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殊菩薩的化身薩迦班智達講述上等大修行人、中等修行人、下等修行人
2018/06/26 16:41:33瀏覽1429|回應0|推薦10

 文殊菩薩的化身薩迦班智達講述上等大修行人、中等修行人、下等修行人

關於上等大修行人、中等修行人、下等修行人的分析,文殊菩薩的化身薩迦班智達在給雪山的大行者們的書信中講述得十分精彩。

  藏地不管哪一個教派都特別重視薩迦班智達給雪域修行人的教言。這雖然是給雪域修行人的一封信,但所有修行者都可以行持。就像釋迦牟尼佛在楞伽山所轉的法輪並非只是為了楞伽山的眾生,一切眾生都可以行持。 

此書中云︰「雪山靜處住有大行者,當以上中下等而致函,斷除偏見顛倒邪執著,以極清淨之心而諦聽。」 

  人格正直的人,你怎麼說他就會怎麼聽,但人格不好的人不會聽的。因此你們應該做一個正直的人,斷除偏見與執著,以極為清淨的心專注諦聽。 

堪為聽受他的這封書信的法器正如前面所說,並非是那些持有偏見者或心地不正之人,而應當展示給秉性正直、光明磊落的法器。 

  這封信的法器並不是持有偏見以及心地不正直的人。因為對於上師指出的錯誤,心性正直的人非常容易接受,其他人無論如何都很難接受。 

信中云︰「離戲論見清淨大力身,無散修行具清淨竅訣,行為清淨猶如碧綠鬃,即是雪山獅子大行者。」 

  首先,上等修行人是用獅子來比喻的。這類修行人,已經獲得了中觀、大圓滿清淨離一切戲論的見解,如同獅子誰也無法動搖一樣。他的見解,由其他任何見解都無法改變;他的修行具有一種非常清淨的傳承竅訣,無有一絲一毫的散亂。雪山獅子的綠色鬃毛非常漂亮,以此比喻他清淨善妙的行為。 

這封信函中清晰明了地指出︰具足清淨的見解、獲得止觀雙運之等持穩固不動的修行以及不雜染世間八法等不清淨之過患的行為者,就是像獅子一樣的大修行人。 

  我們應該看一看自己的見解、修行、行為是不是像雪山獅子一樣?如果已經達到這種境界,那你已經成為一個大修行人,可以如同日月一樣四處雲遊。 

  下面從見解、修行、行為三個方面分別宣說。 

之所以將他們比喻成獅子,因為這些修行者具有清淨的正見而毫不畏懼實執的分別妄念,已獲得了根除輪迴的境界;依靠清淨的修行,身心獲得輕安的體驗,由慈悲心所引發的地道功德前所未有者唾手可得,已經獲得者經久不衰,達到如此境界;由於行為清淨而於諸佛菩薩前無有可被指責的過失,成了令他們心生歡喜的對境。 

  這樣的修行人具有非常清淨的正見,已經獲得了斷除輪迴的境界和把握。他已經獲得了身心輕安的體驗,由慈悲心引發的所有五道十地的功德唾手可得。 

  這是從修行方面講的。由於已經遣除了罪障,相續中修行慈悲心的緣故,一切功德也會自然而然引發,如同堆積財物一樣全部可以顯現。 

  由於他的行為非常清淨,上師和諸佛菩薩根本不會指責他,這樣一來,一切功德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得以增上。

好似獅子美麗的綠鬃一樣無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正大光明地顯露出來,稱為具有獅子般無所畏懼境界的偉大修行者。

  獅子的綠鬃根本找不到一絲雜質,可以毫無畏懼地顯露在世人面前;同樣,這樣的修行人,見解、修行、行為不論哪方面,都可以無所畏懼地在世人前顯露。

  就像法王如意寶,已經具足了圓滿的地道功德,不論哪一方面都讓人非常敬仰。不過有些人見解倒可以,行為上非常不如法,很難讓人接受;有些行為上還可以,每天都是規規矩矩的,就像聲聞羅漢一樣,而在見解方面卻懷疑重重,更別說大圓滿、大中觀的見解了;有些修行還不錯,其他方面卻很難令人滿意。所謂的見、修、行各方面全部圓滿的修行人,在末法時代確實很難找到。 

