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12/09 08:30:40瀏覽2332|回應1|推薦29 | ||||||||||||||||||||||
● 軍樂激勵,可持續戰鬥力 音樂提高運動員耐力的理論,其實不稀奇,幾千年前人類的祖先早已知曉;譬如戰鬥時的號角聲,軍樂奏鳴,戰鼓擂動,悠揚雄壯的進行曲、低沉嘹亮的軍歌迴盪戰場,士氣達到最高點,將士用命,耐力提高幾成或幾倍,當然不無可能。 台灣一個退役海軍回憶說:「旺盛的士氣…以高度耐力和毅力克服艱苦,適應海象,完成重任。」士氣與耐力的關聯性很高,而士氣高低與音樂有相當關係,當然更不言而喻。 軍樂鼓舞士氣,換成現代理論來說,叫做「運動動機心理學」,奧運時為何要演奏各國國歌,當然是在激起運動的動機,亦即鬥志。 春秋戰國時齊、魯「長勺之戰」,魯莊公獲勝原因有三個,關鍵是「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齊國敲第一通鼓,士氣最高,戰力(耐力)也許提高15%。敲第二通才衝鋒,士氣已掉一截。「唉,怎麼還不打!」到了敲第三通鼓,已是強弩之末。這時魯國「一鼓作氣」,兵馬湧出,齊國大敗。 鼓聲是一種音樂,對軍人影響尤其可見,電影裡歐洲兩軍交戰,樂隊不是走在最前面嗎?雄渾的旋律可以增加活力和能量;相反地,陰沉而無變化的音樂(敲到第三通鼓),卻可能引起沮喪甚至害怕感覺。 在平時訓練中,音樂也被應用在耐力訓練,在國外音樂已被視為專業的臨床醫學治療方法,包括治療倦怠感,譬如在長期運動或軍事訓練,許多動作反覆演練,必然產生倦怠感,音樂可以激發動機,降低倦怠與「知覺費力程度」。 所謂降低知覺費力程度,講白一點,就是轉移內在注意力、讓你分心,忘了身體有多疲勞、痠疼。1992年的一項飛鏢投擲測試,科學家讓受試者聆聽古典樂、流行音樂,結果發現心跳率皆低於未聽音樂的控制組。 在任何運動、戰爭,甚至入學考試、考駕照,心跳率的控制往往是致勝關鍵。所謂心跳率的控制度,講白一點,就是你有多冷靜?這次北京奧運,南韓奪得棒球金牌,除了拚勁另一長處是冷靜;尤其女子射箭團體賽,每位選手幾乎看不出情緒,自信、沉穩,很少失常。 人類的身心受情緒影響,更因擔心敗北而有焦慮感,結果反而失常。冷靜也要耐力來支撐;南韓平時訓練,有沒有運用音樂在耐力訓練,不得而知,但歷年「運動動機心理學」研究已證明,音樂可提高耐力,倒是不假。 ● 每個人適應不同的類型音樂 不同的類型音樂帶給人不同的感受,譬如搖滾樂、迪斯可、輕音樂、流行歌曲;而且即便是同一曲音樂,帶給每個人的影響也不同。 當從事馬拉松或自行車等長時間的「耐力運動」時,音樂的使用可以轉移運動者的內在注意力,使運動者不對生理變化做監控,譬如疲勞、無聊等;轉而注意外在事物,譬如與領先者的距離、落後者逼近的程度。如此一來,便可達到降低知覺疲勞的作用。 競技運動心理學的應用
有氧運動是典型例子,其中槓鈴有氧就是充滿挑戰但動作簡單的運動,做久了會感到無聊。但有氧運動配合韻律性的音樂節拍,與全身大肌肉活動一起實施,可用來加強體適能訓練,改善心肺耐力、肌力、肌耐力、增加柔軟度,最終達成提高耐力的功能。 運動心理學家柯普蘭、法蘭克在1991進行研究時,將24名受試者分為三組,進行「運動至力竭」(exhaustion)的實驗,結果發現,不論聆聽慢速音樂或快速音樂,在耐力表現、知覺費力程度或心跳率,皆優於無聆聽音樂的控制組。 運動時,來一段音樂吧。 ● 如何挑你的音樂處方 什麼「音樂處方」適合你,端視你要從事的活動。卡拉吉斯認為有些運動本身可跟音樂良好結合,特別是室內運動或重複性高的運動,如韻律操、舞蹈、跑步、重量訓練等。 其次,選擇音樂時必須注意運動者的社經地位、居住區性質、甚至同儕間所喜愛的曲目。譬如大老闆一邊打高爾夫,一邊聽嘻哈音樂,肯定會抓狂。 對馬拉松或自行車等長時間的耐力運動,激動的音樂如搖滾樂、迪斯可,甚至瑜珈音樂、古典樂、聖歌,皆可異曲同功,提升耐力。 而戰爭史詩電影「現在啟示錄」中,美軍直升機攻擊北越村莊時,播放華格納的古典音樂,雖然是誇張的電影表現手法,但也顯現一個激勵美軍戰力、瓦解北越士氣的例子。 不同音樂對運動的影響
參考資料 ① Jog To The Beat:Music Increases Exercise Endurance By 15%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8/10/081001093753.htm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