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31 18:32:40瀏覽924|回應1|推薦5 | |
上回說到冒頓單于崛起,使匈奴國力達到顛峰,「盡服北夷,而南與中國(西漢)為敵國」。南方的漢朝正當立國之初,無力與匈奴正面衝突,只有一面忍氣吞聲,一面與民生息,培植國力。 劉邦死後,經過呂后與文景二帝近七十年的經營,漢朝國力大增,靜極思動。而匈奴長年對漢朝的欺壓侮辱,也使繼任的少年英雄皇帝—漢武帝劉徹摩拳擦掌,準備好好的給匈奴迎頭痛擊,徹底解決這個北方大患。 但是到底匈奴已經稱霸北方多年,貿然跟他對打,恐怕也討不了便宜。於是,在大軍出征之前,漢武帝還是差遣了一個特殊使節團,計畫繞到匈奴後方去尋找盟邦,好對匈奴前後夾擊。 這個使節團的團長,就是張騫。 開始時,是有一次,漢武帝問起一些投降的匈奴人有關匈奴的近況。結果大家七嘴八舌的都說,不久前匈奴攻破月氏國,殺了他們的國王,還把國王的頭砍下來作成酒器。月氏國於是全國遁逃,對匈奴又怨又恨,只是找不到盟友,好同仇敵慨對付匈奴。 漢武帝正在圖謀滅匈大計,一聽此話,正中下懷,便想要差遣使節,前往月氏。只是往月氏的路程一定要經過匈奴領地,這不是一般人完成得了的差事,於是便招募有能力的人從事。 張騫就這樣接受招募,出使月氏。出發時,他的使節團浩浩蕩蕩,總共有一百多人。 張騫出使的目的地,就是月氏國被匈奴侵略後遷往之地,也就是現在的阿富汗。但是張騫在通過匈奴領地的時候,被匈奴發現並俘虜了。匈奴單于得知他的意圖,當然不肯放他走。不過看起來匈奴既沒殺他,也沒有將他流放(像蘇武牧羊)或下監,只是把他羈留在匈奴國內。 這一留,就是十幾年。 這十幾年間,匈奴對待張騫並不刻薄,給了他妻子,妻子還替他生了兒子。看來他們是想把張騫同化,叫他就此落腳塞外,入籍歸化。 但是張騫不是普通人。漢武帝當初的考量與招募,在此得證這實在是一個高瞻遠矚部署。史書說張騫雖然有匈奴妻匈奴子,「然騫持漢節不失」。換句話說,他始終忠於漢廷,也沒忘記他的使命。 張騫就這樣在匈奴地住了十幾年。住著住著,匈奴人對他的戒心就越來越寬鬆。於是張騫和他的下屬抓住機會(看來他的下屬們也不是普通人),逃出了匈奴地,往他們當初的目的地—月氏國而去。 他們向西走了十幾天,來到了一個從來不曾聽過的國家,就是大宛國(就是今天烏茲別克之境)。 大宛國國王早就風聞漢廷財物豐富,一直想與漢廷來往,卻不得其門而入。現在看到有從漢廷來的人,還是朝廷的使節,真是求之不得,喜出望外。便問張騫,他們想到哪裡去。張騫說他是奉命出使月氏,但是道路被匈奴封鎖,最近才從匈奴領土逃出。如果大宛國王遣人協助他們到達月氏,等到他們達成任務,回到漢廷,漢王的謝禮將會豐厚得不可勝數。 大宛國王完全聽信張騫的話。 張騫在大宛國的護送下,經過康居(大約到了今天的土庫曼),終於到達了他出使的目的地—月氏。 只是,出乎他意料之外的,原來的月氏國王已經被殺,太子已經被立為新王。這新王有點像三國的劉蟬,什麼國家民族的奇恥大辱?那是前一代的恩怨,現在本王本國在這裡與當地的大夏國相處甚歡,太平無事,樂不思蜀。況且漢廷根本遠得無法想像,何必找這個麻煩,去跟他們同盟發動戰事,惹動匈奴這頭惡狼? 張騫三勸四勸,終究不得要領。 就這樣搞了一年多,看看也不會有奇蹟了,張騫只好打道回府。不料回程途中,又被匈奴拿住了。這次張騫運氣較好,也可能他到底已經是三分之一個匈奴人,應對上應該不太難。再加上匈奴國發生內亂,無論如何,他這次只待了一年多,就再度逃脫,回到了中國。 十三年前,張騫西域使節團一行百餘人,浩浩蕩蕩出隴西,向西行。 十三年後,回到漢廷的,只剩下兩個人。 表面上看,張騫出使月氏,想要聯合月氏打擊匈奴的原始計畫是完全失敗的。但是,張騫這一次西域之遊,卻打開了中國對中亞的門戶。 張騫行蹤到達了大宛(烏茲別克),大月氏﹑大夏(阿富汗),康居(土庫曼)等國。也從傳聞中得知西域其他五﹑六個國家的風土民情和國力虛實,「具為天子言之」。 漢武帝興致勃勃地聽張騫的簡報。 月氏不想結盟,沒有關係。 十三年又過去了,冒頓單于早已作古,我大漢帝國的國力又大為增強。張騫,你幹得好!去休息吧,接替你往匈奴去的人已經準備好了。 衛青!霍去病!秣馬厲兵 ,就看今朝!換你們上場了。 繼續閱讀:回到塔什干(五)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