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基礎研究為何對藝術產業具有關鍵性的影響_淺談葉永青事件
2019/05/12 15:26:20瀏覽521|回應0|推薦3

今年農曆年過大陸藝術界開始大地震原因是比利時藝術家Silvain透過媒體,對大陸知名畫家,也是四川美院的前藝術教授葉永青提出畫作抄襲的異議。根據Silvain接受比利時《德尚》雜誌獨家專訪內容,原來早於1996年畫家Silvain就接到安特衛普博物館的通知,當時在德國Bonn展出的作品,看到跟他的作品非常類似,經過資料比對與查證,以及透過SABAM(比利時作家、作曲家和出版商協會)交涉將作品從展覽中撤下,後來在倫敦的一個展覽,發現又有一次類似案例,透過法國SACEM(法國作家、作曲家及音樂編輯協會)去交涉,那個展後來完全不見,這次是第三次,阿姆斯特丹畫廊的朋友通知Silvain,2月在Bonn展出的作品與他的畫作高度相似,因此他決定,透過媒體,公布這項訊息。值得注意的是,正式向媒體公告這次作品抄襲時,Silvain的團隊蒐集好長達71的資料,顯示歐洲藝術界在掌握資訊與資料的實力,相當強勢。

 此公開訊息經過社群網路傳播,在中國引起激烈回響,藝術圈內的反應很獨特,學術級機構幾乎靜止無聲,有些人表示沒有聽過這位歐洲藝術家,藝文界資深專家陳履生與喻軍很中肯地反省與檢討,其中也明確指出大陸藝術評論人缺乏中立立場以及藝術史學涵養的問題。台灣2位在畫廊界與藝術界頗具名聲的資深前輩,卻在短時間跳出來積極表態維護葉永青,維護的論辯立場則以藝術史的觀點為葉辯駁,此舉再次激發中國藝術界一些資深人士跳出來做觀念釐清,同時也讓他們內部再次反思中國藝術產業界長期以來被金錢與緊密的人脈關係所操縱,產生的種種問題。 

如果把這團糾結的問題,耙梳一個脈絡,我們就可以清楚看見一個關鍵問題:藝術與文化的基礎研究,被嚴重忽略,這個部分也正是藝術與文化產業最重要的核心。然而這一冷門功夫,在新興國家的藝術學院以及藝術產業是不受重視,公眾也不清楚這一個區塊的重要性在哪裡,而學院所教授的藝術史,與藝術相關的研究方法,也很難讓學習者學成之後能掌握當前藝術市場發展而藝術管理課程內容多半教授的是實務技術,藝術史與資料蒐集與分析的部分,必須靠這個領域的工作者自己不斷充實與擴展,用白話文說「各憑本事,加上藝術產業是封閉性高的產業,社會網絡緊密的族群,每個藝術社群關注的議題不同,資源與資訊呈現的是分散的狀態,這個給資本一個很大的運作空間,因此最後看到的是很多不合常理的「價格炒作」現象,作品品質不高,但是藝評人妙筆生花,學者一起站台亮相讓媒體報導,市場價格因此節節高升,等到出事,網路社群媒體病毒式快速傳播,媒體又以聳動的標題報導,藝術家生涯終止,藏家與投資者自己默認倒楣,因此藝術市場的「爆發與爆敗」,就成為另類的常態現象。 

會產生這樣的現象確實是來自一種特殊的時空條件我們可以從中國改革開放後到現在2019,看出這30年的時間,國際環境對於大陸藝術相關領域的發展,產生相當強勢的作用。當中國開放不久,隨即迎來1990年全球化時代的開展,外國藝術觀念與藝術市場的機制隨即進入中國,讓有才能的藝術家有展現的舞台。千禧年經濟發展迅速,國內外大筆資金快速湧入藝術領域,這個條件給中國藝術界再次帶來開放的希望與前景,同時也考驗藝術產業的能耐:用資金快速建置藝術市場體制,也能短時間內發掘藝術家,藝術經理人、獨立策展人如雨後春筍冒出來,但是有些傳統觀念的畫家,又基於對專業人才不信任,夾雜著過時的愛國心態,對於藝術交易獲利的觀點,抱持著「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心態,中介的藝術經理人與策展人良莠不齊的情形下,給機會主義者開啟一扇窗,創造一個操弄金錢漩渦的時機 

而這種現象以今年2月葉永青事件,可以說是集問題之大成。在輿論上,以「道德」為名的撻伐最多,道德與否卻是很空泛的情緒反應,無助於瞭解問題。蒐集網路報導文章32篇後整理分析可以看出中國作為新興藝術市場所面臨的5個主要的難題

