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人、大都士指的是「學識淵博」之人。
也就是說,這些大博士因為汲汲於「入世」,所以來嶗山比較沒感觸。
但如果你是尋求「出世」的隱士,那來嶗山就對味了!
李白在《贈王屋山人》中便如此說到:「我昔東海上,嶗山餐紫霞……願隨夫子天壇上,閑與仙人掃落花。」
咱們李謫仙便將其對神仙世界的嚮往寄望於這處東海仙山之上,果然是「巷仔內」XD
但風水寶地人人愛,對嶗山情有獨鍾的當然不只道家,佛家亦然!
例如明代的憨山大師,就曾因靈夢之感,依著《華嚴經》中的一段文字:「震旦國土有菩薩住處,名那羅延山,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來到了嶗山定居。
但「那羅延山」與「嶗山」有何干係?
原來唐代的法藏大師在《華嚴經探玄記》是這樣解釋的:「那羅延山此云"堅牢山"。則青州界有東牢山,應是也。彼現有古佛聖跡。」
「………」
因為「那羅延」也可以翻譯為「堅牢、堅固」
所以青州的「牢」山,就是那羅延山??
法藏大師的「神邏輯」,恕魔王愚鈍無法觸及><
可憐的是憨山只看到「彼現有古佛聖跡」,高高興興而去,
但沒看到前面那句「應是也=可能、也許是吧?」
然後他的人生就從此「藍瘦香菇」了= =
為何憨山從此藍瘦香菇?讓我們從《嶗山誌》來看看吧!
「憨山…嘗綜觀天下名山,似無當者。乃別妙峰,東蹈海,尋那羅延,不可居,至下清宮止焉。」
雖然憨山找到了那羅延山,但由於地勢險峻,不適合人居,
故在山的南面找到了「下清宮遺址」,也就是現在嶗山太清宮。
此時的下清宮根本形同廢墟,憨山看得滿心歡喜:「三面高山,巨海當前,地勢大矣,可以廣僧寮,演大乘!!」
於是「走京師奏請內廷供奉,出旃檀佛暨大部藏經…大建梵剎曰海印寺…佛宇僧寮之盛,幾埒與五台、普陀…」
OK,這下問題來了,
憨山的處境就像開了一間小吃店,好吃到大排長龍,還被列為「米其林3星」,
然後接下來就會出現「檢舉達人」:「報告!憨山沒有開發票!!」
此時的檢舉達人是一位名叫「耿義蘭」的道士。
還記得剛剛魔王說當時的下清宮是個廢棄的道觀嗎?
就算它是廢棄的,終究還是道觀……
於是耿義蘭便控訴憨山「佔地私修廟宇」,這場官司一直打到萬曆皇帝的金鑾殿上。
然後皇帝震怒!萬曆二十八年降旨「毀寺復宮」,
歷時十多年,最後耿義蘭成功將憨山「KO!」
於是憨山被流放到雷州。他的"好麻吉",亦同為明末四大高僧的「紫柏真可」甚至為營救他,捲入政爭中,傷重圓寂!!
四大高僧一死一傷,這起海印寺爭奪戰,佛教算是內傷慘重!
但魔王比較質疑的是,萬曆十二年時,明明慈聖皇太后還「頒藏經,布金造寺,賜額海印。」怎萬曆二十八年,皇帝就翻臉不認人了呢?
搞了半天,原來是萬曆開始信奉道教,加上母子之間有點誤會,
於是拿「太后愛花錢蓋寺院」這檔事打擊佛教,表示對母親的不爽!
唉,真是時也命也……
「我欲登嶗尋佛殿,不想一頭撞魔界!」
難怪在《憨山老人夢遊集》中,憨山最後如此自嘲:「山僧初以避魔至此。然不知撞入魔界。」
被打得鼻青臉腫,最後還是沒能在嶗山這道教的地盤搶下灘頭……
「此時更無神通法力可使,唯只拋擲身心,隨順忍受,不與魔冤作對耳。」
「隨順忍受。不與魔冤作對耳」,看得出大師的無奈,也突顯出魔界的厲害XD
真的!嶗山真是魔界!!尤其是七、八月的暑假旺季><
《嶗山誌》中本來形容「下清宮」:「灘出石,色如墨,光澤可供…大石周布,五色紛披,面平可坐…洪濤澎湃,居其中能自鎮定者,君子也!」
末了還直嘆:「豈非東海奇觀哉!」
東海奇觀?我看根本人海奇觀吧?
當魔王一行人踏上嶗山的地界時……啥東海之濱?啥蓬萊方丈?
除了人,還是人!!
人多到連「逢仙橋」都不仙,「龍頭榆」都流淚,「老子」都不老子了!!
最扯的是等坐纜車上「明霞洞」,那個等候排隊處之環境+上人潮,簡直是灼熱地獄BJ4
話雖如此,但魔王還是推薦各位佛友友如果來山東時可以來嶗山玩玩。
當然,避開暑假與黃金周是重點!
其實嶗山太清宮一帶的海景是相當不錯的,也真如古畫中蓬萊仙山的感覺,
(只是要將人群給PS掉啦XD)
而頂上的「明霞洞」從遠處望,亦有「恍度越天際」之感。
相信冬天的嶗山應該非常美!
當然,最重要的是實地走訪這片讓憨山大師往事不堪回首的傷心地,
才能了解當年他在群敵環伺(笑)的環境中如何打出一片江山,卻又鎩羽而歸的無奈心情呀〜
最後就讓魔王用這幅《憨山大師手書遺偈》:「 一念忘緣寂寂,孤明獨照惺惺;看破空中閃電,非同日下飛螢。」
「來,敬憨山大師一杯嶗山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