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1/10 12:19:43瀏覽126|回應1|推薦1 | |
文/魏思源 所謂的「肉桶法案」,講難聽一點就叫做政治分贓。這個說法據稱是來自以前美國印地安人的習俗。為了保存豬肉,印地安人會將一條一條的豬肉想盡辦法塞進木桶裡醃起來。後來美國政界就流傳出這個「肉桶法案」的說法。亦即立法者將對自身或對特定族群有利的內容條款或包裹方案,夾帶或附加在法案或預算決議當中,就算內容看起來未必真的相關,對整體社會也無益處,但也不會有其他議員把那些法條修掉,為的就是到時候一起過關,大家都有肉可以吃。而總預算這次卡關被迫在預算編足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何嘗又不是被塞進在野立委們肉桶裡的其中一塊醃肉? 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修法讓補助金加倍,從每公頃三萬元一口氣拉高到六萬元,預算增加廿六億。有無道理?有在野立委認為,不過區區數額,執政黨卻吝於籌編。然而,問題不在預算多寡。一年五十二億是原民會歲出預算一二三億的四十二%。扣除掉法定支出,原民會大約只剩十%預算可供運用,總補償經費雖是地主權益,但以去年五.二萬請領人數來看,這些地主只占原民人口約八.八%,若編滿每公頃六萬元補償經費,卻將占原民會整體預算高達四成,嚴重排擠其他計畫支出,不利原民整體發展利益。 不只如此,補償資源實質上恐集中在極少數人身上,甚至已出現借人頭購地亂象。新北市原住民議員宋雨蓁點出,原保地被借名登記的亂象嚴重,長年下來,有不少非原住民因投資或嘗試變更地目經營其他用途等考量,私下簽訂契約,請原住民擔任「人頭」購買原保地,導致該筆經費並未真正補償到在地原民。如今立委修法不斷加碼放送,圖利少數人,不但加劇亂象,原住民整體預算分配也恐更失衡。 一般民主國家的國會議員搞肉桶總是賊頭鼠腦、自慚形穢,偷偷摸摸切一小塊不敢讓人知道。但在台灣的立法院搞肉桶,卻是群起圍事、狼狽為奸。幾個月前,選民將執政權繼續交給民進黨,卻讓國民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無非就是希望邁向第三任的民進黨政府受到更強力的監督。不過現實是,在朝小野大的憲政僵局裡只會造成權責不清,在藍白陣營價值空洞化下只會豢養越來越多的野心政客。國會亂象才剛揭開序幕,未來將無日無夜,而這廿六億只是前菜點心而已。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