  在座的一些人,雖然沒有法王如意寶那樣的境界,但對大圓滿、大中觀已經生起了一定的定解,平時經常修持善法,行為也算如理如法,這樣也是非常不錯的。 

信中云︰「身披饒益無量眾生鎧,騎二資馬揮舞精進鞭,以智慧刃摧毀煩惱敵,奔赴沙場勇士大行者。」 

  這裡將大修行人比喻成一個沙場上的勇士,即上等修行人中的第二種。他身上披著饒益眾生的鎧甲,騎著二種資糧的駿馬,手中揮舞著精進的皮鞭,依靠智慧武器摧毀煩惱的怨敵。 

意思是說︰為了成辦眾生的利益,毫無怯懦之心實修廣大的福慧資糧,依靠證悟無我的智慧而將煩惱的怨敵斬盡殺絕。這樣的大修行者就是如奔赴沙場勇士般的大行者。 

  這樣的大修行人,相續中具有菩提心、慈悲心以及無我的智慧,而且對成辦眾生的利益無比的精進。 

  我們這裡的很多人符不符合呢?關鍵是證悟無我的智慧有沒有?不過,你們現在已經學了一些中觀法門,相似的無我智慧應該具足吧!然後經常發菩提心、積累資糧,這也算是大修行人。應該衡量一下,看自己是不是一個上等修行人?不是上等修行人也不要緊,講到下等修行人的時候,你可千萬不要所有的條件全部具足了! 

信中云︰「具有無垢三學之寶藏,於眾發放財施無畏施,依靠法施令入解脫道,以四攝利有情大行者。」 

  這是第三種上等修行人,他已經具足了戒律、禪定、智慧的一切功德,對眾生經常用財物布施以及放生等作無畏布施,依靠灌頂傳法等法布施令所有眾生趨入解脫道,並且以四攝利益有情。 

  所謂的「四攝」,就是指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眾生需要財物時,就通過布施度化;需要通過語言度化的,就宣說愛語。度化過程中應該有一個利他心,這一點很重要。一般來說,語言每個人都會說,但相續中有沒有一個真正利他的心?我想在座很多人以後都會攝受弟子,你在攝受弟子的過程中有沒有一個利他心?到底是為了利益他們才攝受的,還是有一些目的才攝受的?無垢光尊者的傳記中說︰對別人的供養,沒必要依靠財物進行回報,只要念經迴向就可以了。並且說︰以財物回報的話,已經成了買賣品,這樣不合理。現在很多人不是這樣,別人供養比較多,上師也會多給一些加持品。漢地有些大居士說︰「某某活佛經常給我什麼什麼。」其實這都是不太如法的,應該以念經、修法進行迴向。因此,最關鍵的就是利行。同事,自己的行為一定要與眾生相應,否則想利益眾生也很困難。 

也就是說︰以三學成熟自相續後,通過四攝的方式成熟他相續的大修行人,是展示此信最合格的法器。如是的三種上等大修行人可堪為殊勝的寶藏。所謂的三種上等修行人的第一類,見修行清淨;第二類依靠清淨的見修行而積累廣大的二資糧,摧毀煩惱的敵眾;第三類積累二資並以智慧鏟除一切煩惱,以三學成熟相續,同時無偏利益其他眾生。應當明確的是︰這三種修行人,按順序,後者較前者功德高超。 

  在自相續完全成熟的基礎上利益他眾,這是最偉大的。上述三種修行人的順序和功德的次第,是在前前功德成熟的基礎上圓滿後後的。 

信中云︰「雖未精通如海之教言,然師修於頂上依信心,熱淚盈眶而祈禱,即已獲解脫道大行者。」 

  中等修行人一共有四類。雖然沒有精通如海般的教言,但以虔誠的信心經常祈禱上師,這是獲得解脫道的第一類中等修行人。這一點應該做得來,有些人可能比較愚笨,聞思、背誦都不行,但你經常將上師觀在頭頂上,通過四種明觀或者虔誠的信心進行祈禱,這一點應該做到。 

