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04 17:25:18瀏覽1094|回應0|推薦3 | |
你有個好夢嗎?恭喜你,昨晚可能睡得不錯。夢,決定你是否有一夜好眠。 李奧納多在本屆奧斯卡得獎片「全面啟動」(原名:Inception)中,創造一個夢境的異想世界。劇中人在睡夢中飛簷走壁,遊走在自創劇本的夢境裡,夢中人還可以再進入第二層夢中、甚至第三層…。夢中夢,夢裡又作另一個夢,夢中的自己能操控意念,甚至進入他人夢中修改意念、植入「癌細胞」。 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暨心理衛生中心醫師楊聰財說,科學界仍無法進入他人夢中,遑論植入意識,且目前尚無法得知大腦潛意識到底有幾層。署立雙和醫院神經內科、北醫大副教授胡朝榮說,以目前的科學儀器,我們只能知道人是否在作夢,至於夢的內容,就只能憑當事人的口述了。 為什麼人會作夢?「其實狗、貓都會啦!」振興醫院精神科醫師嚴烽彰說,作夢其實是記憶整合,睡覺時四肢肌肉放鬆,細胞開始修復,腦神經相互連結,可將白天經歷的事情整合成記憶。 那睡覺與做夢是什麼關係?胡朝榮說,夢與恢復體力相關;作夢時,彷彿關閉全身肌肉的開關,讓全身的肌肉都軟趴趴的,達到最放鬆狀態,睡眠者可以盡速恢復體力。因此,要是你一直沒作到夢,大概睡得不好。 沒有作夢的印象,未必沒作夢,楊聰財指出,那只是醒來後不記得。他說,要判斷有沒有作好夢不難,只要看看緊閉的眼皮下,像有隻小老鼠在地毯下鑽啊鑽似的,就是眼動期的夢鄉了。 在
全面啟動夢中夢 科學操控不可能 「全面啟動」的劇情中,男主角妻子沉溺夢中,不想回到現實。這在臨床上倒還真的有不少這樣的人。嚴烽彰說,睡著就不會煩惱,不少患者常用睡覺逃避現實。 劇
那怎麼醒來呢?電影安排劇中人從高處墜落的失重感讓人清醒。這觀點很有意思,楊聰財指出,快清醒前,人體四肢肌肉仍未恢復,無法聽命大腦,因此出現意識與身體不協調;聽過或經歷過「鬼壓床」嗎?其實只是大腦說要起床了,四肢還在睡覺的不協調狀態罷了。 「放心睡吧!」醫師說,就睡眠醫學角度而言,作夢確實有其正面功能,至少目前不必擔心有人闖入你的夢中世界。 今年二月有篇發表在《一般精神病學彙刊(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的文章,宣稱人睡得太多並沒有好處,每晚睡眠時數低至五個小時的人,存活率比睡上八小時者還好一些。由於這個說法挑戰了傳統「人一天應該睡滿八小時」的認知,加上現代人普遍有「睡眠不足」的問題,因此這個消息馬上登上了各大報;聳動一些的,還出現「多睡早死」的標題。這個結果,究竟是怎麼得出來的呢?其實這是從「美國癌症協會」在 1982 ~ 1988 年間進行的一項大規模「癌症預防研究II」中,所蒐集的資料統計分析而得。由於參與調查的人數多達 110 萬人(男性 48 萬,女性 63.6 萬),所以過了十幾年的時間,有關睡眠的資料才輸入電腦,加以分析。其實,這已經是該協會進行的第二回如此大規模的研究(上回是 1959 ~ 1965 年)。有關睡眠長短及死亡率這部分,兩次調查結果大同小異。只不過新的調查對於同時有兩種病症的各種情況,在統計分析上做了更好的控制。問題是:這樣的結 果要如何解釋,以及能做什麼樣的推衍。 參與該項調查研究的「正常人」從 30 到 102 歲不等,平均年紀男性是 58 歲,女性是 57 歲,標準差在 10 歲上下。睡眠以及其他資料是由問卷填寫得來,死亡的資料則是六年後的追蹤調查。結果有超過 98% 的追蹤成功率,相當不容易。這些人在六年內的死亡率,男性是 9.4%,女性是 5.1%。 