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19 09:05:02瀏覽3584|回應20|推薦46 | |
相信一定有人要問版主:「22K跟18趴有甚麼關係?」,版主能給你的回答就是:「一點屁關係也沒有!」。既然如此,用這個當標題的原因只有一個。這兩件事雖然沒有關聯,但有一個相同的現象。就是很多人根本搞不清楚22K或是18趴的來龍去脈,但卻罵得很大聲,或是牽拖別人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以18趴而言,最有名的就是被網友暱稱「蔡十八」的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蔡英文跟一堆民進黨的前朝高官,是18趴的最大獲利者,坐領每月超過6萬的18趴利息,卻義正詞嚴地罵18趴。就算被踢爆之後,依然默不作聲繼續領,老實說,真的很諷刺!
那麼22K呢?如果大家去問一下孤狗大神,大概能看到最多的就是「到底22K是怎麼來的啊?」,可見有一堆人根本搞不清楚,只會拿香跟拜,卻不知道自己在罵甚麼。所以,今天我們就來看看22K到底怎麼來的。
行政院為因應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陸續引發的失業現象,由教育部技職司規劃「培育優質人力促進就業計畫」,其中最為各界關注的「方案1-1 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由各大專院校協助畢業生與企業媒合實習,為期一年,期間由教育部特別預算補助每名實習生每月薪資2萬2千元及勞健保費用,僅開放三萬四千個名額。日後各界將此方案簡稱為「22K方案」,即為「22K」一詞由來。
當時這個22K方案並不是馬英九提出,而是行政院規劃,由教育部執行。當時的行政院長因為八八水災正交接中,所以可能是劉兆玄或繼任的吳敦義,以22K方案的性質來看,應該是源自八八風災後的「以工代賑」構想,所以比較可能的是吳敦義接任後所規劃!
背景資料大家應該都清楚了,那麼現在我們可以討論一下22K方案的內涵。雖然這個所謂的「培育優質人力促進就業計畫」是以促進就業作為訴求,行政院也動用120億的預算作為支應每人每月22K的薪水。申請雇用的企業並不需要付錢。在「不吃白不吃」的心態之下,這些企業雇用了並非自己需要的員工,因為雇這些人的成本幾乎等於零。問題是政府的補助只有一年,等到一年期滿,政府不再出錢,除非企業認為進來的人確實有貢獻或留用的價值,要不然當然只有「不續聘」一途。一般企業誰會花錢請不需要的冗員呢?
那麼受雇者呢?當時受僱的大學畢業生並不喜歡,結束之後更是痛批政府浪費他們的就業時間。雇主也不滿意,認為這些人工作態度不佳,能留用的人少之又少。總之,媒合的雙方都不爽!
其實這個方案最大的問題,就是「政府出錢,企業免費」!說得好聽是促進就業,其實真正的目的就是「以工代賑」,只是救濟的對象由受災戶變成了大學生。當時受災戶的以工代賑也出現了工作態度不佳、蹺班偷懶的狀況,而飽受批判。那麼同樣性質的22K方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政府拿人民的納稅錢,補貼企業雇用原本並不需要的人力。這樣的政策,怎會有促進就業的效果?至於很多人在討論的22K「定錨效應」或是「天花板效應」,則更是牽強附會,想把責任推給別人的說法。
請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企業老闆,當真的需要雇用員工,當22K請不到人,你要不要提高薪資呢?反之,如果22K有一堆人來應徵,你會給44K嗎?這是基本的供給需求問題,應該不難理解吧?
每天打開報紙的求職欄,都有一堆起薪超過22K,甚至超過44K的工作機會,但卻沒聽到大學畢業生搶著去應徵。仔細看一下,就知道這些工作有很多需要辛苦的勞動,難道大學畢業生,就應該給你「錢多事少離家近,領錢數到手抽筋」的「夢幻工作」嗎?
多年前有一句口香糖的廣告詞「幻滅,是成長的開始」,如果大學畢業就想拿高薪,而不知道現在到底大學畢業生的數量之多與文憑的貶值之快,那麼22K決不會是屋頂!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