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格野櫻
2006/08/29 13:52:38瀏覽587|回應0|推薦1

   二月末,寒流剛過,春日放晴,陽光暖烘烘地躺進操場草坪,司令台旁的兩株野櫻,右邊這一棵已在月前的料峭冷風中獨自綻放復凋謝,左側這棵因為背陽遲至現在才燦爛盛開,在榕樹綠葉的襯托下,細枝上的粉紅花瓣,更顯的嬌豔異常。
  春光明媚,再不能留學生在教室中無精打采,昏昏欲睡。我把學生叫了出來,讓他們坐在櫻花樹旁的階梯上,準備賞看櫻花,但在這之前,我得先告訴她們一段話。

  讓我們追本溯源一下,各位想想,當初文字創立的目的是甚麼?絕大部分是為了要描述大自然。可是我們在課堂上不斷閱讀文字,卻忘了文字的原意是要表述大自然,甚至到後來我們只執著於文字,早忘了自然本身。不只是文字,所有的影像、圖畫,其最終目的都是要回歸自然,但我們卻不斷經由報紙、電視、書籍去認識去理解自然。現在讓我們暫時把其他媒介捨棄一旁,直接來觀看自然。

  觀看自然為何選擇櫻花呢?因為櫻花在外觀的表現上鮮豔燦爛,比較容易引起各位的美感興趣。但各位要分清楚,櫻花在日本文學家眼中是美好的象徵,他們認為人就要像櫻花一樣,在最美好的時候戛然而止,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都有這種情懷,所以後來都走上自殺一途。但中國傳統文人卻不如此,在他們的觀念裡頭,櫻花固然美麗,但他們也能欣賞枯荷、感受西風,甚至去體會任何沒有生機的事事物物。為什麼?因為生滅興衰,才是大自然的本色。各位還記得莊子嗎?他的妻子過世時,他一點也不感到哀戚,反倒是鼓盆而歌,道理就在於他能看透大自然生滅興衰的過程,他很高興妻子早他一步回歸到大自然。

  賞看櫻花要怎樣看?這其實是工夫的問題,各位記得以前老師上課提過的王陽明吧,他花了三天三夜在格竹子,最後病倒了,那是因為他走的是朱熹格物致知的路子,後來才從孟子那裡悟得盡性以知性而直接知天的道理,完成自己的學說,這才總算把竹子的道理給格透了。一般世俗所謂的看,不外是用眼睛觀賞,但是你全身的感官只有眼睛嗎?老師要你們解開所有的器官,也用鼻子聞、用耳朵聽、用舌頭嚐、用皮膚觸,這樣就夠了嗎?也不是,道家還有所謂的心齋,莊子告訴我們,還可以用心感受,甚至最高境界,讓充滿全身的氣去和大自然渾然合一。  還有佛教也講止觀,止是使心念集中於所觀察的對象,而不分散;觀則是在止的基礎上以智慧思維抉擇真理。止觀是佛教大小乘修行方法的根本,所以老師要你們待會兒看櫻花時,先把任何感動、啟悟、心得、情緒都回歸到自己的心中,在靜默中孤獨地感受,不要急著和別人分享,因為你們平常的分享幾乎都是膚淺的、表面的,根本沒有經過深厚的累積、深刻的反省。我們花太多時間和別人溝通,卻不跟自己的內心溝通。

  我說完話後,學生開始認真地格起櫻花,二十分鐘後,有人逐漸不耐,神情疲憊地顧看左右,有些開始嘰嘰喳喳偷偷說起話來,我看時間差不多了,就叫大家坐好,再告訴他們說:

  各位現在可以知道道理是很簡單,實際的工夫才是難的了吧?上課時聽老師說王陽明格了三天的竹,最後不支病倒,你們哄堂大笑,各位才格了二十分鐘的櫻花呢!就已經不耐煩了。但是煩躁不耐的心,正是工夫的下手處,孔子不是說過「克己復禮為仁」,克己工夫當然也包括克除煩躁不耐。佛教也常說無名欲火一起,要用清涼心克之,哪裡生出清涼心,就在克己的工夫上。剛剛各位看櫻花時,一定也注意到了花間忙碌的蜜蜂,和一隻突然出現的松鼠,或許那時候你們才感覺到一點變化,不致於太過無聊,其實他們之間有什麼差別呢?差別就在於一動一靜,你們看靜止不動的櫻花,即使它再美麗,終究會因為看膩而感到無趣,想轉動視線觀看其他。相反的,如果我們一直處在動盪環境之中,譬如說坐船,長時間下來,我們一定會渴望靜止的陸地。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說,大自然是由動和靜兩股力量組成,而平衡協調動、靜便是人的修養工夫。只是要恆常保持在靜的境界,相對於動是較為困難,所以中國哲學家特別強調靜的工夫,例如宋明理學家講究持靜守敬,道家要人做到身如槁木,心如死灰,佛教追求禪定,道理就是在此。

  老師認為這二十分鐘很有可能是你們活到這麼大第一次和大自然對話,你們以前也和同學、也和全家出遊的,但基本上那只能算是你們之間的情感交流,談不上和大自然溝通,你們接觸大自然只是為了追求歡樂,過程中也只顧著是否得到了歡樂的享受和歡樂的情緒。但大自然對於你們卻不僅止於此,大自然充滿著無聲的語言,無形的文字,無窮無盡的智慧。孔子有一次跟弟子說,我再不要講述道理了,弟子們非常緊張,問孔子說那我們該怎麼辦?孔子就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上天哪有說什麼話,「天開圖畫即江山,人得交游是風月」,原來大自然就這樣開誠佈公地展現我們眼前,不須依靠任何附加的語言、圖畫、影像,才能了解它的。也因此中國哲學家追求的都是一種無的境界,真正美妙的聲音是沒有聲音,最美好的物體是沒有形體,最好的琴音是從無弦琴彈出,最感人的畫作是一片空白,老子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就是這個道理。要藉由消除一切媒介物,重露個人本心,直探天地之心。

  老師還想要告訴你們兩點,首先是唯有透過直探天地之心的過程,你們才有機會抬升自己的生命境界,譬如說顏淵雖是下流社會的人,但他有高境界,所以他能「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老師可不希望你們以後身為上流社會的人,境界卻低的一塌糊塗。最後是櫻花盛開對你們有什麼意義?各位想想,你們的年紀不也像櫻花一樣正處於盛開的階段,天地讓櫻花盛開展露其美好,你們呢?你們理解到天地讓你燦爛盛開的用意了嗎?

  下課鐘聲正好響起,學生起身陸續離開,我望著學生背影,樂觀地以為這株櫻花在學生心中,應該再不只是美麗的化身而已,它還可能是一把讓學生通透天地之心的鑰匙。或許有一天,他們能更進一步,學會欣賞榕樹、理解小草、感受西風,體會任何沒有生機的事事物物,理解自己原是自然的一份子,真正懂得「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的道理,甚至還有可能和陸象山一樣領悟了「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境界,要是都能這樣,該有多好。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ustmic&aid=422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