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0/28 09:52:55瀏覽2197|回應0|推薦7 | |
雷雨之神—因陀羅(Indra)/ (帝釋天) 因陀羅(Indra) 印度神話中的天神之王,雷雨之神,地位最顯赫,是印度最早的大神 之一,其形象通常呈天人形,坐與巨象上,以前千眼莊嚴其身,頭戴寶冠,身上裝飾種種瓔珞,手持或杵。在中國寺廟中多為少年帝王像,且是男身女相。 在後起的神話中,他的地位降至大梵天、濕婆和毗濕奴之下,但仍被稱為神王、天主。他的膚色黃裏透紅,嗜喝蘇摩酒。他還能隨意變形,成群的風神是他作戰的助手。曾殺死圍困住水的巨龍弗萊多,搗毀他的99座城堡,解放了水,因此有“破壞城堡者”的美稱,為英雄或戰士之守護神。在藝術作品中,他手持金剛杵,乘戰車,弓箭、鉤或羅網等也常作為他的武器出現。因陀羅在漢譯佛經中為“天帝”、“帝釋天”、“帝釋”或“天帝釋”。他是天上、人間的道德維護者。如果天神違反天規,他便予以懲罰;要是人間出現暴君,他會去除暴安良。在佛教神話中,他最重要的職責是保護佛祖、佛法和出家人。 (一)梵名Indra ,巴厘名Inda 。又作因陀邏、因達羅、因提梨、因提、因抵。意譯作天主、帝。為最勝、無上之義。即指帝釋天,為佛教之護法神,乃十二天之一。為忉利天(三十三天)之主,居於須彌山頂忉利天之善見城,率領四天王等眾,故稱天主、帝(帝釋)、釋迦天王、釋迦因陀羅。關於因陀羅之別名,據雜阿含經卷四十、別譯雜阿含經卷二舉出八名,即:釋提桓因、富蘭陀羅、摩伽婆、婆娑婆、憍屍迦、舍脂缽低、千眼(據《阿含經卷》四十載,因陀羅具有聰明智慧,能觀千種之義,故稱千眼),因提利。此外,自古所傳因陀羅之別名,或有一零八種,或有千種之多。 其形像通常呈天人形,坐於巨象上,以千眼莊嚴其身。據雜阿含經卷四十載,因陀羅具有聰明智慧,能觀千種之義,故稱千眼。 蓋因陀羅原為婆羅門教、印度教之神,與梵天、毗沙門天等皆為最早攝入佛教之神祇,于諸經典中多可見到因陀羅即帝釋天之說法。關於因陀羅之神話思想,可推溯至吠陀時代,其時,因陀羅為雷雨之神,系諸神中最高位者,甚受崇拜。因善於攻城陷陣,驅馳戰車,揮舞金剛杵退治惡魔,遂被稱為城堡破壞者,後漸發展成為戰神,為英雄或戰士之守護神。於梨俱吠陀中,與因陀羅有關之頌詩占全書之四分之一。然在佛教經典中,則以因陀羅為忉利天之天主,為護法善神之一。 在須彌山頂中央,四方各又有八天,共三十三天。山頂有座天宮“善見”,即他的皇宮。須彌山的四面山腰為四天王天,住著四大天王,周圍又有七金山、七香海,外圍繞著鹹海,鹹海四周即四大部洲。帝釋天當上欲界忉利天眾神之王,王宮設置自然富麗堂皇,侍女也多不勝數。 是最早率眾征服亞利安人首領,當佔領印度之後,亞利安人將自己人按等級劃分為三個統治階層,將原住居民打為賤民。因陀羅也因此神格化,後來被尊奉為婆羅門教、印度教之創造天地的大神,還與梵天、毗沙門天等最早被引入佛教成為護法神。 為藥師十二神將之一 又作因達羅、印捺嚕、印陀嚕。全稱藥叉大將因陀羅。又稱執力藥叉大將、因達羅涅哩底方帝使大將。關於其形像,據淨琉璃淨土摽載,其身呈黃色,駕羥,左手執白拂,右手執鈴。然修藥師儀軌布壇法則以其為紅色,持棒。此外,陀羅尼集經卷三,列舉出十六神王之名,其中,第九印陀嚕神王,或系指藥叉大將因陀羅。 生平本為印度教之神[2],于古印度時,稱因陀羅。據諸經論所載,帝釋天原為摩伽陀國之婆羅門,由於修佈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為三十三天之天主[3]。此類記載系印度自吠陀以來,至佛教時代,將其因陀羅之神格具象化而成者。佛經上說,釋尊下生時,他化現七寶金階,讓釋尊從忉利天一級一級地下來。下來時,帝釋天在釋尊的左前方,手執寶蓋,和右前方的大梵天,一起侍候著釋尊,為釋尊引路。 釋尊成道後佛教產生,因陀羅成為釋尊之守護神,稱為帝釋天。佛陀升於忉利天為母說法時,帝釋天手持寶蓋,任佛陀之侍從。 佛教中之地位其於佛教中之地位,與梵天同為佛教之護法主神,是佛教“二十諸天”中的第二位天王,乃十二天之一。鎮護東方[4],居於須彌山頂之忉利天,其城稱善見城。