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早騎腳踏車要到京都右京區的嵐山,一路上便開始飄起小雨,嵐山風景好詩意,下點雨也不錯,只是我的相機怕被雨淋,一直拿上拿下,風衣也穿上穿下好幾回,一開始覺得有些意興闌珊,還好漸入佳境。
開門見山的園林
嵐山是京都最著名的郊區。桂川河穿越其中,兩岸有大片野生櫻花樹,嵐山和鄰近的龜山上又是茂密楓林,吸引遊人春天賞櫻,秋天看楓,在如畫景緻中流連忘返。整個嵐山地區以橫跨桂川的渡月橋作為中心,這條橋的命名起源於龜山上皇的一句「似滿月過橋般」的詩作而得名,雖然外觀上渡月橋有著木橋般的造型,但今日的渡月橋實際上是座鋼筋混凝土構造、能夠讓汽車及遊人行走其上的現代化橋樑,只是採用復古的木製護欄以配合周遭的景緻,日本人的用心,從這細節上不難發現。此處亦逐漸變成學生進行修學旅行的熱門去處。嵐山第一景是古剎天龍寺。
中國古時的官寺制度中有「五山十剎」,代表最高及次高等的寺院,日本的幕府將軍也效法此制,將佛教臨濟宗中最重要廟宇分作五山,號稱「京都五山」。當年的天龍寺位列五山之首,地域覆蓋整個嵐山區。

天龍寺建於1339年,由室町幕府第一代將軍足利尊氏委託禪師夢窗疏石建立,但目的卻是要紀念足利將軍的死敵後醍醐天皇。故事是這樣的... 話說鐮倉時代末年,元朝兩度出兵東瀛,雖然鐮倉幕府力保不敗,但已呈頽勢。後醍醐天皇一心要重振王權,聯同部分將軍出兵倒幕,足利氏亦有參與,更因協助天皇有功,獲賜「尊」字為名。
可惜重掌大權的天皇對軍人戒心極重,推行新政時重用公卿貴族,引發軍人不滿,足利尊氏遂起兵叛變,並擁立光嚴天皇,以京都為都城。後醍醐天皇戰敗,逃到吉野(今奈良),於當地建都,繼續稱皇。日本就此一分為二,光嚴天皇主北朝,後醍醐天皇主南朝,形成南北朝時代。此後經過數十年戰亂,南朝天皇最終向足利尊氏的孫兒足利義滿投誠,展開室町幕府時代。
打從後醍醐天皇倒幕開始,連年征戰,更發生不少手足相殘的慘事。因此禪師夢窗疏石提倡「怨親平等」,化解仇恨。後醍醐天皇死後,禪師向足利尊氏進言,建立天龍寺以安撫天皇與戰死士兵之靈,得到將軍首肯。但戰禍頻仍,建寺的錢從何來?禪師想到重開對華貿易,中國的文學和佛學典籍由此再次傳入日本,引發新一輪中國熱;室町時代日本僧人之間更流行學習宋明時代的禪詩禪畫,發展出著名的「五山文化」。

遊天龍寺,一定會繞到「曹源池」。這個庭園由夢窗疏石親自設計,是天龍寺唯一保留下來創寺時期的建築。曹源池之名,取自曹溪,乃六祖慧能弘揚佛法的地方。庭園以迴遊式設計,對後世日本庭園建築風格影響極深。走在園中,隨著小徑引領兜兜轉轉,眼前池塘園景與園外的景色融為一體,嵐山為屏、龜山作背景,四時景物隨著植物色彩變化各有千秋,著實引人入勝。天龍寺有借自周圍山水的美景,相當巧妙,我躺在方丈簷下的木板上補休兼躲雨,只是怎麼一堆台灣人講著國語,還一直要找我幫他們拍照?
從後門離開天龍寺,便會進入著名的竹林小徑。茂密竹林有如電影臥虎藏龍的場景,走在其中,足以勾起萬千遐想。



二尊院曾是天皇與皇后駐驆的行舘,供奉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 在進入本堂前,先是會經過一條不短也不長的參道,兩側青楓低垂,猶如美人素顏含羞帶怯,卻詩意翩翩,我敢說這裡到深秋時節一定也很美。 我忽然想起葉歡唱的那首歌:誰在秋天撿到我的心... 誰在秋天撿到我的心,請你把它還給我...
同樣也在附近的還有落杮舍,此乃日本文壇俳句大師松尾芭蕉之門人向井去來的居所。風雅的向井雖野歸鄉居,但仍需柴米油鹽,於是手植數株柿樹,賣果以貼補家用。誰知流年不利,某年黃柿滿樹,與收購者都已議好價,卻連夜颳起怪風,吹落遍地熟杮,長年辛勞一夕化為烏有。幸好文人天生浪漫,索性將屋舍命名為「落杮舍」,然後長居於此。落柿舍雖然不大,但處處可見巧思的擺設,反映文人生活的美學 。





