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23 04:57:34瀏覽7002|回應6|推薦53 | |
科學家上戰場,我們可以理解,譬如核子飛彈專家、戰鬥機器人設計團隊,尤其日後的星際大戰,無不需要掛著博士頭銜的學者參與。但社會學家、尤其人類學家上戰場,又是去做什麼「田野調查」? 人類學起源於西方國家,顧名思義是指研究人類的學問,包括做為生物的人(體質人類學)、「異文化」的人(文化人類學)、講「番語、土話」的人(語言人類學)。西方認為所謂的異教徒(宗教人類學)是進化階段較低等的民族(民族學),了解他們才便於打敗他們、統治他們。 講這些像是上課,挺煩悶的,好吧,我們來看個最近的現實例子,西方媒體是這樣報導的: 「歡迎來到南阿富汗:没有號碼的住址,没有身份證,没有電話網路,只有無盡的奔走。」一班美軍奉命停止巡邏,去逮捕一個暴亂分子,「五尺高,二十來歲,短鬍子」,中士班長格萊姆這様描述對象,士兵們立刻笑了起來:「這可真是絶,所有人都一個模様:五尺高,短鬍子,綁着頭巾。村子一半人都長這様!」
民族學之外,語言也是個問題,美軍頗有怨言:「很多翻譯員都很差,為何讓陸戰隊學阿富汗的兩種主要語言,而不依賴語言學家呢?」大兵直言不諱,「我們可學不了,三分之一陸戰隊員每年換班,沒來得及學就移防了。」 這就是需要人類學家的主因:分辨敵人。人類地域系統(Human Terrain System,HTS)就是社會人類學家協助設計的,簡單說,就是「繪製人類地域圖」,幫助軍隊理解當地的人和風俗習慣,用文化知識來裝備大兵,分得出穆罕默德甲、穆罕默德乙,分得出塔利班與庫德族,知道伊斯蘭有什葉派與遜尼派。 這樣,比較不會胡亂逮捕,濫殺無辜。 美軍陸戰隊會給當地領導人拍照,繪製的圖譜涵蓋部族關係,罌粟種植區及他們對聯軍的態度等。HTS在五角大廈炙手可熱,卻争議不斷。批評之一是,此項計劃不是試圖理解當地人,而是為了收集情報,以便日後查找目標(當地領導人),謀使部族分崩離析,以便加強控制阿富汗(或伊拉克)。
人類學家披掛上陣,訪談當地人及其風俗文化。這是學術研究還是收集情報? 其實,人類學家隨著遠洋艦隊出征的事,遠在十五世紀地理大發現時,已經不是新聞了。由於地理大發現,各種「異文化」開始出現在歐洲人眼前,大大打開了歐洲人的文化視野:這一時期的西方傳教士到處傳播基督福音,旅行家、商人的足跡遍佈殊方異域,所見所聞新奇聳聽,其所述說足為民族學的資料。 所謂民族學,是西方學者對各個「異民族」所做的調查與研究,用以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所以在此後五百年間,文化人類學家被稱為「殖民制度的幫兇」。 當然,這批學者剛開始無意淪為幫兇,而是要進行文化間的理解與溝通。文化人類學最主要的功能是,獻身於奇風異俗研究,置身於世界所有文明中,讓那些陌生難解的信仰與風俗沖淡「自我中心主義」的限制,進行跨文化的比較研究。 然而,人在軍中,身不由己。「有些指揮官根本不理會人類學家的建議,」英國戰地記者海蓮娜赴伊拉克採訪歸來,直言抨擊。 地理大發現以來,西方殖民統治在全球擴張,普遍建立殖民地,但應該採取哪些政策來進行統治?往往需要人類學者參與研究、制定,各國甚至成立殖民部,聘請人類學者工作。二次大戰期間,美國對日宣戰後,急於瞭解日本的民族特性、大和文化,以利制定對日政策,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家班乃迪特接受任務,寫出著名的人類學專著《菊花與劍》,後來證明她的研究非常成功。 去年10月在美軍醫療站裡,一個阿富汗男孩正接受人類學家的訪談。 戰爭也常因商戰而起,譬如鴉片戰爭,以及爭奪石油而起的現代反恐戰爭。文化人類學的歷史證明,海外殖民或商務活動愈活躍的國家,文化人類學的學科發展也愈繁榮,反之亦然。人類學的另一項功能便是:幫助企業開拓市場。 任何企業要想生存發展,必須擴大產品的市佔率,得到消費者認可。去印度就應瞭解印度文化,譬如印度教將牛看作神聖動物,具有神性,因此牛製品的開發就有限。而若要在穆斯林區開發產品,也要考慮伊斯蘭信仰。西方跨國公司都有市場部(殖民部?),其中必定聘有熟悉人類學的專家。 商場二字隨時可以改寫為戰場。 如果有一天出現機器人戰士(也是商品,一如戰機、核彈),人類學家不會無用武之地,屆時機器人會因不同國家的研發者,輸入不同軟體(基因),成為不同的「民族機器兵團」,人類學家恐怕仍難免「被拖進骯髒的戰場」,而「軍事人類學」會成為一門新的學科,不過,可敬的學術外衣只被用來掩蓋野心侵略。 「快抬擔架來!」這樣的吶喊,以後聽不到了。未來的機器人醫護兵(右圖)將不畏生死完成任務。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