雖然不是通達浩瀚無邊之經論的智者,但是能夠經常將上師觀於頭頂上,而依靠不為外緣所轉、堅定不移的敬信心依照上師的言教奉行,這無疑是已獲得解脫道之人,也就是第一類中等修行者。 

  不過,想要生起真正的信心也很困難,但是每天堅持修習上師瑜伽,這就是中等修行人。 

信中云︰「雖未以無緣見離束縛,然珍寶菩提心遍心中,行持他利無有怯懦心,饒益他眾寶珠大行者。」 

  第二類中等修行人,雖然沒有以無緣見解遠離一切束縛,對於真正的空性見、無二見還未證悟,但他的相續中菩提心無處不在,只要對眾生有利就沒有一絲一毫的怯懦。現在有些醫生非常精進,有時候為了給病人治病根本不休息,如果他們相續中能發個菩提心的話,那功德就非常不可思議了。 

雖然未如理獲得正見,可是相續中卻生起了珍寶菩提心,並具有饒益他眾的雄心壯志,這就是像廣泛利他的摩尼寶一樣的偉大修行人,也就是第二類中等修行人。

  饒益他眾的時候確實應該有一種雄心壯志,不論何時何地都應該想到利益一切老母有情。 

信中云︰「雖未如理修持勝乘法,然而四種灌頂誓言花,恆時敬如頂飾般守護,即速解脫三有大行者。」 

  這是第三類中等修行人。他們雖然沒有如理如法地修持殊勝大乘法,但對灌頂的誓言鮮花卻能恭敬有加,如同頂嚴裝飾般精心守護,從來不會隨便扔在地上踐踏。 

有些修行不好的人得過灌頂之後,經常把誓言拋之腦後,一點兒都不在乎,更不要說守護了。但好的修行人不是這樣,他對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雖然絲毫也修不來,但對灌頂的誓言卻能精心守護,對上師也非常尊重。 

  一般頂飾都是放在很高的地方,不會隨意踐踏的。法王如意寶說︰「所有誓言中,對上師的誓言最重要。」一位黃教格西的教言說︰根據宗喀巴大師的傳承,得過灌頂之後,守護身口語三門是非常重要的。他說︰「修持的法門雖然數不勝數,但最主要的就是不擾亂上師的心和守護上師的誓言。」《三戒論》中也說︰「尤其前譯大圓滿,根本誓師身語意。」 

  我們對傳承上師一定要重視,否則,想生起如理如法的功德很困難。確實,為什麼有寧瑪巴、噶當派、格魯派等這麼多教派呢?其實每一個教派都是在傳授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但是,這些教法融入自相續時,究竟是通過哪個渠道來的?這一點一定要重視。 

雖說未能如理地修持勝乘密宗的生圓次第等法門,但是,當得受了寶瓶、秘密、智慧、本智四種灌頂時,卻能認真嚴謹、如理如法地守護所承諾的所有誓言與戒律。這樣的人稱為速得解脫道的偉大修行人,也就是第三類中等修行者。 

  他雖然任何法都不會修持,但對於誓言和戒律卻能夠如同護持眼目一般謹慎守護。 

  下面是第四類中等修行人。 

信中云︰「雖無成辦他利慈愛心,然而聽聞無垢教言後,謹小慎微取捨業因果,即斷惡趣險門大行者。」 

  就像小乘行者那樣,他雖然沒有度化眾生的能力,但在上師前聽聞教言之後,能夠守護自己的身語意三門不違犯因果。這樣也已經斷除了趨往惡趣之門。 

這裡講的是︰發菩提心後雖未真正步入大乘道,但能棄惡從善,如理取捨善惡者即是斷絕惡趣之門的偉大修行者,也就是第四類中等修行人。 

  現在緬甸、泰國也有這類修行人。 

這四類修行人當中的第一類重視恭敬心與信解心之人與最後一類以虔誠的信心如理取捨業果的修行者,分別是中士道與小士道者。他們只是很好地修煉自心,卻未能具備菩提心。 

  中士道希望自己從輪迴中獲得解脫,下士道是從三惡趣當中獲得解脫。 

中間的兩類修行人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雖說具備了這一基礎,但卻未真正進入密宗。後者稱為得受入密的灌頂的兩類中等大修行人。 

