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14 18:50:27瀏覽1624|回應0|推薦0 | |
由現代就業市場的觀點論孔子周遊列國 成功大學吳文璋 前言 孔子周遊列國是為了行道濟世,建立大同社會的理想,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禮記 ‧禮運》 要實現大同世界,這是一個聖人的偉大胸襟,令人敬佩,而且禹、湯、文、武、成王、周 甲‧市場 乙.就業市場 丙.供給與需求 丁.價格 戊.競爭 己.中間人﹙經銷商﹚ 庚.產品。 甲‧市場: 市場(markets),一般是指買賣商品的地方;現在,市場已擴大到指賣者相互競爭招徠顧客的整個地區。[1] 乙‧就業市場 在一個地方或地區,有求職者和其他的求職者共同競爭,希望以自己的才能和雇主交易,以獲取酬勞。 丙‧需求與供給: 需求(demand)的定義是在某一段期間內,其他情況不變之下,消費者面臨其他各種不同的價格和商品,他願意購買,並且有能力購買的數量。供給(supply) 是指在某段時間內,其他情況不變之下,生產者面對各種不同價格,所願意而且能夠生產的數量。[2] 丁‧價格 西方經濟學者認為,市場是買賣雙方可以自由交易的地區,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中,同樣的商品無論在何處,同一時刻都趨向於按同一價格銷售。但是商品價格還是會依時間、空間和買賣雙方的需求度而變化。[3] 戊‧競爭 同一種貨品希望求售以獲利,但是他必須面臨競爭,也就是說當他順利出售時,別的貨品就無法售出;當別的貨品售出,他自己就無法售出,這時雙方的關係是利害衝突的。如果雙方都順利出售,這時雖然有競爭,但是利益沒有衝突,例如職位有多個,競爭者也有多個,但是每一個人都獲得滿意的職位。如果職位只有一個,競爭者是倆個以上,那麼雙方關係就是零和遊戲,也就是說勢不兩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這是很殘酷的生存競爭。[4] 己‧中間人 生產者、貨品、和消費者分散各地,互不相識,無法交易,這時候中間人,也就是經銷商應時產生,他在市場上的經濟地位比賣者還強,當然也比貨品更強。[5] 庚‧貨品 在市場上出售的的物品稱為貨品,在就業市場上,求職者就是貨品。 辛‧生產者 生產者就是廠商,他是從事生產的人。他要考慮的是: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生產多少?生產(production)對經濟學家而言指的是一種「轉換的過程」一種創造附加價值的過程,亦即將某些原料結合各種生產要素,轉換成另一種形狀的產品。在孔子的時代,他首開私人講學教育之風,弟子三千,傑出者七十二人,由就業市場來看,孔子就是生產人才的廠商,他的學生就是他的產品(貨品),當孔子去求職的時候,他是廠商(生產者)兼貨品。 以下論述孔子周游列國的經過和詳情: 一、去父母之國 〈一〉孔子離開的原因 當時魯國發生了政變,魯昭公被野心勃勃的臣子趕走,投奔到齊國去,魯國由季平子掌控政局。 〈二〉孔子前往的國家 孔子是因為魯昭公流亡到齊國去,受昭公的影響也到齊去謀求發展。他成為高昭子的家臣,希望藉由高昭子的關係,和齊景公溝通。[6] 〈三〉有利的因素 齊景公對孔子相當的景仰。魯昭公二十年的時候,孔子年紀是三十。齊景公和晏嬰來魯國參訪, 景公問孔子曰:「昔秦穆公國小處辟,其霸何也?」對曰:「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辟,行中正。身舉五羖,爵之大夫,起纍绁之中,與語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說。[7] 孔子給齊景公留下很好的印象,結下一個很好的線,奠定日後換工作跳槽的機會。 〈四〉失敗的原因 孔子剛到齊國的時候和齊景公相處非常良好 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他日復問政於孔子,孔子曰:「政在節財。」景公說。