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盛杞 杏林長青楷模
耿大祥 專訪
行醫已逾半世紀的鄭盛杞醫師,是杏林長青楷模。民國七十二年十月,鄭老醫師榮獲當時省主席李登輝先生頒贈「松柏長青」匾額,為地方醫療工作長期默默奉獻的精神,獲得了肯定。
我到桃園縣龍潭鄉鄭醫師開設的盛杞診所,見到八十二歲高齡的鄭老先生,只見他鬢髮雖已銀白,卻面色紅潤,精神健旺,他戴一副老花眼鏡,耳掛聽筒,身穿白色醫師服,正細心為病人診治。
他露出和藹可親的笑容為一個孩子診斷,小孩都怕吃藥打針,他溫和的言語減少了孩子就醫的恐懼感,回答一旁的母親的問話,沒有絲毫不耐。
我看得出來,人們對小診所的老醫師充滿了信心,這位仁心仁術的長者想必是鄉里間大家最好的朋友。
鄭醫師上午已看了三十多位病人,他的診所中另有一位學醫的外甥為他分勞,可是,許多病人指定鄭醫師,除了星期日下午休診,每天都十分忙碌。不過,他笑著說,他忙得很快樂。
忙碌就是幸福,鄭醫師一定深深體會了這句話。
鄭醫師生於民國前一年,民國二十三年畢業於台大醫學院前身台北醫專,二十四歲開始行醫,至今已五十八個年頭,期間從未中斷。
二十七歲時回到家鄉龍潭,開設盛杞診所,為當時交通極不便利的偏遠地區奉獻一己心力。近六十年來,他每天準時應診,在六十五歲以前,不分日夜全天候服務,即使如今逾八十高齡,仍每天為病人付出十小時,他的敬業精神令人敬佩。
慈悲為懷
鄭醫師出生於樸實的關西小鎮,年少歲月過得十分艱苦,幸有母親辛勤培育,鼓勵向上,讀中學,習醫科,自強不息。終於奮鬥有成,成為內兒科專精的醫生。
回鄉間開設診所,賢內助是精神上的支柱。由於收費低廉,醫術高明,得到病人的信賴。抱著救人濟世的信念,不論貧賤,一概完全照顧,付不出醫藥費的,可以減免,雖然他自己的生活過得很艱苦,內心卻異常充實。
年輕的他,常騎著一輛腳踏車,攜帶著出診包,騎遍鄉間角落,不論寒暑,也不在意刮風下雨,隨叫隨到。由於責任感的驅使,他永遠努力不懈。由恢復健康的病人,他肯定了自我,也對自己的醫術感到自豪。
的確,他是應該自豪的,因鄭醫師而解除病痛的鄉人,曾給予他「深入鄉間活菩薩」的美譽。
就因為早年曾親嘗貧病交加的苦痛,弱冠之後習得醫術,本著不計報酬的仁心,救人第一,更在良心和責任心的驅使下,不辭辛勞服務病患。可貴的是數十年如一日,從不知老之將至。
鄭醫師告訴我,目前每天在診所應診的時間是,早晨七點半到中午十二點,下午兩點到五點半,晚間還門診兩小時,每天面對病人十小時,他一點都不覺得累,反而很快樂。病人病情好轉是有成就感的快樂,病人把他當朋友一樣閒話家常,也是另一種快樂。
下鄉出診多年,鄭醫師也學了些山地話,他欣賞山胞的樸拙,對他親切又信任。遠從巴陵、竹東來就醫的,令他感動。遠近馳名,實亦其來有自。
的確,如果一個人把工作當作是一種樂趣,就樂此不疲了。
自職業以來,病人一在頌讚「華陀再世」應當之無愧。「杏林之光」是他行醫五十五年桃園醫師公會頒贈的,以一顆慈悲為懷的心博施濟眾,半世紀如一日,多麼不易!