1. 知識實力不足與資訊缺乏流通。

2. 藝術知識社群封閉。

3. 藝評人的角色與定位不明。

4. 藝術經理人機巧。

5. 學院人才培育問題。

上述5種觀點的共同問題,筆者認為,落點在藝術的基礎研究知識不足西方藝術史料與當代藝術的觀念對大陸藝術界言,還是正在摸索與發展的階段,藝術市場機制與拍賣運作,以及藝術品定價機制,還在形成中,大陸本土派也有自己的一套策略:藝術家走向藝術企業家的姿態,與投資人直接聯合操作藝術市場,自己生產自己直接營銷,獲利自己獨享,類似零售商的經營方式。

 然而現今我們所熟悉的藝術市場機制,在西方已經累積有相當多年的歷史與經驗,學者研究指出,藝術品並非是具體功能的商品,包含了抽象價值、藝術史認定的地位、以及累積的名聲與藝術家的不斷精進的能力,這很難用現行的商業管理與經濟學所謂的供需理論,直接去運作在藝術市場,因為這其中涉及多種專業知識的應用以及管理與人際網絡的運作,也就是說如何把藝術作品的價值轉換成市場價格,透過人際網絡以及專業經紀方式,讓消費者願意買單。從現行的藝術市場操作流程(如圖示),可以明白從藝術生產,藝術中介到藝術推廣與行銷,每個環節都包含特定的專業知識,粗略統計,至少包含藝術史學、圖像學、博物館研究、策展研究、公共行銷、教育學、金融、法律、管理學、傳播學等10種以上的專業領域知識,這還不包含,最新新聞訊息的蒐集與分析。 

一旦藝術品出現抄襲與爭議風暴,猶如骨牌效應,影響的範圍是很全面的,如圖所示,受波及的不只是藝術家本身信譽與地位破產,連同相關的中介產業與人士,例如學院、藝評人、經紀人、出版社等都一起連坐受到波及,進而運作藝術交易的機構,如拍賣行、畫廊等產業,都受到影響。當然,直接重災區要屬收藏家。一旦價格崩盤,幾百萬以上的作品,就如同廢紙,藏家自己的名聲(面子)損失也大。



這次事件的幾點反思

 1. 藝術創作的拼貼技法。有些輿論提起藝術發展過程中的特有現象「摹擬」,這個說詞為什麼在這個事件上並不適合?喻軍有清楚提到,中國有些藝術家,為了迎合市場需求的結果,技術速成是致富的要求與「利器」,如何能增進藝術創作的技能?在中國藝術教育尚未發達,資訊不完全,西方畫冊成為他們發展技術以及靈感的主要來源,不少畫家把學到的各類技術與風格,加以拼貼,成為他們自己的「獨特風格」。從這裡我們就可以明白,在資訊封閉的地區,這套「技巧」很管用,就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不太懂藝術史,生活上也很少接觸藝術的習慣,所以出現的時候,很少會被質疑,只要沒有被揭穿,大部分的情形下是可以生存的(有的生存得很好)。

2. 經紀人知識與見識問題。我們從Silvain接受訪問的文稿可以看出來,葉永青事件爆發前,其實Silvain已經提出兩次的聲明,表明歐洲的畫廊與博物館界已經有人注意到「抄襲」問題,已經不單純只是畫家本人的異議聲音,但是負責策展的團隊似乎並不理解歐洲在資料蒐集與對比的能力相當完備,也不明白這種被指控「抄襲」,會造成日後龐大的危機與損失。

3. 缺乏藝術資料檔案庫。從網路輿論資料來看,不少藝術界人士說「沒有聽過」Silvain這位藝術家,也不知道他的作品。事實上Silvain都已經成立基金會,可見得他的資料在歐洲是完整的,從這兩筆資料的反差,就足能看出,目前大陸藝術界缺乏完整的資料檔案庫,資深研究員、研究機構以及國家部會,也沒有意識到建置完善的藝術資料檔案庫的重要性。資料做的越詳細、越完整,蒐集廣度越大,就有利於建置藝術市場機制,市場機制包含:藝術品的來源、真偽、原創或是抄襲、藝術金融制度的建立與司法程序的保障。一個藝術品進行交易與二級市場拍賣的資料,不是只有用程式去跑價格統計數字,而是要連作品的來歷、製作方式、媒材、相類似屬性(例如觀念相近或式表現形式相近)、展覽資訊、藝術史定位與學術研究批判觀點,都要收納入資料檔案庫,這些細節越詳盡越好,而且要透明化,也就是免費公開讓公眾查詢,這樣不僅可以把劣幣篩選出市場機制之外,也能更有利於提升作品的價值與價格。進行官司訴訟,藝術品鑑定與鑑價,或是政策制定時,有一個可信的具體依據。

