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4/25 17:37:33瀏覽1305|回應1|推薦4 | |
「專賣制度前の臺湾の酒」全書為紀念專賣制度實施十週年,彙整了前人相關田野調查紀錄及日本內地相關資料而成。從中,可以得知日本酒輸出品項,其實比近代公賣制度開放初期還廣。在總督府推行專賣制度前,伴隨移民人口需求,已經有許多作品被引進到台灣,其中辰馬本家(白鹿)甚至還在台北有分公司。同時,台灣除了生產日本酒之外,原住民族甚至有生產「燒酎」之技術。 專賣制度始於1922年間,無論專賣制度起始與否,由於近代貿易便利之故,本土酒類商品皆可直接原裝銷往台灣,這部分從台灣近期從舊出張所等地尋獲之空酒瓶即可輕鬆驗證。然而,此時日本酒造中,除了月桂冠等大酒造,將作品以小容量玻璃瓶詰之外,大部分酒造都以木、陶樽為主,並採用計量販售制。 綜整各項資訊,或許可以針對「正宗・台灣銘酒」梳整出下列資訊。 一、證明從江戶一路蔓延到明治時期,開始推行商標法之前,這「正宗」之亂,台灣也曾參與其中。只是無從推測這主事者怎會突發奇想,將其添字加註為台湾銘酒。 二、既然標註為台湾銘酒,那或許將會是以在台日人作為主要銷售對象。畢竟,在日本已將正宗做為美酒代名詞了。在同一章節中也顯示,台人在酒標設計喜好項目上,這「正宗」二字並不是選項。 三、最後就是這「正宗・台灣銘酒」是從日本有田訂製陶樽來台,以利計量販售;還是採用小容量玻璃瓶詰方式,直接販售與消費者?關於這點,或許兩種形式都有可能。原因如下: 1、日本內地狀況:以當下日本內地環境而言,是時酒造數雖說,卻是以中、小型地元酒造為主,同時酒造們採用產、銷分離制度。將釀造完成的作品交由批發商進行販售,以容量較大之木、陶樽販售,會是較為便利之選項。後續,則由月桂冠及明治屋將瓶樽這包裝發揚至日本境內各地。因此,是時日本境內兩種銷售模式併行。 2、台灣發展進程:台灣清酒發展進程較慢,然而卻可同步引進當時最新之技術及觀念。假若瓶樽包裝在日本已蔚為風行,那這「正宗・台灣銘酒」或許有可能直接跳過了木、陶樽這種銷售模式,直接以瓶樽包裝進行銷售。然而,假若這「正宗・台灣銘酒」屬於地元型小型釀造場,那從有田引進陶樽來計量銷售,或許有一定可能性。 3、結論:上述兩點或許都有可能,然若進一步參照中研院所藏,專賣制度前民間業者實際使用之商標圖例,那就不難發現其實台灣已經跳過了木、陶樽階段,直接分裝為玻璃瓶來小量銷售了。 參照「旧酒」這商標而言,連同封簽防偽這概念也都同步引入了台灣酒造界中。因此這「正宗・台灣銘酒」是以玻璃瓶裝形式販售之可能性最高。 四、後記:從近代特定名稱制度入門,從而學習品飲,後續延伸至其他雜學。只能說停下來了,就不會進步,學習永遠沒有止境。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