我看到鄭醫師客廳牆上有一幅字,把他的功德頌揚得十分肯切,有趣的是並崁上鄭盛杞醫師的名字,抄錄如后:
鄭重行醫半世紀 醫術超群獲肯定
盛名遠播傳遐邇 療治病患十餘萬
杞樟人傑囊中錐 奉旨天命施仁術
醫術高深有口碑 獻資興學為鄉梓
以上指示條幅部分文字,大致已將醫師功業描述,末句獻資興學為鄉梓,也是他仁心的另一種表現。
獻資興學
鄭醫師對教育事業十分熱枕,捐獻資金不遺餘力,他表示凡學校有需要,都願意樂捐。
關西國小是他的母校,他曾一再捐款充實校內各種設備,添購圖書,設置獎學今,鼓勵學弟妹深造,將來成為有用之材。
龍潭國小是他的兒女就讀的學校,現在每個兒女都在社會上有成就,感謝學校基礎教育的培育,他捐資佰萬作為獎學金。這一大手筆可以看出為人的慷慨,和懂得把金錢作為最有用的安排。
老醫師家中佈置一點也不豪華,但是他表示他很富有,才有能力樂捐。如果將不必要的享受換作培植有用的人,又何樂而不為呢?
連他自己都記不清這些年來曾經捐獻過多少?但是我稍稍列舉獎狀紀錄,就可知曉大概:在民國七十五年,分別獲得新竹縣政府感謝狀、獎狀及省政四等獎狀;七十六年及七十八年又以捐資興學獲省府一等級四等獎狀,由此可見樂善好施。
鄭老先生說,為善不欲人知,他不喜歡出鋒頭,只要默默行醫。
旋護濟世一甲子已令人欽敬,不斷捐資興學造福鄉里更難能可貴,鄭醫師的長者風範是年輕人的榜樣。
醫師家庭
鄭醫師一生中有三位重要的女性。一位是在貧困境遇中支持、鼓勵他求上進的母親,尤其在讀醫科大學期間,母親辛苦湊集學費,由關西走一天路送到台北來,令他感愧,立志將來濟世救人,不辜負母親的期望。
學成後即與李玉妹小姐成婚,李小姐畢業於新竹女高,書香之後,知書達禮,是他的精神支柱。婚後回龍潭開業,服務桑樟,夫妻共同策劃,漸漸奠下基業。五個子女相繼出世,家中不但人丁興旺,診所業務也蒸蒸日上,賢內助功不可沒。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每個孩子在母親的教導下都乖巧懂事,知道上進。
不幸在鄭醫師三十三歲那年,妻子一病不起,遺下幼小子女,所幸姨妹接替了姐姐,彌補了他喪偶之痛。以後又陸續生下六個孩子,賢淑的夫人不辭辛勞的把十一個子女管教成人,三十多年後她也辭世了。
雖然兩位夫人都不幸早逝,可堪告慰的是,十一個子女都學有所成。其中五個兒子喊兩個女兒的克紹箕裘,長子是醫學博士,又有四個女兒嫁了醫師,所以鄭老先生的兒子女兒和女婿其中超過十個為執業醫師,真可謂醫師家庭。
鄭醫師教育子女個個有成,其中大半投身醫界,在升學競爭十分激烈的現代台灣,考入大學已是不易,何況擠身醫學院?他們的出類拔萃,的確難能可貴。
當然,這是有原因的,從鄭家客廳櫃子擺的一快銀盾上,我找到了答案。那塊銀盾是民國六十二年婦女節由桃園縣各界贈送,是當選幸福家庭所得榮譽,銀盾上刻著四個字:「齊家有道」。
那時候第二位鄭太太還在人間,這必然是她付出一生精力撫育十一個孩子後得到的最大報償。
每一個有成就的孩子,又怎能不感念父母為他們所付出的一切?
