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08 01:49:44瀏覽640|回應0|推薦11 | |
這很像電影情節,劇情到最後峰迴路轉。 伊朗總統羅哈尼到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未與歐巴馬「不期而遇」。 雙方關係出現暖化跡象,是羅哈尼六月當選後。羅哈尼到紐約,更帶來地震式轉變,他擺脫歷屆總統的反美語調,說,美國與伊朗都是「偉大的國家」,希望兩國政府阻止緊張升高。伊朗就是古時的波斯帝國,一九三五年後才把國名從波斯改為伊朗。 對此,各國同聲稱讚。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示:「羅哈尼給我的印象是,他願意與國際社會充分合作。」法國外長費比亞斯說:「伊朗的態度已經出現非常大的轉變,這是正面的發展。」 而歐、羅直接通話前一天,雙方已熱身,美國國務卿柯瑞與伊朗外長查瑞夫在紐約舉行了罕見的會談。 ● 經濟制裁 伊人叫苦 關係解凍絕非突如其來。羅哈尼上台後,致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認知這需要盡快解除西方的封鎖;而美國也愈來愈意識到,伊朗在解決敘利亞、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問題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羅哈尼一襲神職長袍,在紐約一周,旋風般的演講、發推特、電視訪問,把自己變為推銷好手,無非是希望早日結束伊朗的孤立。伊朗因核計畫遭經濟制裁,民眾苦不堪言。 元首通電話的消息,立即在伊朗引起迴響,首都德黑蘭商家充滿歡欣,開麵包店的穆罕默迪說:「我們受到制裁的傷害,物價飛漲,什麼也買不到。」 青年艾托瑞說:「什麼事都可透過友誼解決,戰爭、制裁和衝突從來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一個退休者感嘆:「經過這麼多年,我們終於不再自我虐待了。」 ● 羅哈尼 返國被丟鞋 許多伊朗人認為,羅哈尼推動了競選時的「希望」口號,他與從前強硬、保守的總統不同。穆罕默迪說:「有了羅哈尼,我們就有了改善的希望。」 學者巴希里發表文章稱,可以想見,勢必面臨伊朗國內保守派與以色列強力反對。他說:「許多國家,尤其是錫安政權認為,美伊關係正常化必將危害它們的利益,將設法阻撓。」 果然,以色列官員在聯合國大會就表示,「羅哈尼今天來到這裡,是為了欺騙全世界;不幸的是,許多人樂意上當。」 伊朗人對西方充滿疑慮和不信任。一個婦女說:「我問候所有美國人,但你們的行為實在不對,你們的政策就是戰爭和威懾,不要這樣限制和制裁我們。」而羅哈尼返國時,約六十個保守強硬派到機場「迎接」,高舉「美國去死」和「以色列去死」標語,還有人朝羅哈尼的車隊丟鞋。 羅哈尼和歐巴馬都面對國內壓力。歐巴馬突如其來的舉動,立即引起國會憂慮,要求他澄清伊朗政策是否生變,擔心操之過急。 美伊都由不同管道透露,兩國總統並未正式會晤。羅、歐也擔心過快推動兩國關係,可能欲速則不達。雙方極為謹慎。表面熱絡下,和解之路不輕鬆。 羅哈尼強調核設施的民生用途,發展的決心不變。但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他統治下的伊朗,也有強烈不信任感。核能的軍事、民用只在一線之間,誰能保證伊朗不會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 破冰 是情緒性議題 外交關係的走向,離不開核心利益這一主線。對伊朗來說,發展核能是維護主權的重要手段,無論強硬派或溫和派當政都不會改變;對美國而言,維護以色列安全、防止伊朗獲得核武器,也是不變的目標。 分析家說,兩國若要全面和解,需要兩位元首說服國內政界,雙方的強硬派是不容忽視的問題。「羅哈尼須小心維持平衡。與美國關係是一項具情緒性議題,充滿直接而個人的歷史記憶。」 伊朗外交部副部長阿拉格齊說,恢復正常關係需要的不只是「一通電話、一場會議或協商」。這番話,似乎是希望平息伊朗強硬派對與美關係解凍的反彈聲。 美國學者羅爾斯則表示,「羅哈尼必須證明:這不僅僅是魅力攻勢,他說的話是真心實意的,如果得到回應,他就會準備好進行接觸。」 此次破冰,不過是在堅硬冰層打開小缺口,但只要形成冰層的根本沒有改變,美伊若想融化堅冰,還有待更多努力。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