[8] 景公十分賞識孔子,想要把尼谿的田分封給孔子,遭受到齊國的宰相晏嬰的排擠,批評孔子的學說禮儀繁瑣,不切實際,又驕傲自大,目中無人,晏嬰進曰 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游說乞貸,不可以為國。自大賢之息,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閒。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也[9] 結果齊景公就把孔子冷凍,給他一個不高不低,沒有實權的官職。 後景公敬見孔子,不問其禮。異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閒待之。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聞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返乎魯。[10]
孔子感到不是滋味,因為他想要的就是像季平子那樣掌理一國之政,景公推拖搪塞,以自己年老為藉口,孔子又面臨奸臣有意傷害,後來就自動離職,再回到魯國去。 由就業市場來銓釋: 魯昭公就是公司的老板,被股東排擠就下台了,孔子拒絕效忠新的老板,堅持效忠原來的僱主,一起離開公司。但是孔子雖然和魯昭公同樣流亡到齊國,魯昭公被齊景公安排於乾侯這個地方。為了賺得薪水(俸祿)以養家活口,孔子找到一個新的老板,就是齊國的大夫高昭子,他成為高昭子的家臣,希望透過高昭子的關係,往上發展,取得齊景公的重用。也就是說孔子的目標是上司的上司,而不是高昭子。 齊景公對孔子非常賞識,打算把尼谿之地分封給孔子,這時候職場競爭者晏子,深知孔子對其職位的威脅,也就是說孔子初期是成為高昭子的家臣,中期目標就是要成為齊景公的宰相,以主控朝廷行政,晏子當仁不讓,或者說當職不讓,如果讓孔子得逞,他就會失去權勢職位,因此對競爭對手展開攻擊。晏子並不貶低孔子的能力、德行和操守,他攻擊的是孔子的弱點,他把孔子的優點全部扭屈成缺點,。他批評孔子1.對國家法制頗有意見,無法完全順從 2.驕傲自大,不是一個聽話的好的職員 3.崇尚傾家蕩產的厚葬,不可使民成俗 4.游說各個諸侯,乞求借貸官職,不能效忠同一個國家,忠誠有問題 5.繁文縟節窮年累世也學不完,根本不適合教導人民。 結果齊景公由一個職場主管的立場來考量,重用孔子不合乎公司利益,所以聽信晏嬰的批評,對孔子尊而不用,不付予孔子掌管朝政的大權。晏子的政治手腕很高明,雖然阻擋孔子的求職之路,但是並未運用二桃殺三士的伎倆殘殺孔子,而是好禮相待,甚至獲得孔子的友誼與尊敬。[11]但是齊國其他的大夫不懷好意,準備加害孔子,所以考慮了職場上的諸多因素,孔子後來就決定離開了。 二、再回父母之國 〈一〉拒絕挖角 魯國有陰謀作亂,想要奪權的大臣不斷向孔子挖角[12]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論語‧陽貨第十七》 陽虎為了延攬孔子可謂相當用心,依禮數進行,孔子既不想得罪權臣,也不願加入陰謀叛亂的團體,孔子也頗費苦心,結果狹路相逢,孔子迫於人情壓力,假裝答應出仕,但是又不是真的答應,表現了在矛盾的勢力中,求生存的身段和智慧。 〈二〉接受 陽虎引起的內亂平定之後,孔子接受國君徵召,擔任了下列的官職:由中都宰、升到司空、再升到司寇。[13] (三)外交成果 孔子治理魯國吏治嚴明,百姓富足,也引起齊國的驚懼: 定公十年春,及齊平。夏,齊大夫黎鉏言於景公曰:「魯用孔丘,其勢危齊」。乃使使告魯為好會,會於夾谷。魯定公且以乘車好往。孔子攝相事曰:「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古者諸侯出疆必具官以從。請具左右司馬。」定公曰:「諾。」具左右司馬。會齊侯夾谷,為壇位,土階參等,以會遇之禮相見,揖讓而登。獻酬之禮畢,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四方之樂。」景公曰:「諾。」笙旄羽袚矛戟劍撥鼓噪而至。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一等舉袂言曰:「吾兩君為好會,夷狄之樂何為於此!請命有司!」