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12/22 22:07:40瀏覽3266|回應9|推薦33 | |
我們常在媒體上看到、聽到一句話:「根據XXX所做的民調指出,台灣有百分之多少的民眾支持XXX,而百分之多少的民眾反對。」大家或許會說:「那有什麼好奇怪的?不是幾乎天天都有人做民調嗎?」 沒錯,在台灣,到處都有人做民調,誰都能做民調,只要有幾張椅子跟幾支電話,就能稱之為「民調中心」。但是大家了解民調是什麼嗎?正因為不了解,而被刻意偽造、曲解的民調洗腦而認為是真正的民意,也造成了台灣民調毫無公信力的「世界奇蹟」。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吧,針對陳雲林來台綠營的抗議行動,如果做兩個不同民調,問不同的問題如下 一、 請問你支不支持台灣人民走上街頭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不受中共打壓? 二、 請問你支不支持綠營上街頭「圍堵」、「嗆聲」、「活捉」陳雲林。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問題,第一個問題的支持率可能有百分之七十,第二個問題則應該在百分之三十到四十之間。但是有人可以上電視告訴人民:「因為我們黨做的民調顯示,有百分之七十的民眾贊成我們用上街頭表達自己的意見,所以我們的遊行是代表了多數民意」。奇怪的是,他可沒講那份民調是怎麼做出來的? 所謂的民調,是一種「帶有容許誤差的統計數字」,所以必須嚴謹的設計問題,專業的執行調查及謹慎的解讀結果。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影響民調準確性的因素有哪些?要談統計因素之前,我們先將非統計因素排除,也就是由不公正團體所做的假民調,例如政黨民調或政府民調,因為那些偽造的結果或扭曲的過程,讓民調完全沒有代表性及解讀的意義。也就是說,以下所談,是以所有民調皆為公正單位所作為基礎。 一、 抽樣 可分為三個層次 抽樣方法:以電話民調而言,抽號方式會產生誤差。比如說電腦隨機產生電話後四碼跟產生完整電話號碼,做出的結果必定不同。 抽樣清冊:是以公開發行之電話簿抽樣,或是以電信公司的數據資料庫抽樣,還是以民調公司自己的資料庫做抽樣,結果也會不同 無效號碼:隨機產生的號碼,有可能無人接聽、空號、公司行號、公營事業、非訪談對象(如語言不通、外籍人士) 光是由母體到抽樣清冊到樣本再到有效樣本,已經有三個地方會出現誤差 二、 訪員素質 電訪員的性別、年齡、職業、語言表達能力、工作時間、工資水準以及其所受到的訪員訓練,對於民調的結果也很有影響。合格的訪員應該至少接受11個小時的訓練,精通國語、閩南話、客家話,具有親和力,具有社會經驗,最好是受過大學教育的家庭主婦。而整個訪員團隊則必須男女各占一半。 三、問卷設計 問卷中是否會出現「誘導性」的或者「先入為主」的問題,譬如先問:「你認為國民黨擺脫黑金形象了嗎」,問題的排列順序是否合理,譬如緊接著上一問題問:「假如明天大選,你會投誰?」問卷中問題的數量,也是影響著受訪人的意向表達,影響著民調的準確程度。除此之外,民調機構喜歡在某一事件發生後或者在某一特定時間進行民調,且幾乎都會加上:「如果明天投票你會支持誰? 」。把特定事件與未來的選舉相連,誤差也就產生了。 四、訪問過程 訪員能否清楚地按照問卷的設計者的指示讀完全部提示,立場是否客觀、不帶有任何感情或個人傾向。 五、機構效應 儘管民調執行機構認為自己是中立的,但被訪者往往根據自己的印象,把民調機構劃歸不同的陣營。泛綠選民如果接到親泛藍的民調機構的徵詢電話,則可能表現出較高的拒訪率、反之亦然。 六、資料的處理 在處理原始資料時,是否根據受訪者總體的地區分佈、年齡分佈、性別分佈、族群分佈等特徵進行加權處理。 七、數字的詮釋 調查結果出爐後, 媒體在公佈民調時,不同的文字處理,也會產生不同的聯想。譬如馬蕭配的支持度為39%,謝蘇配的支持度為35%,媒體可能詮釋為「馬蕭民意支持度小贏謝蘇」。 實際上,如果信心水準為95%,誤差為正負3%,則兩者的差距在誤差之內,不能解釋為「馬蕭小贏謝蘇」,這樣的差距,在統計學上並無意義。 八、民調的方法 電話抽樣調查,採用分析途徑是統計學;回收問卷,採用的分析途徑主要是社會學;入戶面談,採用的分析途徑則主要涉及心理學。採用不同的民調方法,其結果也不一樣。 綜上所述,在民調的實施過程中,有8個因素、10個環節可能出現誤差。如果每個環節的誤差為5%,則民調的準確率最高只能達到95%的10次方,即59.9%。也就是說,即使政黨、媒體和民調機構都沒有弄虛作假,民調的準確率最高也只有59.9%。 所以在看待民調結果時應該審慎考量,是誰做的民調?樣本數有多少?如何抽樣?誤差多大?信心水準多少?未表態者有多少?是否有機構效應?而且要綜合多家民調做總體研判,而不是就單一結果就解讀為真正民意。 沒有信賴及科學基礎的「偽民調」,不過是一種「真實的謊言」罷了!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