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軟性基質主義與文化基本教材(祝平次)
2011/07/06 20:22:17瀏覽239|回應0|推薦0

軟性基質主義與文化基本教材(祝平次)



2011 0706     蘋果日報



教育部宣布新的高中國文課綱,把《大學》、《中庸》併入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和《論語》、《孟子》一起列為必選。教育部雖然在事前舉辦10幾場的公聽會,但識者早就預知結局會和歷史課綱一樣:公聽會其實是說明會、告知會,無論有多少反對和質疑的聲音,最終還是會依教育部的預設立場定案。教育部堅持其「依法行政」的立場,將來除非和國光白海豚案一樣有從高層來的指令,否則再無任何修改政策的可能。



近日報刊已從各個方面評論教育部措施的問題。本文則從批判文化基質主義,肯定當前台灣多元文化發展的現實價值,對教育部執意經由教育系統將單一系統的價值觀念強加於所有高中學生身上提出異議。 



所謂的基質主義(Fundamentalism),意即堅信世界只有一種真理,這種真理由宗教、文化先知在自己所認同的傳統之起始點已經完備地展示,是傳統的基礎本質。後來的追隨者只要一再回到這個起始點,就可以解決所有相關的問題。試看這次教育部課綱委員的說帖,其中所列的正面理由洋洋灑灑,似乎諸多教育現場的問題都可以經由這次政策的改變而解決。這樣的邏輯正是標準基質主義者的邏輯,自然也可預見將來政策如果真正實施,基質主義的種種問題就會接踵而來。 



基質主義的好處是可以迅速激發認同者的熱情,凝聚內部強烈的共識,形成一股改造外在世界的力量。但基質主義的問題也比它的好處多很多,比較重要的有下列幾點:強調信仰的純粹性因而產生輕視歷史事實或經驗知識的傾向、對外部差異容忍度極低、有道德化內部信仰的傾向。強硬的基質主義者常常造成人類的悲劇,如二次大戰時德國納粹的反猶屠殺、現在基地組織的恐怖行動,乃至於過去台灣的威權統治,都是很好的例子。教育部因為當政者的意識形態,無視於民主化的台灣已然接受尊重多元的價值觀,硬是要規定所有的高中生修習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這便是一種基質主義的表現。但是受限於台灣的民主機制,這些基質主義者的說辭和態度都柔軟許多,可以視之為是一種軟性的基質主義者。 



就純粹性而言,這些軟性基質主義對於儒家的信仰讓他們認為儒學可以代表中華文化;他們無視於在漫長的中國歷史裡,影響大多數人民的其實是民間文化、信仰,而不是閉鎖於士人階層的文字論述與道德觀點。 



就忽視經驗知識而言,這些基質主義者一方面認為高中生有語文能力降低、霸凌事件頻傳、缺乏責任感等等負面現象。但是他們不去確證這些現象是否如他們所想像地那般存在,也不去思考、研究具體的原因是什麼,卻直覺地認定是因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從必修變成選修的緣故,所以執意要將之恢復為必修;而且不但要恢復,更把意義遠為艱澀的《大學》、《中庸》也包括進去。 



 



獨尊儒學有悖民主



就對外部差異的容忍度而言,這些倡導者雖然不敢直接反對其他文化傳統,卻一直認為自己提倡的中華文化的優異性是不證自明的,所以應該被當成唯一選項。至於自我道德化的傾向,他們因為認同儒學,也就認為只有儒學是圓滿的道德;雖然他們不敢直接指摘表示異議的人敗德,卻一直認為別人的異議即是因為能力不足以理解儒學博大精深的內容所致。雖然這些基質主義者因為外在的客觀情勢,不敢在現實裡強硬地表露他們的立場,然而其僵化的修辭、單調平板的思考方式、對異議者意見的輕忽,卻和強硬的基質主義者沒有什麼不同。



民主基調就是肯定多元。肯定多元的消極與積極態度就是容忍、尊重、好奇與學習;而在實務上,則是在平等的基礎上藉由共同同意的程序來處理差異可能帶來的衝突。教育部這次順從基質主義者的文化主張,不顧異議者的反對,強制在高中推行獨尊儒學的作法,不但違反、破壞民主的基調;尤其令人擔憂的,則是這些基質主義者可能在和政治勢力互相唱和之下,慢慢由軟變硬,使台灣民主肯定多元的成就毀滅殆盡。 



 



作者為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守護民主平台成員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ylon&aid=5399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