有司卻之,不去,則左右視晏子與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頃,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宮中之樂。」景公曰:「諾。」優倡侏儒為戲而前。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一等,曰:「匹夫而營惑諸侯者罪當誅!請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異處。景公懼而動,知義不若,歸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魯以君子之道輔其君,而子獨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於魯君,為之奈何?」有司進曰:「君子有過則謝以質,小人有過則謝以文。君若悼之,則謝以質。於是齊侯乃歸所侵魯之鄆,汶陽、龜陰之田以謝過。[14] 在夾谷之會,孔子不戰而屈齊之兵,取得外交和領土的勝利。 (四)由成功轉向失敗的原因 1. 墮三都 為了維護魯君的統治權,孔子取得魯君的同意進行墮三都的軍事行動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於定公曰:「臣無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為季氏宰,江臥墮參都。於是叔孫氏先墮郈。季氏將墮費,公山不狃、叔孫輒率費人襲魯。公與三子入季氏之宮,登武子之台。人攻之,弗克,入及公側。孔子命中句須、欒頎下伐之,費人北。國人追之,敗諸姑蔑。二子奔齊,遂墮費。將墮成,公斂處父謂夢孫曰:「墮成,齊人必至於北門。且成孟氏之保障,無成是無孟氏也。我將弗墮。」十二,公圍成,不克。
墮三都,孔子執行的結果是成功了三分之二,也爆發了內戰,最後一城攻不下來,嚐到了小失敗的苦果,更得罪一些有權勢的大夫。 2.. 位高而驕 墮三都雖然未竟全功,也是一個好的業績,孔子的職位更上層樓: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有喜色。門人曰:「 孔子是聖人,聖人也會犯錯,孔子說:「過則勿憚改。」《論語‧子罕》如果他自己不認為有錯,當然就不會改了,在以上的談話中,顯然的孔子並不認為自己有錯。 3. 誅殺魯國的大夫 在封建時代,一般而言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誅殺大夫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但是孔子以少正卯亂政,就予以誅殺,引起很大的爭議。[15] 4. 女樂之禍 物極必反,功成招忌。孔子位高權重,勇於任事,與聞國政三月,粥糕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於途;途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16]這是孔子政治生涯的高峰,齊國君臣恐懼之餘,使出美人計以離間魯國君臣,陰謀陷害孔子。 齊人聞而懼曰:「孔子為政必霸,霸則吾地近焉,我之為先併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請先嘗沮之;沮之而不可則致地,庸遲乎!」於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樂,文馬三十駟,遺 孔子依君子的原則行事,當魯國君王沉迷於女色,君臣之間三日不聽政,又在一年最重要的祭典中,君王對大夫無禮,不致膰俎於大夫,於是決定自動去職, 由就業市場來詮釋: 回到母國任職,可以得到天時、地利和人和。但是人情包服袱也是要妥善處理。陽虎過去與孔子有交情,努力延攬孔子出仕,但是陽虎有奪權作亂的野心,所以孔子既要顧及交情,不願因拒絕而得罪陽虎,更不願意加入這個陰謀團隊以惹禍上身,顯示出選擇好的上司,過濾前景不看好的團隊,甚至把即將闖禍倒閉的團隊排除在選擇的名單之外,是要很用心,務必作出明智的決定,而且要堅持到底,付諸行動,而不是貪圖職務而來者不拒。 陽虎之亂平定之後,孔子終於如願以償,獲得國君的徵召,逐步取得他所要的職務,由中都宰到司空、大司寇,再到大司寇行攝相事,大展鴻圖,使魯國內政外交取得重大的進展。