常寂光寺則是我非常偏愛的寺院,可能與它源自佛典"常寂光淨土"名字的由來有關,參天綠樹,搖曳生姿,夏楓之美,美於秋紅之前,別是一番風情。好喜歡這種居家感覺的日本寺院,寺內的庭園屋舍仿若精美民宅,少了廟宇的威儀氣息,多了僧寺的樸實寧謐,非常適合靜坐休憩。我想像著自己是一隻貓,優雅地穿梭在林中,在清冷的院落裏靜看青楓,踱步於寺內的石階上,安靜地謹慎地,像怕會踩痛了腳下的青苔。當陽光隨時間遊移在寺廟的窗櫺和木廊間,形成美麗斑影。這般的淡雅脫俗,讓人憑添禪意無數。
自從在東大寺開始收集朱印後,每逢參訪寺院,我總會記得完成這項富有禪意的"儀式",於是發現每座寺院對朱印文化的處理,各有巧妙不同。在大德寺瑞峰院求得一枚朱印,那年輕僧人用力寫的毛筆字有點生硬,不像其他寺院那麼流暢好看,我心裡有點小滴咕。誰知天龍院的朱印連筆墨都省了,竟是用刻好的章直接蓋,這也太省事了吧!接著落柿舍連章也沒有,而是幫你將印刷好的朱印貼在簿子上,誰知常寂光寺更酷,連貼都不幫你貼,直接賣你印好的朱印,自己回去解決。這麼比較起來,常寂光寺最絕塵,寺格之高尚,有如寺院界的星巴克。


嵐山可以讓人駐足停留的地方太多了,難怪將相王侯,騷人墨客,都在此地心領神會,留下動人的故事。如曾經出現在日本文學名著源氏物語中,有座黑色鳥居的野宮神社,也是嵐山重要的歷史建築與景點;演變成時下少男少女參拜的熱點,祈求健康、智慧與愛情,香火鼎盛。
遊完嵐山將近一天 ,我趁著尚有單車可以衝遠時 ,回到市區的九条路上 ,這已是京都的南邊去了,相較是比較不熱鬧的非景區 ,目的地是東寺 ,東寺是當你從外地搭新幹線進入京都時 ,唯一沿途㑹看到的世界遺產。京都成為新首都的那年(794年) ,與天皇以書法搏感情的空海和尚 ,獲得支持 ,因而創建了京都第一座寺院~東寺,用以鎮護國家。東寺正式名稱為教王護國寺,以空海設計的五重塔最聞名,目前是日本最高的木塔(57M)。話說空海將真言密教傳入日本,還創造片假名,對日本人的重要性不言自喻,被後世尊稱為弘法大師。 東寺每個月21日(緣日)下午4點半,還有跳蚤市場,很特別。


曾有人説過旅行方式有兩種, 暫且稱之狐狸與刺蝟。 前者求其廣, 後者擇其深, 有人但求世界踏遍, 護照上的戳記越多越好, 這是狐狸的旅行。另外一種, 刺蝟, 每年赴某處旅行, 目的地數年如一, 時日一久, 也堆積出對該地的認識, 既不同於居民, 又不似匆匆一停的遊客。
然而京都卻是一個既適合狐狸又適合刺蝟的城市。京都有古典的靈魂, 但又蘊含摩登的精神, 所以你可能才剛醉心於京都的風雅, 沉溺在光源氏和安倍晴明的平安時代景色,但站在碩大的京都車站裡~這個迎接旅客來到京都的大門時,會有種錯覺,彷彿可以隨時上演一齣步步驚心的穿越時空劇。 從傳統的東寺五重塔到前衛的京都車站, 這些都是京都的面目,只是和印象中的她不太一樣。

勇氣食得京料理
這個晚上想吃點京豆腐料理,被路邊廣告看板的照片吸引,怯生生的我鼓起勇氣走進B1,那比照居酒屋形式的設計小店,就是考驗我們社交能力,讓人總是不敢靠近的異國文化場景。但是我知道真誠的欣賞與融入環境就對了! 於是我客氣地走向吧台,鄰桌的日本男女又是好奇又是驚喜,也熱情地幫忙我出主意點菜,讓我卸下心防。最後我選了680圓的豆腐牛肉漢堡,果然好吃到爆。
京料理的調味豐富多層次,充分滋潤了味蕾,讓我不禁也想試其他菜。那老板一直想與我聊天,雖然有些雞同鴨講,但互動極和諧。我提議來拍合照,這才發現老闆竟還擺出超卡哇伊的動作表情啊!太有趣了,老闆說他是自學出師的,我想起日劇裡常有一些題材是這些各行各業精英的故事,不知他們的奮鬥史,是否也是一篇血淚史?
融入京都的唯美飲食文化,取悅自己的感官,是人間最好的享受之一,感謝這美好的一餐,美好的京料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