養生有術
鄭醫師已經八十二高齡了,卻是耳聰目明,面色紅潤,少見皺紋,走路腰桿挺得筆直,不顯老態。
探問老先生養生術,原來是生活規律,早起早睡,勤於活動的緣故。
鄭醫師每晚九時半睡覺,清晨四時半起床,起床後匆匆梳洗,便開始每天晨間的運動──爬樓梯。
他住的是四樓透天厝,一樓是診療室、候診室和藥房,二樓以上住家,五樓屋頂是花圃。他便由一樓直上五樓再下來,走二十趟來回。唯恐數不清所走的趟數,五夏上放置二十根竹籤,每上樓一次,拿一根放在一樓,竹籤拿完,二十趟也走完了。
那筆直的樓梯,上下二十回,身體健康的年輕人都會喊累,他表示毫不吃力,真是老當益壯,想必是每天不間斷鍛鍊的緣故。那麼,身體衰弱,老,不是藉口,只有多活動,筋骨才硬朗。
每天走完二十趟樓,用過早餐,便在五樓屋頂花園中蒔花。早晨空氣清新,呼吸有益身心。種種盆栽,培植花樹成長,也是一種樂趣,這是他診病之餘的清遺。
星期日下午休診,老先生經常回關西老家,在山坡地種樹。他說,他種樟樹,是要留給後代子孫看。是看前人努力的痕跡吧?也許這是他對後人一種意義深長的啟示。
我到五樓頂,參觀老先生種的花卉,放眼望去,總有百餘盆,形形色色,歹小盆栽,不少盆花正展露美麗的顏色。真的很佩服他經營的耐心。
工作之餘,以花草怡情養性,即使子女如今都已不在身邊,他也不再寂寞。
感謝和感動
鄭醫師表示,得到醫療服務獎,除了感謝還有感動。
感謝肯定他一生的努力,感動在垂暮之年仍能得到最大的鼓勵,而願繼續盡一己微薄的心力,貢獻社會。
默默耕耘的人能夠得到表揚,也蘊含著深長的意義,給後繼者服務的人生觀更為落實。
但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學習鄭醫師的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執著地全力以赴。
兩代「醫」心!偏鄉行醫 父子隔20年同獲醫療奉獻獎
陳鈞凱2012年9月14日 15:31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大愛會一代一代遺傳!台東縣長濱鄉衛生所牙醫師鄭俊良,過去20年來,總是利用私假、自費巡迴全台各地偏鄉聚落,戲稱是「全台灣陪原住民小朋友吃過最多營養午餐的牙醫」,不但獲今年醫療奉獻獎殊榮,20年前,他的父親、家醫科醫師鄭盛杞也因長期服務偏鄉獲頒同獎項,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對醫奉獎父子檔。
第22屆醫療奉獻獎得獎名單今(14)天揭曉,個人醫療奉獻獎7人,得獎人分別為:甘惠忠神父、黃勝雄醫師、莊苹女士、張冠宇醫師、鄭俊良醫師、華淑芳修女、高東輝醫師。
特殊醫療貢獻獎得獎人為「台灣復建醫學之父」連倚南醫師;團體醫療奉獻獎得獎團體為今年正好來台60年、曾用竹籃保溫箱救過不少早產兒的天主教靈醫修女會。
「牙醫師,我的牙齒軟了!」談起偏鄉孩子的童言童語,56歲、單身的鄭俊良掩不住一臉的笑意,不少偏鄉孩子在遇到鄭俊良之前,根本沒看過牙醫,一見到他上山,常一擁而上、團團圍住,搶著要求拔牙,這在都市是根本看不到的場景,不過,只要拔過一次牙的孩子,下一次就嚇得不敢再靠近了。
鄭俊良深切體會,越是鄉下地方,越需要牙醫,每次上山看診,幾乎都是自掏腰包購買儀器、藥物,為了抓緊時間看牙,他甚至得帶著睡袋就睡在學校的保健室裡,好一大早就能多拔幾顆牙。
鄭俊良不諱言,對偏鄉居民之所以有一份特殊的情感,父親是背後最大的因素,鄭俊良父親鄭盛杞生前長達6、70年都在偏鄉服務,常常半夜一通電話,就急急忙忙上山看診,時隔20年,如今父子同獲殊榮,更寫下醫奉獎父子檔的記錄,他卻謙虛的直說「心中只有慚愧,我差父親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