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07 01:43:42瀏覽1529|回應3|推薦24 | |
住在巴黎的塞納河畔,聽起來詩情畫意。但在塞納河畔,許多羅姆人住在露營車營地,家就是露營車,一點也不愜意。在法國,約有四百個這樣的營地,髒亂破落,生活條件不佳,孩童甚至無法上學。 法國境內的羅姆族超過兩萬人,來自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及前南斯拉夫分離出來的國家,人數幾年來未減少,除了巴黎,主要住在北部的里爾和東部的里昂周邊。 十月中旬,十五歲的羅姆族女孩里歐娜達一家被驅逐出境,遣返科索伏。警方作法粗暴,直接把她帶離校車,震驚社會。法國政府發言人表示,「攔下校車,在其他同學面前帶走一個孩子,真的令人髮指。」 歐蘭德政府後來妥協,允許女孩回法國繼續讀書,但家人不能同行。她哭著說,沒有家人陪伴,不會獨自回去。 法國內政部長瓦爾斯一向主張把羅姆人遣返母國,他表示,羅姆人生活方式與法國人極為不同,「法國不歡迎羅姆人,他們只有一小部分可以融入,想把他們整合進社會,是不切實際的。」民調顯示,大多數法國人認為應驅逐羅姆人。 吉普賽命運 重複上演 羅姆人就是俗稱的吉普賽人,是起源於印度北部、散居世界的流浪民族。羅姆人遷徙到歐洲後,英國人以為他們來自埃及,稱為埃及人,吉卜賽(Gypsy)是埃及(Egypt)的音變,後來稱他們為吉普賽人。羅姆人不喜歡這個名稱,認為帶有歧視意味。 歐盟估計,羅姆人約一千萬到一千兩百萬。在匈牙利,羅姆人與當地人不合,常遭攻擊。政府試圖讓羅姆人融入社會,但未能成功。 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二○○七年加入歐盟後,大批失業的羅姆人湧入西歐謀生,但普遍遭歧視及排擠。他們在城市周圍空地搭簡陋住所,若被驅趕,會在臨近城市再搭臨時居所,惡性循環。 羅姆人打零工,或在路口替往來車輛擦擋風玻璃,換取零錢,也有人乞討度日。但不管做什麼,很少有笑容,貧窮烙印在整個族群身上。 由於缺乏法律保障,羅姆人獲得安置的極少,甚至無法「定居」,否則會被視為「釘子戶」。二○一一年,英國強制拆除一處「戴爾農場」的違建,居住多年的羅姆人激烈反抗,警方使用高壓電擊槍鎮壓,場面火爆。 東歐各國經濟惡化,失業率高,政府減少社福開支,本就被排斥的羅姆人更難度日。不得已前往西歐,卻又遭歧視、驅逐。歷史上,這種「吉普賽命運模式」一直重複上演。 驅離 我們沒地方去了 在歐盟成員國中,法國對羅姆人態度最強硬。今年上半年,就把一萬多名羅姆人從臨時住處驅趕到別的地方,連寒冬都不例外。國際特赦組織批評法國,稱驅離手段不符合國際人權標準。 國際特赦組織前往羅姆人營地訪視,一名育有四個小孩的二十六歲女子抱怨,她在法國十年,被強制驅離十五次,「若法國政府無法幫助我們,何不讓我們待在這裡就好?我們沒有地方去了,總不能跟遊民一樣睡在街上。」但他們與遊民又有何兩樣? 二○一○年,法國政府首度強硬遣返大批羅姆人,引起世界輿論高度關注。許多歐洲議會議員十分憤怒,批評當時的沙克吉總統侵犯人權,違反歐盟法律。 沙克吉會這麼做,是兩起暴力事件導致的。一起是兩名持槍阿拉伯裔搶劫賭場被警方擊斃,引發大規模騷亂。另一起是涉嫌盜竊的「旅居者」青年因拒捕被憲兵擊斃。抗議者包圍憲兵隊,焚毀汽車和法國國旗。 公共安全堪虞,引起法國民眾不滿。沙克吉決定取締「旅居者」和他們的非法居住地,並大規模遣返。「旅居者」通常是指居無定所的羅姆人。 遣返 許多國家都這樣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歐盟委員會都表示關注,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則焦慮,大規模羅姆人回國可能引發「排外情緒」;就算在母國,羅姆人也被視為外人。 法國反對黨指責沙克吉政府有種族歧視之嫌,百餘城市近十萬民衆走上街頭,抗議政府的排外政策和羅姆人遭虐待。歐洲多個國家城市也有抗議活動。歐盟各國中,義大利明確表示支持法國的做法,德國、丹麥、瑞典因為驅逐過羅姆人,因而保持沉默。 法國強調,整治措施目的在打擊犯罪,不是針對特定族群;政府同時表示,具有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國籍的羅姆人享有歐盟公民權,享有在歐盟成員國領土上居住的權利,但需遵守公共秩序,不能給接待國造成過重社會負擔。 問題就在這裡,歐洲人視羅姆族為連累財政、敗壞治安、影響生活環境的「入侵者」,即使他們遵守公共秩序,也是社會負擔,民眾多數不願意接納羅姆人。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