4. 藝術社群的封閉。藝術社群的專業性,獨有性,使他們與其他行業屬性能清楚地劃分開來,畫派之間壁壘分明,能穿越其中,是能獲得藝術團體信任,或是能帶來利益的中介人,一體兩面,相反的一面是:封閉的社群反而因為知識度不廣,加上人脈與傳承氣息濃厚,東方人的圓融社交特質,使得應該站在中立批判立場的藝評人與學界人士,反而失去職業本位,互捧、讚譽、說好聽的話,每位能上藝術拍賣的作品,都成為被頌揚的大師級人物,鮮少研究進行作品呈現風格比較與比對,因此藝術評論文章成為高級的行銷文宣,這樣使得廣泛的讀者、收藏家甚至學院裡的學生與老師們,看不出作品的問題。

5. 短期交易的操作模式。為了能快速成名與獲利,大陸的藝術交易市場頻頻出現短期交易操作模式,這個模式可以運作成功,是藝術圈內部人彼此互捧的現象給予豐沃的土壤,加上產業人士善用市場行銷策略,藝術家本人能用豐富的語彙訴說創作歷程,知名的藝術機構例如美術館或是博物館做出一檔又一檔的展覽,市場價格就可以立即顯現,短時間內即可名利雙收。這些種種環節並不需要知識體系,只要技術與生產鏈彼此扣連,就可以生成效應。只有在出了大問題時,才驚覺發現這個操作模式背後,知識內涵蒼白。

 事實上,一個藝術作品的創作,是包含技術,內容,表達,思考(就是哲學與美學),特殊文化以及創意等等元素,可以說是相當負責的知識集合體。它遠遠比文字知識,或是科學研究複雜。畢竟藝術並不是可控制,也不是憑著量化研究,幾個數據資料分析後就可以立刻確定。史上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國製作高端瓷器18世紀被歐洲國家成功解開製作技術為什麼中國頂尖極致的瓷器技術與高雅紋飾,最後被西方研究團隊攻破,並成功解碼根據歷史學家整理的資料可以明白歐洲近現代歷史發展,對於知識的重視,讓他們能從基礎背景與原由去探詢與解答問題,瓷器技術包含礦物學,地質學,物理熱能,人類學,考古學,藝術史與圖譜等資料,不斷去拆解與分析,甚至重複不斷實驗,最後找到答案。

 200多年前歐洲知識份子以知識來破解瓷器的歷史,在21世紀又彷彿重現。以葉永青事件來看歐洲的藝術產業機制以及藝術家的養成訓練能在危機來臨時有充裕的準備知識實力與體制建置的準備而不是資金的準備。反觀中國方面,重要的知識重鎮美術研究院,幾乎完全無法應付這個局面,反而是私人收藏家(藝術界人士還不是很喜歡他的土氣)劉益謙提出緩和的危機解決提議不提出賠償只要藝術家葉永青出面說明也願意給Silvain一個公開展示的機會然而知美術館就以在商言商方式執行理賠與解約,香港蘇富比將拍品下架,不會有任何批判,遵守商人本分。

 這個案子還可以後續持續觀察,我們也不能輕易地認為「這個是大陸的問題,我們台灣不會有」,我們在資料建置與藝術評論方面,目前為止超越他們的情形,然而我們自己內部是否也有類似「抄襲」或是其他尚未爆出來的問題?在全球化開放競爭的時代,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別人的問題就是檢證自己內部的好機會。

 這裡推薦幾篇值得閱讀的文章: 

1. 關於鑑定技術部分:曾肅良教授在博物館學季刊發表的文章《鑑定技術在文物蒐藏的重要性》http://web2.nmns.edu.tw/PubLib/Library/quaterly/200007_41.pdf

2. 著作侵權問題可參考: 葉茂林的文章從葉永青的畫作抄襲爭議,談著作權如何證明侵權https://artouch.com/view/content-11023.html

3. 陳履生在澎湃新聞發表的叶永青事件也给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家们上了一课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77596

4. 喻軍所發表的叶永青事件背后的当代艺术圈怪相与画册现象http://gov.eastday.com/renda/2012shwl/n/wypl/u1ai6237873.html

5. 西尔万独家访谈:抄袭与否自有公论,不会与叶永青和解林春梅  比利时德尚杂志https://mp.weixin.qq.com/s/KmU2E2RX741LROwt4h3h0A

6. 邱馨儀朱旭建 2017年發表的設計創作避免美術著作親權爭議之研究》。實踐設計學報,第十一期,頁128-148。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ogiblogi&aid=1266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