  對於什麼是上等修行人、中等修行人,你們應該牢牢記住。有些人說︰「我什麼法都修不來……。」這樣的話。好好地守護誓言或者好好地守護自己的菩提心,也可以稱為中等修行人。 

  下面是對中等修行人作的一個總結。 

信中云︰「如是彼等稱入佛門者,具有證悟之士當了知。」意思是說︰第一類與最後一類中等修行人步入了總的佛門,中間的兩類修行人已進入了大乘道之門。 

信中云︰「入於自己所信解之道,為令他眾生起定解受。」此處所表達的意思是︰自己對哪一法門有信解,就相應入於哪一道中,並且為令他眾生起定解而應機施教,勸說他們接受。 

  自己不管修行哪一個宗派,當自相續生起了一定定解時,應該為了令其他眾生生起同等定解,也應將他們安置在這一解脫道中。比如你對因果法生起了定解,就勸導其他人也行持因果之法;如果你對大圓滿法生起了定解,就應該對其他人宣說這一法要。 

信中云︰「不斷殊勝教言之戲論,自心專注迷茫寂止中,愚癡黑暗反覆而增上,即如旱獺入睡大行者。」 

  在這裡,對上、中、下三種修行人都用了「大行者」這個詞。但在上等和中等修行人中,「大行者」是一種讚歎的意思,而這裡則表現了一種諷刺的語氣。 

  本來對教言中的戲論懷疑應該斷除,但下等修行人根本不精進斷除增益、懷疑,反而將自心安住在一種迷茫的寂止當中,這不是真正的修法。如此修行下去只會使自己的愚癡黑暗反覆增上,對於獲得斷證功德沒有絲毫利益。札嘎仁波切以諷刺的口吻說︰這樣的「大修行人」,就如同入於睡眠的旱獺一樣。 

本來,作為一名合格的修行人,首先必須通過聞思斷除增益懷疑。如果在未以聞思斷除增益的情況下盲修瞎練,或者這一修法的次序前後紊亂,或者數量殘缺不全;或者誤解意思,是非顛倒;本來合理的認為非理,本來非理的反而認為合理;如此根本無法正確無誤循序漸進地修持教言。 

  依止善知識以後,本來應該通過聞思修行斷除自相續的增益,但你卻沒有斷除修行中的歧途、盲點,只是一味地盲修瞎練︰或者將修法的前後次序顛倒,原本應該先修加行,之後再修大圓滿正行,但他沒有按次第進行,沒獲得灌頂之前就開始翻閱密宗法本;加行都沒有修,就直接修持明點或者本來清淨。本來應該是五十萬加行,但連數量都無法達到要求,更不要說質量圓滿了。既沒有智慧也未做過聞思修行,唯一依靠自己的分別念將教言的含義顛倒理解。這種人非常多——本來因果的道理非常合理,他卻認為不合理;本來外道的修法很不如法,他反而認為非常殊勝。沒有斷除增益的這些人根本沒有辦法真正修行。 

鑒於這種原因而要求弟子必須具備誠實正直、具有智慧、尋求實義三種法相。其中誠實正直,也就是所謂的秉性善良;具有智慧,是指通過廣聞博思,豐富相續;尋求實義,是指對於修持正法饒有興趣。此處所著重強調的是三種法相中的具有智慧,即是說必須以聞思遣除滿腹狐疑。 

  很多竅訣書都要求弟子需要具足這三種法相,否則,修法也很難成功。因此,每個聽法者都應該觀察自己是否具足這三種法相──誠實正直、具有智慧、尋求實義。 

  修行人首先人格應該善良,不狡猾,這是第一個條件。具有智慧,也就是長期依止善知識聞思,廣聞博學,這是第二個條件。不管修什麼法都應該有興趣,但有些人對修法根本沒興趣,對世間的散亂放逸特別有精神,藏族有種說法︰面對修法時天已經黑下來了,人也迷迷糊糊;面對世間法時天已經亮了,人也精神百倍。這一點,通過平時的言談舉止可以看出來,有些人談論佛法的時候興致勃勃,非常感興趣,但一說到世間的貪嗔癡就一言不發了;但有些人一講到修法方面的問題,心裡就什麼感覺都沒有,甚至不太高興,一講到世間瑣事,精神頭馬上就來了。 

