後更高的境界則是,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0938767770&aid=2437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