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30 07:33:15瀏覽2418|回應3|推薦16 | |
如果拿「你對台灣的新聞媒體評價如何?」來做民調,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台灣的媒體爛透了!」。如果繼續再問:「能不能具體的說你為何覺得媒體很爛?」,相信每一位受訪者都能舉出不少實例來證明。再接著問第三個問題:「那麼你覺得台灣媒體的生態是誰造成的?」恐怕答案就眾說紛紜了。如果再問第四個問題:「你覺得怎樣才能改善台灣媒體的亂象?」我想,回答:「不知道」的恐怕占大多數。 相信大家都知道大眾媒體(Mass Media)這個字,但對台灣的媒體並不適用。既然是Mass,媒體顯然該有一定的閱聽群眾做基礎。但是台灣的媒體只能勉強稱做是(Minority)。過多的同質性媒體,使得每一家媒體服務的是極低比例的群眾,而成為名符其實的「小眾媒體」(Minority Media)。 媒體要靠甚麼生存?大家都知道是廣告。如果你是廣告主,你的廣告要下給誰?攤開收視率調查,每一家媒體的收視率都是個位數,甚至只有小數點。一個廣告打下去,只有百分之幾甚至零點幾的人看得到。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只好雨露均霑,一次下給三家五家。而媒體為了搶食這有一餐沒一餐的廣告大餅,不出奇招怪招,怎麼生存? 為什麼「裸體加屍體」可以在短時間內打敗經營數十年的正派報紙?為什麼電視媒體可以顛倒是非、製造新聞、甚至充當政黨的宣傳工具而沒有任何責任?有人會說這是民眾的錯,「因為大家愛看,所以媒體就這樣做」。但與其責備民眾嗜血,不如說是民眾被「強迫收看」。因為,民眾並沒有其他選擇! 過多媒體競爭的結果,也造就了台灣記者的採訪亂象。媒體主管要記者跑新聞,通常已經設定好主題及答案。記者沒有發揮的空間,只能聽命行事,要不然就等著走路。最明顯可見的就是記者問問題的方式,筆者在第一段所提出的幾個問題,其實是一般國外記者的發問方式。這樣的問法,不會有標準答案。因為你問的是問題,而答案在受訪者心裡。反之台灣媒體記者為了「採訪主題」而做的「引導式發問」,其實是用他要的答案去誘導受訪者回答,所以記者會問出像「殺了這麼多人你不後悔嗎?」、「夫人被起訴您覺得委屈嗎?」、或是「住在軍營裡不能抽菸喝酒你們不覺得不合理嗎?」這樣的誘導式問題也就不覺得奇怪了。只是這樣的發問,得到的是真實的答案嗎?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 有很多人呼籲媒體應有監督機制,事實上也有這樣的機構在執行。但是這樣的媒體生態,光靠媒體的監督或自律根本不可能改變。筆者認為媒體的管理及退場機制才是解決之道。政府應該在不干涉媒體自由的前提下,用逐年縮減發照數來促成媒體間的整併。避免直接干預媒體的經營,但是讓媒體在縮減數量的壓力下自行思考整合。家數減少了,單一媒體的群眾基礎增加了,媒體為了求生存,為了擴大市場,才會自然轉變為服務更大多數的閱聽大眾,才會有收入更豐富的廣告,才會有更多預算製作出更有質感的節目,而不是流於越做越小的惡性循環。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