  這裡已經講了,一定要斷除盲修瞎練,無有聞思的修行沒有任何實義。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已經再三講了這個問題,大家務必須要注意。 

有些修行人口中說︰「我不懂得聞思,只管苦苦地坐在山洞裡就是了。」進而以冷嘲熱諷的口氣說︰「進行聞思的那些人的人生完全是在追求智者的地位中虛度的。」自己對任何法理都一無所知,只能待在山洞裡,卻自以為是地稱為很了不起的實修者。 

  有些人自己一個人坐在山洞裡,不僅他自己不聞思,而且對精進聞思的人說︰「你們這些人唯一是在追求智者的地位而已。」 

  有些比較重視實修的佛教團體,他們認為只要精進修行就可以了,但法王如意寶說︰「如果沒有斷除增益,只是坐在一個地方修持一種法,能不能成功也是一個問題。」 

事實上,他對於所要修持的法要沒有絲毫的聞思智慧,連道的次第、本體、數量、定義等基本的道理都搞不清楚,已經步入了疑團重重的愚癡黑暗中,居然還自稱為了不起的實修者,想必再沒有比這更為慚愧的事了。 

  這些人自認為只要修一個法就可以了,但每個修法都有一定的質量和修量,《大圓滿心性休息》中講了每個波羅蜜多的次第、本體、數量、定義,可是對他來說,對於這些問題全部懵懵懂懂,根本不想潛心研究,只是盲目地修持。他相續中懷疑重重,邪知邪見非常嚴重,完全籠罩在一片愚癡黑暗當中,但他還認為自己是很了不起的實修者。 

  學院也有個別人對聞思根本不重視,然後說︰「我念了多少多少咒語,修了什麼什麼法……」之後想到大城市裡去弘法利生。可是沒想到,在途中就遇到了一些「惡狗」,自己的身體、戒律已經被咬得面目全非了……。 

  聞思修行非常重要,如果沒有聞思,想要真正的修行還是很困難的。 

這些自不量力之輩就像山上的旱獺,在冰天雪地的冬季裡一直在洞中沉睡一樣,心裡什麼也不憶念。如此只能使愚癡的黑暗越來越深厚。作者薩迦班智達在致大修行者的信函中,以譴責的口吻稱這些修行人是像沉睡洞中的旱獺一樣的大修行人。這種現象在當今時代裡極為多見。

  像旱獺一樣的修行人,不管藏地還是漢地都非常多。我曾經問一些修行人︰「你現在修什麼法?」他說︰「我現在什麼都不執著。」但法王如意寶在《直指心性》中說了︰所謂的修行,有些只是盲然的、明然的一種狀態,有些是落在了阿賴耶上,根本不是真正認識心的本性的修法。 

  在修法過程中,應該按照上師的教言竅訣來修。如果沒有任何竅訣,只是說「我要坐禪」,但真正坐的什麼禪呢?按照禪宗的教言修持也非常殊勝,但現在真正禪宗的傳承也很難得到。這些人只是執著在阿賴耶上,雖然有時感覺很舒服,但這不是真正的修行。有些人說︰「我坐禪的時候可以兩三天當中不吃不喝。」但你可能還沒有旱獺厲害,旱獺在冬天四、五個月當中一直睡眠都是可以的。 

  顯宗、密宗任何一個法都應該按照上師的竅訣來修。如果只是按照自己的分別念修的話,純粹是在浪費時間,沒有很大意義。在藏地漢地、國內國外,很多人都說要坐禪,尤其漢地特別嚴重。很多人都說︰「只是自己看了看書。」這樣的修行肯定不行。尤其剛入佛教的人,一來就要坐禪;這樣坐禪沒有什麼意義,還不如念一點兒觀音心咒比較好。

恭錄自 《山法寶鬘論講記》
札嘎仁波切著
索達吉堪布譯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0938767770&aid=1128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