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五莊觀鎮元子為西遊記寫序1004/猴子禪(文:邱南英)
2017/10/10 11:32:16瀏覽527|回應0|推薦9

五莊觀鎮元子為西遊記寫序1004/猴子禪(:邱南英)

吳承恩逝世十二年後,明朝萬曆二十年(1592),西遊記於金陵世德堂初版。該版有一篇既神秘又重要的「刊西遊記序」,署名:「秣陵陳元之撰」。

因世人對西遊記之作者是誰,疑雲重重,世德堂百回本西遊記之前,是否西遊記已經付梓成書,皆無定論。是以此篇序文正是猜測原作者是誰的重要線索,討論甚多。
序文頗有可觀,首段開宗明義,曰:「太史公曰:天道恢恢,豈不大哉!譚言微中,亦可以解紛。莊子曰;道在屎溺。善乎立言! 是故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若必以莊雅之言求之,則幾乎遺《西遊》一書,
大義是,不可以外相皮毛看一切,道不會只存在莊嚴文雅之處,若只會以「莊雅之言求之」,那絕對會有所遺落!

陳元之的意思是,莊雅之言未必是道,本「西遊記」才是道!!!

序文既理解西遊記如此深刻,則陳元之必非被書商隨意抓來應酬寫序之人。那序文會不會是吳承恩生前所預寫?
按這篇序用意固然很深,但用詞遣句頗繞口,與西遊記文氣不符,且陳序明言此稿是唐光祿(世德堂老闆)所購,「唐光祿既購是書,奇之。益俾好事者為之訂校,秩其卷目梓之。」
是陳序已指出,在世德堂百回版西遊記之前已經有「書」了,世德堂再「為之訂校,秩其卷目梓之。凡二十卷,數十萬言有餘,而充序於余。」
故此應是吳承恩書稿第一次出現,所以張光祿奇之!如此書早已刊行,則所在多有,非海內孤本,何必奇之!

那麼,是誰才有可能將吳承恩書稿拿給張光祿呢?
小弟前文已猜測,只有吳承恩的表外孫丘度!
丘度於交付書稿給世德堂後,仍盯著世德堂校訂編目準備付梓,然後去掉吳承恩已寫好之舊序,但保留舊序內文之精華,再自已假冒「秣陵陳元之」列序於首頁!
陳序說:「舊有序,余讀一過,亦不著其姓氏作者之名,豈嫌其丘里之言與?」可以証明,西遊記書稿有一篇不列名字的舊序,舊序裏也不透露西遊記作者是誰。

為何陳元之是丘度?另一個理由,「陳元之」三個字,是丘度採用西遊記第二十四回五觀莊「鎮元子」之諧音所創,「陳元之」與「鎮元子」幾乎同音!
故寫序之人,必是吳承恩寸心所託付要匿名出版西遊記之人,亦必崇拜吳承恩熟悉西遊記之人。前已推論,此人只可能是丘度。
丘度下筆寫此序時,實已化身為吳承恩,更化身為西遊記裏清閒無事不曾加入天庭或如來組織的地仙之祖鎮元子。亦惟有地仙之祖,才有資格寫此序!

又「秣陵陳元之」之「秣陵」二字,實隱然恥笑秦始皇於南巡楚國「金陵」時,怕王氣逼人,強改為吃草的「秣陵」之事蹟。「秣」有乾草之義,如「厲兵秣馬」。
鎮元子正是服用草還丹成為地仙之祖,故用「秣」字,表示隱藏於民間「秣陵」吃「草」的陳元之不只笑傲江湖亦笑傲王侯也,果然都是吳承恩之魂也。
(
以上秣陵陳元之與五莊觀鎮元子之連結,參考網路北京小西之見解)

鎮元子乃地仙之祖,自在逍遙,號「與世同君」,又有天開地闢的人參果草還丹可吃,仙佛都敬他三分。孫悟空尚且逃不出他的「袖裏乾坤」哩。
丘度深知吳承恩的境界,在凡俗塵世裏,又有何人能為西遊記寫序呢?
於是化了個笑傲江湖吃草還丹的「秣陵陳元之」出來,
於西遊記首頁,印上這篇「刊西遊記序」!

PS:.. 世德本《西遊記》,有陳元之寫的序,全文如下: 

刊《西遊記》序秣陵陳元之撰 

太史公曰:天道恢恢,豈不大哉!譚言微中,亦可以解紛。莊子曰;道在屎溺。善乎立言! 是故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若必以莊雅之言求之,則幾乎遺《西遊》一書,不知其何人所為。 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國;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製。餘覽其意近跅(左足旁,右加也。應該是跅馳之意)滑稽之雄,卮言漫衍之為也。舊有敘,余讀一過,亦不著其姓氏作者之名,豈嫌其丘里之言與? 其《敘》以為:孫,猻也,以為心之神;馬,馬也,以為意之馳;八戒,其所戒八也,以為肝氣之木;沙,流沙,以為腎氣之水;三藏,藏神、藏聲、藏氣之三藏,以為郛郭之主;魔,魔,以為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顛倒幻想之障。 故魔以心生,亦心以攝。 是故攝心以攝魔,攝魔以還理。 還理以歸之太初,即心無可攝,此其以為道之成耳。 此其書直寓言者哉! 於是,其言始參差而俶詭可觀;謬悠荒唐,無端崖涯涘,而譚言微中,有作者之心,傲世之意。 夫不可沒已! 唐光祿既購是書,奇之,益俾好事者為之訂校,秩其卷目梓之,凡二十卷,數十萬言有餘,而充敘於餘。 余維太史、漆園之意,道之所存,不欲盡廢,況中慮者哉? 故聊為綴其軼《敘》敘之,不欲其誌之盡湮,而使後之人有覽,得其意忘其言也。 或曰:此東野之彼以為大丹之數也,東生西成,故西以為紀。彼以為濁世不可以莊語也,故委蛇以浮世;委蛇不可以為教也,故微言以中道理;道之言不可以入俗也,故浪謔笑謔以恣肆。笑謔不可以見世也,故流連比類以明意。語,非君子所志。以為史則非信,以為子則非倫,以言道則近誣,吾為吾子之辱。余曰:否!否!不然!子以為子之史皆信邪?子之子皆倫邪?子之子史皆中道邪?一有非信非倫,則子史之誣均。誣均則去此書非遠,餘何從而定之?故以大道觀,皆非所宜有矣;以天地之大觀,何所不有哉?故以彼見非者,非也;以我見非者,非也。人非人之非者,非非人之非,人之非者,又與非者也。是故必兼存之後可。於是兼存焉。而或者乃亦以為信。 屬梓成,遂書冠之。 時壬辰夏端月四日也。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0938767770&aid=108733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