對外,夾谷之會在外交上爭取到和齊國平等的地位,收復失土;對內,墮三都集中君權,教化人民使國力徵蒸日上。這時孔子的競爭者,已經不是求職的個人,而是企業主和企業主之間的集團競爭。這是國和國之間排列組合的龍爭虎鬥。這些國家中首先受到威脅的是齊國,在內政、外交、軍事上齊國不敢和孔子正面對抗,於是用陰謀詭計迂迴的用女樂來對付孔子。孔子不受女色所惑,但是聲東擊西,借力打力,讓季桓子和魯君沉迷女樂,怠乎朝政,結果打擊到孔子,表面上是孔子自動退職,與齊國君臣無關,但是其實不是。 但是孔子這樣高風亮節的行事作風,卻落入 三、前往衛國 (一)原因 衛國有好朋友為官[17],局勢安定,權臣老死,局勢大有可為。 〈一〉失敗的原因 衛靈公雖然景仰孔子,但是大權旁落於夫人南子,對孔子尊而不重用[18],孔子又不願透過佞臣謀官[19],更不願 由就業市場來詮釋:孔子擁有良好的人脈,上司景仰他,雖然尚未付予治國的大任,但是上司所寵幸的大臣彌子暇的妻子和子路的妻子是姐妹,上司寵愛的妃子也對孔子發出善意的邀約,如果加上這兩人向衛靈公極力推薦,獲取宰相一職的機率非常的高,幾乎可以說水到渠成,但是孔子寧可直接取信於衛靈公而不願透過旁門左道來達到目的,因此終缺臨門一腳,無法如願以償,獲取高位。孔子拒絕了兩位有能力但是品德有爭議的代理人,這兩人若願意推銷孔子,幾乎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四、二臨衛國 (一) 過程: 孔子適陳過匡,被匡人追捕,有驚無險,過蒲,二度返乎衛,拜見南子夫人。 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珮玉聲璆然。孔子曰:「無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孔子之所以拜會南子夫人,是因為夫人一再以禮相約,但是子路反對,一則是南子夫人名聲不佳,二則是不合正式的禮制,孔子情急之下以向天發誓來証明自己的清白,因為他已經踏入一個曖昧的權力禁區,不是用一般語言可以澄清的。[20] 由就業市場來詮釋: 孔子這一次修正他的作法,不再拒絕南子夫人的邀約,依禮覲見,但是這件事情引起孔門大弟子子路強烈的反彈,因為走後門雖然很有效,但是這不合乎孔子平日的教導,這不是一個正人君子為了求職所應該做的事,更何況南子夫人有許多緋聞,是個爭議性的人物。從歷史上推斷,孔子似乎並未 五、前往陳國 (一)結果:陳國只是個小國, 孔子遂至陳,主於司城貞子家。歲餘,吳王夫差伐陳,取三邑而去。…… 有隼集於陳廷而死,楛矢貫 之,矢長尺有咫。陳湣公使使問仲尼。仲尼曰:「隼來遠矣,此肅慎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使無怠職業。於是肅慎貢楛矢石砮試求之故府,果得之。,長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以肅慎矢分大姬,配 虞胡公而封諸陳。分同姓以珍玉,展親;分異姓以遠方職,使無忘服。故分陳以肅慎矢。」 孔子居陳三歲,會晉楚爭強,更伐陳,及吳侵陳,陳常被寇。孔子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進取不忘其初。」於是孔子去陳。[21] 由就業市場來詮釋:孔子想到陳國謀職,陳 六、三臨衛國 〈一〉原因 孔子去陳過蒲,被蒲人以武力攻擊威脅他不得去衛國,孔子假裝答應,於是順利到達衛國。子貢提出質疑;「盟可負邪?」孔子說:「要盟也,神不聽。」[22] 〈二〉失敗的原因 衛靈公依然寵幸南子,無法重用孔子,而且衛靈公年老,對於政事開始怠惰,孔子看局勢不利,又自動離去。 由就業市場來詮釋:上司既然有後悔之意,而且又以行動表示,親自去迎接孔子回到衛國,這是很有利的情勢,但是衛靈公因為老怠惰於政事,並未發布職務任用,孔子很失望的離開。總是缺少臨門的一腳,無法順利得分。 七、晉國的機會 (一)權臣挖角 晉國的權臣趙簡子認為孔子是個人才,因此打算邀請孔子前往任職。 (二)結果 孔子既不得用於衛,將西見趙簡子。至於河而聞竇鳴犢、舜華之死也,臨河而嘆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子貢趨而進曰:「敢問何謂也?」