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台灣媒體發展現象談危機處理的啟示!
2010/09/27 08:49:58瀏覽432|回應0|推薦0
台灣,全世界新聞自由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根據美國獨立機構Freedom
House的調查,台灣新聞自由度與歐美等先進國家不相上下。在這樣自由開放的媒體環境中,企業很容易被放在顯微鏡下檢視,也自然造就了許多的危機事件。
這些危機事件的成因或許不同,但我們嘗試歸納出媒體處理這些危機的共通現象,期望能提供企業做為危機預防或危機處理的參考依據。

 


Map of Press Freedom 2009     


 


現象一:媒體生態圈造成危機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大 


台灣危機新聞最大特色即是媒體之間相互影響,最後形成滾雪球效應。平面報紙通常是
危機新聞的源頭,隨後電視台開始一窩蜂的追逐 –
台灣24小時新聞台多達7家,已是世界第一,再加上網路新聞推波助瀾,到了第二天報紙又再繼續追蹤危機發展最新狀況。這種周而複始的「跟風」,經常會造成
企業危機無法一天結束。如果企業處理不當或無法即時處理,常會造成好幾天,甚至數週的危機連續劇。


 


● 現象二:全球無國界,壞事傳千里 


全球無國界的情況,在最近幾年最為明顯。企業越不想被傳遞的壞事,往往透過網站、
外電、全球新聞網,如CNN等,就很容易傳到全世界。從2006年中國官方測出某品牌化粧品含鉻事件、2008年中國奶粉含三氯氰氨事件,再到今年全球
H1N1防疫事件等,再再證明「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現象。


 


● 現象三:網際網路已逐漸成為製造危機新聞的溫床 


Web2.0最大的特色在於全民參與,在網際網路上大鳴大放,完全不構成任何問
題。這也成為危機新聞的最佳溫床 –
特別當電視記者缺少新聞時,網友們的抱怨、申訴或爆料,很容易變成一條條的電視新聞,隨後再加上媒體生態圈的推波助瀾,於是又產生一齣危機連續劇。這種
Web 2.0危機事件擁有每分鐘都在改變的特性,企業任何做法都會遭至嚴重批評,實為最難處理的危機狀況。


 


● 現象四:台灣媒體經營面臨挑戰,已對新聞品質造成影響 


台灣媒體經營環境面對嚴峻挑戰,已是眾所皆知的事實。此一挑戰造成資深媒體人的流
失、年輕記者們的龐大工作量,甚至有電視新聞報導取材以收視率結果為導向等狀況。這些狀況都讓危機新聞無法被完整陳述,或是被更仔細地多方查證,嚴重影響
到新聞的品質,也讓企業處理危機時面臨更多的挑戰。


 


● 現象五:台灣媒體報導已對政府決策方向產生重大影響


長久以來,媒體被定義為第四權,形成另一股對政府監督的力量。事實上,我們也觀察到,在危機事件中,台灣媒體對政府角色、決策或是觀點,時有批評、質疑,甚或是建議,已對現今政府構成相當大的壓力,甚至有可能影響政府的決策速度與方向。


 


面對上述五種媒體發展現象,我們建議企業主應抱持著「與其負面批評,不如積極面對」的態度。至於當企業預防危機或面對危機事件時,實應將這五種現象謹記在心,做為危機媒體策略的重要參考因素。我們建議企業:


 


● 平時多多燒香:企業平時就應積極管理媒體關係,建立應有的溝通管道,以避免危機發生時,完全無法尋求平衡報導的機會。


● 隨時注意新媒體發展:對於網際網路等新媒體,企業應該建立一套監測機制,並適時利用溝通管道,回應網友們的抱怨。


● 掌握危機黃金24小時:在危機發生的第一時間,尤其是第一天,企業一定要即時回應媒體詢問 – 即使事件責任不清楚,解決方案有限,也應該要以誠懇的態度面對媒體。


● 留意國內外危機新聞:其他國家的危機,也有可能延燒至台灣;競爭者的危機,也有可能變成業界的危機。企業應抱持同理心態度,積極預防國內外危機的延燒。


● 考慮國情的差異性:對外商企業而言,在台灣發生的危機,經常會讓國外總公司摸不著頭續 – 此時一定要讓總公司知道,台灣利害關係人的態度,方能發展符合國情的處理方案。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onnywong1210&aid=444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