這項調查結果,其實跟一般人的想法,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自稱每晚睡八小時(7.5 ~ 8.4)的人最多(男 38%,女 38.8%),七小時者次之,分別是男 31.8%,女 33.8%;因此,睡七到八小時的人總加起來,超過了 70%。再來是睡六小時的人,男女都在 15% 左右;其餘的就只有個位數甚或更低的比例。因此,絕大多數人(>85%)每晚睡眠六到八小時。 至於死亡率的估算,他們使用了複雜的統計模型,同時輸入了 32 個「共變量」,分屬於人口統計風險因子(性別、種族、教育等)、生活習慣(運動量、抽菸與否、上不上教堂等)、睡眠習慣(睡眠時間、失眠情況)、健康情況 (有無生病、身體質量指標、各種疾病史等)、及藥物使用(是否使用安眠藥、降血壓藥、利尿劑等)等五大項目,然後由統計模型推算出每個共變量的風險比值 (hazard ratio, HR)。以該報告的主角「睡眠時間」來說,他們將每晚睡七小時的 HR 設為參考值(1.0)。以女性為例,睡五及六小時個體的 HR 都是 1.07,代表在那六年間,要比睡七小時的人高出 7% 的死亡風險。睡八小時的 HR 是 1.13,就高出了 13%。睡眠少至四小時的 HR 是 1.11,還比睡八小時的來得小(男性則不然,高至 1.17)。睡眠長過十小時及低至三小時的,HR 則分別是 1.41 及 1.33,風險相當高。 對統計不那麼熟悉的人,只有暫且接受該篇論文「經過共變量調整後的風險比值」所得出的幾點結論:(1)睡得太多,不見得好;(2)睡少一點,並無大礙;(3)多數人的睡眠時間,還是落在「理想值」內;其實,作者也強調,這只是調查結果的相關性分析,並無法證明其因果關係。因此,主動減少睡眠時間是否能增長壽命,還是未知數,一般人也不必急於跟進。 其實該篇論文還有一項睡眠指標──失眠──與死亡風險的關聯,一般報導大多忽略了。問卷以過去一個月內,自承的失眠次數為指標,有 49.4% 的女性一次也沒有,不失眠的男性則高達 70.4%;其餘從一次到多過十次不等。以上述統計分析後,有過失眠者不論失眠次數多寡,也無論男女,其風險指數都要比自承沒有失眠的人來得低,約少個 4 ~ 19% 不等。看來失眠還有助於存活!? 上述發現對於容易失眠者是個好消息,也再度支持少睡一些,可能並無大礙的說法。由於這種問卷調查,無論睡眠時間及失眠與否都是主觀的認定,對於睡 眠的品質好壞不可能有任何的評估。因此,擔心自己睡不好的人可能不見得有那麼糟,反而是相當關心自己的身體。先前的睡眠研究也指出,人主觀的認定,常不符 合客觀的紀錄,如腦電圖。許多抱怨睡不安穩及失眠的人,實情並沒有那麼嚴重,他們處於熟睡的時間,也常比自我的認定來得長。 但另一項因子──安眠藥的使用──卻是壞消息。一個月內不論服用多少次安眠藥的人,死亡的危險指標都顯著高過完全沒有服用者(高出 10 ~ 25%)。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成年男女裡完全不用鎮定安眠藥的,只占 46.9 ~ 48.6%(男多於女),連一半都不到。由此可以想見,擔心自己的睡眠,是相當普遍的問題。至於國人服用安眠鎮定藥的比例並無統計資料,應該是少得多(純 屬個人臆測),但擔心睡眠的比例,只怕不相上下。 歸根究柢,人究竟一天該睡多久才健康,只怕是沒有標準答案,絕對也因人而異。這項相當耗時、耗力、耗錢的「科學」報告,可以說打破了成年人一天還 得睡滿八小時的迷思,可能讓某些睡得少的人心理好過一些。然而,這樣的調查報告也有其先天限制,只能看出族群的趨勢,卻不能為個人的情況背書。所以「盡信 書不如無書」,多些常識,了解自己,其實才是更要緊的。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