孔子曰:「竇鳴犢、舜華,晉國之賢大夫也。趙簡子未得志之時,須此兩人而後從政;及其已得志,殺之乃從政。丘聞之也,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郊,竭澤涸漁則蛟龍不合陰陽,覆巢毀卵則鳳凰不翔。何則?君子諱傷其類也。夫鳥獸之於不義也尙之辟之,而況乎丘哉!」[24] 孔子經過判斷之後認為:基本上晉國是處於內戰的狀況,情勢不明,雖然是個任職的好機會,但是危疑不安,而且趙簡子的德行有可議之處,最後決定離開。 由就業市場來詮釋:晉國就像一個實力強大的公司,值得考慮就職,但是當權的上司屠殺心腹同事,其權力鬥爭之慘烈連鳥獸都知到道避開不義之人,何況是孔子,所以恐子臨河興嘆,根本不踏晉國,這叫做「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八、孔子四入衛國 孔子欲見晉趙簡子沒有結果,孔子第四度進入了衛國,入住於蘧伯玉的家,想要尋求出仕的機會。 他日,靈公問兵陣。孔子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與孔子語,見蜚鴈,仰視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25] 衛靈公詢問行軍作戰之事,而不是禮樂安邦定國之道,而且和孔子談話時心不在焉,沒有誠意,孔子就決定離開衛國。 由就業市場來詮釋:孔子已經是第四度進入衛國,而且都能親自見到最高的當權者衛靈公,但是仍然是第四度無法獲得想要的職務,衛靈公想談軍旅之事,但是孔子不想談,推說不知,衛靈公甚至在談話中抬頭看著天空中飛翔的鴻雁,可見是話不投機半句多,孔子不願意投其所好,怎能讓僱主推心置,授予大權呢?買方可以選擇的人選很多,不一定要選孔子,雖然孔子學問好是聖人,條件很佔優勢,然而孔子想要出賣的貨品卻不是買方想要的,買方想要的,孔子卻不願意賣,雙方堅持己見,互不讓步,見面的機會再多,也是枉然。可以推論得知,在就業市場上,孔子的行銷策略是有問題的,他沒有認清這是買方市場,而不是他想像中的賣方市場,堅持原則的結果是求職四處碰壁。 九、 孔子前往宋國 (一)結果:孔子在宋國連城門都進不去,就城門外和弟子行禮如儀,研究學問,卻遭到宋國司馬來鬧場示威。 孔子……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孔子去。第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26] 孔子憑著堅定的信念,有驚無險,安全而黯然離去。 由就業市場來詮釋:宋司馬桓魋一定是把孔子當作職場上的競爭對手,而且是誓不兩立的競爭對手,因此不但不讓孔子進入都城,當孔子以實際演練禮儀來作市場行銷宣傳,更激起宋司馬桓魋的憤怒,以實際的行動威脅,欲殺孔子,使孔子感到恐懼,所以才會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周游列國,其就業市場之凶險,可謂步步充滿殺機。如果孔子和這些當權的大夫能建立友誼或者擁有共同的核心利益,情況或許就會不同。 十、 前往蔡國 魯哀公四年,孔子在蔡國的時後,適逢楚國攻打蔡國,隔年孔子自蔡到葉,曾面見葉公。後來又離開葉,回到蔡國,顛沛流離,歷經艱險,毫無機會,甚至遭遇兵連禍結。 孔子遷於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於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刺激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孔子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於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於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於野。不得行,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