左右有十大天子侍衛其側。他曾率諸天神以牛頭旃檀樹為佛陀及諸羅漢建造重閣講堂,並奉獻床榻臥具及各種飲食供養佛及弟子。帝釋天常常和諸天在他的居所須彌山善見城相聚,商討天下善惡諸事。 按佛教所描述的世界,我們所住的世界中心,有一座須彌山,帝釋天就住在須彌山頂的善見城,統領其餘諸天。須彌山四周各有八天[5],加上中央的帝釋天,合為三十三天,此即欲界六天中的忉利天。照佛教說法,任何行善積德之人,皆可轉生帝釋天。帝釋天以人間百日為一日,壽長一千歲,即合人間十萬歲。傳說釋迦牟尼佛本人就曾三十多次轉生帝釋天。 主要職責作為護法神,他的主要職責是保護佛陀、佛法和出家人。如佛陀在樹下修道時,惡魔進攻擾其禪思,帝釋即吹響貝螺,保護佛陀;佛陀涅盤時,帝釋天又顯身,念誦頌詩;他還保護佛陀的舍利。有關帝釋天的佛傳故事常常出現在佛教藝術作品當中,其中帝釋天往往手持寶蓋,與大梵天隨侍在釋迦的左右。 帝釋天於每半月之三齋日下令四天王、太子、侍者等,探察天下萬民之善惡邪正,若聞世間眾生惡多,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不修齋戒,不施貧乏,則愁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增益。若聞多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勤修齋戒,佈施貧乏,則皆大歡喜諸天眾增益,阿修羅眾減損。又若多修德精進不怠者,則敕伺命增壽益算,反之,則不復營護之,或奪其命。 有一次,帝釋天五衰相現[6],但他有神通,知道自己轉世為驢,所以異常恐懼。正好佛在講法,他便跑去求助。他看見佛倒頭就拜,完畢壽命就終結了,投身驢肚。當天母驢的主人家宴請賓客,不知為什麼,那驢亂闖廚房弄得一塌糊塗,主人惱怒,鞭責於它,致驢流產。帝釋天遂得歸天上,年壽大增,繼續為帝釋天。 像法來歷迦葉佛入滅後,有一個女人發心為他修建寶塔,於是她四處募集,召集了三十二個人幫忙。她們日積月累,終於用一生時間將寶塔修建完畢。後她壽終升天,成了統管人間天上的帝釋天,另三十二名成為其下的三十二天。據《雜尼迦耶·天雜品》所說,帝釋的前生是個叫摩伽的婆羅門,他與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終後俱生於忉利天,以摩伽為天主,即帝釋或帝釋天,其餘三十二人為輔臣,即其他三十二天。 形象帝釋天也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吠陀”時代,他是手持金剛杵、騎著白象、投擲雷電的戰爭之神。佛教產生後,說他是女人變成的帝王。佛教傳入中國後,有的寺廟作少年帝王象,男人女相,有的作青年女後像並附有侍女三人。 入佛教後,其形像通常呈天人形,乘白象,右手執三鈷杵、左手置於胯上。 其形象依《大日經疏》等說,頭戴寶冠,身披瓔珞,手持金剛杵,身騎六牙白象,住於須彌山,有諸天及眾眷屬圍繞[7]。帝釋並不斷七情六欲。據《譬喻經》說,阿修羅王之女容貌姝麗,帝釋天以重金聘求,並且揚言,如若不允,即訴諸武力。阿修羅王大怒,遂爆發大戰。經多次酣戰,互有勝負,最後講和,阿修羅王以女納於帝釋,而帝釋則以甘露作為回報。 在中國寺廟裏,帝釋多為少年帝王像,且是男人女相。在水陸畫中,帝釋完全是一副中國後妃模樣。于密教胎藏界外金剛院中,另有神王形等各種造像。法海寺壁畫中帝釋天鳳衣鳳冠,雙手合十,象徵她既有帝王女後之尊,又有虔誠護法之心。三位侍女可能象徵在忉利天時的三位夫人[8]。侍女中一位給帝釋天打方頂幡蓋,以示莊嚴神威。另一侍女右手拈一牡丹花,左手托一牡丹花盆,以示豔麗富貴。最有趣味的是第三位侍女,雙手捧一山石盆景,這是忉利天之山顛,濃縮為盆景。為了表現帝釋天居於忉利天之顛為三十三天之主,採用這種象徵性手法,可見壁畫畫師對繪製內容的絕妙構思,女後、侍女,臉胖而俊,繼承了唐代女性風度。侍女情態自然,容顏姣好,玉指素臂,豐腴圓潤,服飾細膩,繪製技法真可謂巧奪天工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