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07 10:31:17瀏覽237|回應0|推薦0 | |
社論:四書必修缺乏正當性 台灣立報 教育部擬將四書以「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形式,列為高中必修,引起正反意見交鋒。由於茲事體大,教育部實有必要兼聽、兼視而後動。 在這場辯論中,最不可取的意見,就是粗糙的政治大論述。例如,支持一方,希望把台灣打造成「文化中國」的正統品牌;而反對陣營則認為這是執政黨親中、去台灣化的包藏禍心。 這兩種貌似對立,實則同質的政治大論述,都預設了某種「國家文化傳統」的存在,因此具有某種優先性與排他性。這也是為什麼支持四書陣營多懷抱「復興」夢想,而所謂台灣本土派則擔憂「殖民」捲土重來。 實際上,文化是一個開放的互動系統,就像19世紀的美國文化和20世紀的美國文化,不會長同一個模樣。因此無論是中國想像或台灣想像,那種問題重重的本位觀,都是一種空洞的政治懷舊,不具往前看的積極性。 西方民主社會,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政教分離。這個前提的出現,和「包容」這個普世價值息息相關。如果有國教或國家價值,則必有「異教徒」。因此若無適當保障,極易淪為對異教徒的壓迫。問題在於,對少數的保障,需由國家為之,若國家即教會,勢必產生角色衝突:這是一個為正信者而存在的國家?還是保障信仰自由的國家? 這也是為什麼國家必須分離於教會角色之外,並受憲法規範,而憲法必須保障個人信仰自由的原因所在。 或有人謂,將四書列入文化基本教材必修,不應上綱到「國教」層次,而僅是希望修補國人道德基本素養。若然,則我們必須討論,四書是否合乎這個要求?為什麼不是聖經?柏拉圖? 進一步論,晚近人們所感受到的道德危機相當程度是源於政治危機所致,但卻怯於制度改革,而鴕鳥式地退縮回個人修身。舉例而言,美國黑人的犯罪率高、未婚生子普遍、校園暴力嚴重,是因為「缺德」與信仰不堅?抑或是體制不義所導致的邊緣化現象?實際上,把貧窮、犯罪等現象視為一種道德問題,正是美國保守福音派的政治策略,他們對於解決社會問題毫無興趣,而僅僅熱中於區分「好人」與「壞人」。 在規範價值上,獨尊四書,違反了民主;就改革而言,寄望四書的道德感化來解決社會亂象,更是保守、怯懦的政治意志表現。基於上述理由,教育部必須三思。 這篇新聞讓你覺得? 表單的頂端 · 新奇 · 溫馨 · 誇張 · 難過 · 實用 · 高興 · 無聊 · 生氣 分享我的心情至 · Plurk 共有 人投票 瀏覽更多態度投票投票結果 表單的底部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