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他山之石 學學德國的空檔年
2022/01/05 06:27:35瀏覽366|回應0|推薦1

他山之石 學學德國的空檔年 (自由時報)

文/魏世昌

拜讀林政武先生投書〈唸到碩博士,考清潔隊?〉一文,筆者也有話要說。

廣設大學固然是個錯誤政策,然而造成今日大學生滿街跑,學生都一窩蜂考大學輕技職,難道不也跟台灣過度重視學歷的風氣有關嗎?台灣社會長期以來陷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迷思,很多家長和學生受到影響,認為讀書主要目的就是升學、考試,進入理想中的學校。在台灣,因為很多人都把學歷看得很重要,甚至覺得自己沒有念大學,就少了一點價值或是因此感到自卑。

但是,決定一個人的未來,絕非只是讀了什麼學校,獲得多少資源,而是他的性向和興趣、企圖心、毅力以及其他更重要的潛在特質。也因為這些因素,讓他們進入學校,甚而在未來獲得成功,而不是因為他們進入頂大才能成功。所以,如果缺乏這些內在特質,那麼即便是勉強進入名校,也讀得不快樂。

德國高中生鮮少像我們這種填志願時就決定自己要念什麼系的心態,他們申請到大學後並不急著註冊。在意的是,找到值得自己投入的生涯,做好就業前的準備。所以德國人很流行在考上大學後先休學一年,想當外語老師或發展國際貿易的人往往選擇到國外打工一年,體驗當地語言、文化與經濟,以便確認自己一年後是否真要去讀外語系或國貿系;喜歡金融的就到銀行打工,以便瞭解是否真的喜歡這行的職場生活,以及習得所需的知識。

騰出這樣一個「空檔年(Gap Year)」,以實踐方式來體驗自己感興趣的工作、生活方式很值得,因為可以幫他們確定未來真正想走的路,也可利用這一年瞭解自己未來該學什麼,以及如何活用。假如沒有這一年,可能會投入一個讓自己後悔的科系,也可能因搞不清楚學習的目標與目的而在大學痛苦四年。

台灣傳統崇尚高學歷的刻板印象,也許要從根本做起。

此外,教育也需要翻轉。台灣的教育應該具備更有彈性的修業機制,讓那些沒有機會好好思考自己想要什麼的學生,也能夠有機會探索自己的未來,找到自我興趣和專長。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inowei&aid=171114048